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与数学的渗透与融合的教学尝试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10-04-16 15:03:58 点击数:
596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提出:“要改变当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中,要关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学生善于学科学、爱科学和用科学。”这意味着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要相互开放、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触须”向外延伸,从其它学科中吸取营养,进行“学科文化濡化”,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让科学课与数学互相渗透互相结合,优化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提升科学课的内涵发展。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浅谈谈自已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科学与数学渗透与融合,有利于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如我在教学《怎样移动重物》一课,利用平衡尺寸探究杠杆省力的实验中,学生要找到使杠杆尺平衡的挂法,很困难,试了很多次都找不出。我便设法用数学知识帮助解决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惑。 首先问在杠杆尺左侧挂4个钩码,提问:要使杠杆尺平衡怎么办?学生回答:在右边挂钩码。我问:挂几个,生答:4个。师问:1个行不行?2个行不行?学生都说不行。这时我说,我有妙招用1个或2个钩码都能使杠杆尺平衡。学生都抱着怀疑的态度看我示范。我在右边第1格挂4个钩码,杠杆尺平衡了。证实了学生的说法。我改在右边第2孔挂2个,然后又改在第4孔挂1个,杠杆尺就平衡了,并且每种挂法都画了图。同学们眼见为实,信服了。,都想知道这个妙招。此时,我便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三种挂法中杠杆尺左右两个侧的钩码数和各自的孔位号,左边4×1=4,右边:1×4=4,2×2=4,4×1=4。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左右两侧钩码数和各自的孔位号的乘积相等。这时,我问:“大家想试试这个妙招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回答:想,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在这一活动中,数学知识帮学生扫清的探究中的障碍,每个组都又快又对的找出了多种使杠杆尺的挂法。对实验结果数据的汇报。也运用到了统计方面的知识。这样,对数据进行分析时,能一目了然,便于比较归纳。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对数的感受思维能力在探究活动中运用自如,恰当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科学与数学渗透与融合,有利于强化科学情感价值观 科学课注重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珍爱生命,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乐于合作,善于交流,分享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数学学科的严谨周密的学习态度迁移到科学学习中来,对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在教学《我长大了》到《我们在生长》。我问:我们从小到现在你的身体一定发生了许多变化,哪些可以证明?学生说:身高、体重等,同时还拿出了照片。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记录。说明自己真切地感受了自己的成长。这时我问:你们想用一些科学的数据来证明你们的生长吗?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头长、身高、体重、心跳、呼吸等数据,在激起学生真实情感后,积极将学生引向以数据说话,以事实证明的数学思维上引导,学生踊跃地转入新一轮的探究活动。/ 三、科学课与数学渗透与融合,有利于弥补知识间的差距 在科学课堂上,由于各教材呈现的方式,认知结构,学习进度多方面的因素,往往会出现“没学过”或“学过了”的现象,即有的需要科学课在教学中做好铺垫,补上某一课或某一知识点。而有的则需要科学课弥补双边的差距进行精挑细选去粗存精。如:在《阳光下的影子》备课时,我在作业本上发现这样一道题目:阳光下,小明将一根一米长的竹竿立在地上,测得影子长0.5米。同时,小亮测得一棵树的影子长2米。这棵树的高度是 米。在教材中,设计这一知识是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来进行的,但多次教学实践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学生对通过数方格方法很难找出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我想:如果利用比例知识来解就很容易了。五年级数学课上还没有学习比例知识。于是我决定提前渗透比例知识,并教会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比两根竹竿必须升高0.5米,依次类推1号分别升高2米、3米、4米,2号竹竿要升高多少米?仔细观察数值,它们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时间,不同的杆长和影长相除的商是一样的(也就是杆长和影长的比值一定),这时我告诉在小学数学中这两个量是比例关系,进而,在开始测量阳光下物体影子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物体的高度与影子的长度也存在着这样的比例关系吗?先参与探究活动。像这种“没学过”的现象时常会出现,给科学探究带来一定的障碍,学生甚至会显得很茫然,没有很定向的目标去探究。或者即使去探究了却得不到相应的结果,所以我采用提前教授的方法,先学相关的比例知识,给了探究活动一个有力的知识支撑,同时明确探究方向,避免了探究的茫然和无序,也为后续的学习比例知识奠定了基础。 四、科学与数学知识渗透与融合,有利于强化科学课的数据意识 所谓数据主要指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通过观察、实验等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因为很多科学概念都产生于对资料或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意识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忽视某些无关因素,对具体事物进行数字把握,用数值观去思考事物,发现规律,使他们的认识更为深刻。而科学课中所涉及定量观测内容也为数学课的统计,求平均值等提供了鲜活的内容,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科学与数学的结合是很自然的,也是很完美的,它能帮助学生通过数据建立科学概念,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分析、解决问题。记得在教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时,我考虑到数学方面也在学统计的基本知识。我就布置了两个科学活动,即测量一天的气温及一周的气温变化,要求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下来,数学课上我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各个时段的温度绘制成气温变化折线图。当然,画折线图也是科学课的技能目标。从学生上交的折线图中,我可以看到学生坚持不懈地观测的痕迹,也能看到他们对于气温变化的分析。通过科学与数学活动的整合,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加强两门学科之间的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小学科学和数学在时间的教学内容上有很多可有效地进行整合。如:年、月、日的认识与地球的自转,、公转及月相变化的整合。再如:时、分、秒的认识,1分钟做相同的事,侧心跳、脉搏,正确估计1分钟的长短等,这些问题都可通过科学实验来解决。可见在科学实验中数据的统计过程是数理知识应用最紧密的结合,它能帮助学生建立数据意识,培养定量思维能力,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初浅尝试,有许多这样的实例与做法,它不是科学教学的全部,仅仅是在某些领域的实践探索,不能涵盖全部科学教学,更不是万能钥匙。学科整合,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认真掌握本学科教学的同时,还要有大局观和综合观,平时多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修养,同时多与外学科联系,借鉴教学方法,为科学课教学服务。作为综合性很强的科学课,一定要借助课程改革的东风,积极地探索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科学课教学,提升科学课的内涵发展,让科学课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通江县瓦室小学: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