贯穿始终,破解山区学生规则意识培养“困局”
规则意识培养是新形势下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广大山区,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带来了新的困难。因为在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各种社会思潮涌入山区,同样影响着身处学校的学生,特别是个别外出务工人员和中途辍学学生到外地,接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更容易让在校学生受到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山区学校的学生规则意识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 我认为,要破解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迷局,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必须身体力行,贯穿始终。 一、参与“规则” 制定,优化“规则”体系。 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班级,是规则意识培养的主阵地。对于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历来有之。比如:每学期开学班主任都会组织制定本班的班级公约、班级班规、班训……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也使得这些变得丰富、成熟,并且不断地推陈出新,形成了班级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但也正是这样的辛勤探索,催生了新的问题。 现代教学和网络联系日渐紧密,一些班级管理者开始于“坐享其成”,百度一下,复制一下,粘贴一下,排版一下,在打印一下,班级“规则”纷纷出台,这些“规则”缺少了学生的参与,就显得精巧细致但脱离实际——毕竟参考不等于抄写。还有一些班级管理者倒也注重学生的参与,于是将工作“完全”交给了学生,先是“动员”,然后“征集”,最后通过。并非是完全否定这样的做法,但作为山区学校的小学生,思考问题毕竟还不是很全面,缺乏客观性,如果教师对此过程完全不加“引导”,这样制定的“规则”必然为其后的实施埋下隐患。 因为从本质上来讲,这些“规则”的制定只是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培养的“载体”,最重要的一环还是如何将这些“规则”落到实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往往就会发现最初制定的“规则”存在很大的漏洞。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班级管理者就必须考虑是重新制定,还是“马马虎虎”“随意而行”?很多班级管理者会心存犹豫。毕竟班级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因为这些“规则”花费过多的时间,势必会对其他的工作带来影响,于是乎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班级管理者都会采取“消极”“放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就这样,本就不完善的“规则”不“正常”地实施着。 二、督导“规则”实施,及时疏导落实。 一些管理者在制定完班级“规则” 之后,都会将遵守“规则”的“督查”工作交到学生手中,这本来是一项调动学生主动性,充分发挥“规则”作用的措施,然而正是因为过于的信任,导致了“规则”权威的缺失。毕竟,学生执行“规则”还缺乏一定的“效度”,他们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三分钟热度”,刚开始也许不会发现什么困难,因为毕竟是经过集体讨论的,大部分学生还能够遵守,但时间一久,有些学生就会发生动摇,对当初制定的“规则”提出异议,甚至拒绝遵守,这时的“执行者”就会“规则”来对这些学生进行处罚。当然严格执行时必要的,但“执行者”显然缺乏必要的技巧,过于生硬的执行一是可能导致同学之间的矛盾,二是如果这时候老师必能及时予以疏导,也会打击“执行者”的积极性。当然,还有一部分“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显得过于软弱,迫于面子思想,“大家都是好哥们”“不就是个摆设,干嘛那么认真?”…… 长此以往,“规则”变为一纸“空文”,当初的约定变为彼此间的“相视一笑”。 三、带头“规则”遵守,人格增强“意识”。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规则”,及时地加以引导,构建起人人参与,相互监督的学生组织,学生的“规则”意识就能得到良好的培养,然而在现实教育中,学生在将目光投向学生的同时,也在投向老师。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班的“班规”开学时新增了这样一条——坚决杜绝零食进校园,而且还落实了一名专门督查的学生来负责,这位同学工作很负责,每天都会按照规定进行检查。这天,他在检查时发现有一名学生携带了大量的零食,藏在课桌里,于是马上向老师作了汇报。老师很生气,在班会的时候就这件事情进行了通报,并且当堂对零食予以没收。没想到放学的时候,这位同学竟然找到老师要拿回自己的零食,老师很诧异,很生气,就问他凭什么要拿回零食,学生说自己是因为看到老师也把零食带到了学校,才去买了这些零食。老师顿时语塞,悻悻地退给了他。 原来早上这位老师睡过了头,错过了早饭时间,于是到校外的小卖部去买了些零食回来充饥,谁知道被这个学生发现了。这位老师本来以为,事情到此为止了,谁知道从此班上的零食就屡禁不断。最后他才从一个学生那里了解到,学生们私下里都说,老师也在买零食。 作为老师,我们希望学生按照“规则”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树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我们更重于说教,更善于说教,殊不知千言万语不如让学生真切地看到我们的行为,让规则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让他们从我们身上感受到“规则”的力量,增强规则意识。 破解规则意识教育“困局”,需要教师贯穿始终,从规则的制定到落实,都需要教师“有水平”的参与——既要懂得积极参与,又要懂得“适时”“适势”参与,更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树立好前进的“灯塔”。 南江县红四小学 刘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