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成为生活表达的需要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让习作成为生活表达的需要

    当学生的时候,很多同学数学怕应用题,语文怕作文,那时写作文被老师戏称为“憋文”。今天的同学大都还是有这样的感受,原因何在呢?
    从学生的作文心理来看,他们有的认为作文是作者之文,因而存在恐惧心理,觉得作文非我们常人可以做好的。有的认为作文就是耍笔头功夫,不值得费心劳神去做,所以存在一种可作为不可作为的心理。有的是怕写出来被人笑话,表现在作文时不喜欢给旁人看,好像觉得写的作文就是给老师的一样。而大部分是觉得无话可说,看着作文题目就咬笔杆,作沉思状,似乎苦不堪言。要解决这一系列的作文心理问题,最有效的理念就是要让习作成为生活表达的需要。作文真像我们一日三餐,成为作息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心甘情愿的,那么大家习作时就不会感觉到那样的痛苦,甚至挺乐意有所作为。
语文教材编排就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按话题侧重编排成独立的单元,而每个相关话题在初中语文学习阶段又体现了内在的逻辑关系,包括人的自身存在与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在这里的概念可以是独立的个体、可以是某个群体、可以是人类本身)。教材编排的出发点与我们生活很贴近。然而,由于各种受体的差异性,我们是不可以照搬照抄。
     其差异性体现在:地理区域差异、人文环境差异、城乡差异、驾驭者素质差异等。比如教材中安排参观一科学馆,当地连博物馆都没有,要求写所见所闻所感的素材从何而来呢,这类作文作为包括没有参观过科学馆的老师和学生只会写成天马行空的想象作文了。凡是这类与受体生活遥不可及的作文练习就应该不去“为赋新词强说愁”。
     生活天地多宽广啊,我们习作视角就应该着眼于我们可以所见所闻所感的,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杜绝什么万能作文法、什么作文必杀句等属于流水线产品生产模式。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风民俗”为话题作文,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作文视角,但是真让学生习作,竟然觉得无话可说。原因何在?学生觉得本地的那些算不上民风民俗,好像只有真正书上记载的,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才是,总觉得端不上台面。这里凸显出了一个问题:一是学生心理定势思维使自己视野拓不开,二是学生根本没有留心生活,很丰富的素材都没有发现,三是学生对民风民俗内涵外延没有把握充分。针对这些问题,教学中,一定要在文本阅读教学的同时,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文本中的民风民俗在生活中找到身影,进而类推发现当地的民风民俗,也让大家像拉家常一样摆摆龙门阵,激发大家的写作欲望和兴趣。
     还可以要求大家周末以同村社的同学为小组,走进自己的村社,走访村民,了解民风民俗,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以这种小组为单位完成一篇相关的习作。上学来后,各小组比较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学习。
     有些话题吊在枝头的果子只要我们跳跳就可以摘掉,如果我们懒得一跳,就会错过品尝美味。对于有的话题,我们只要精心准备,有意识拓宽我们的视野,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教材中涉及到与网络亲密接触的话题,现实中,不是我们每个同学家都有电脑,都上了互联网,但乡镇一级中心校有啊,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组织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一下呢?没有这样做过的老师可以设想同学们的那股子劲头怎么样,我们初涉网络是个什么样的他们也大抵差不多。
     除了教材中规定的话题,教学中,老师还要引导学生用日记的形式实现自己表达的需要。日记不在长,而在于实,鼓励学生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用日记记录生活,也就是记录人生、记录素材、记录心灵之路。学生是很有思想的,并且有的很独特,外向的就说给同伴,内向的可能闷在心里,老师要鼓励他们都要大胆地写出来,可以跟你的朋友交流,共同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当习作成为生活表达的需要的时候,作文也就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有如一日三餐,也必将体现其在人生历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平昌县坦溪小学 董睿洲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