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常规督查模式,实现督查效益化
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核心,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更是教师份内的本职工作。做好常规督查,抓实细节,落实过程,对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繁多的教学常规督查背后,越来越显现出的是组织者的“习惯化”,是教师的“默然”,督查模式单一,不注重对督查结果的反馈思考,让教学常规督查陷入了一个“疲惫”的困境——“没意思”“单调”“无所谓”……这些都是对教学常规督查新的挑战。 如何让教学常规督查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工作中的指导作用,我认为必须创新督查模式,实现督查效益化。 效益化所指的是充分利用督查,对督查的结果进行深入剖析,层次建构,全面梳理,结合近期教学工作,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后期的教学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同时,针对教师个人教学,督促其反思教学工作,革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由此实现教学常规督查的效益最大化。 在督查模式上,应该结合学校实际,对长期形成的教学常规督查模式进行梳理,运用现代教学管理手段,创新督查模式。 首先,创新督查组织。长期以来,学校都习惯于由教导处牵头组织,校级领导参与,教研组长实施的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保证了督查组织的督查水平,确保了督查的客观性。但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在这样的模式下,参与督查人员很快就会感到“厌倦”,对本来严肃的督查变得“经验化”。更何况,个别思想意志不够坚定地督查人员也开始受到“人情”的影响,而出现偏颇。这时,不妨尝试放开手来,大胆吸收教师参与督查组织,参与常规督查工作。这样既能够保证督查组织的活力,也是为教师相互学习无形中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他们在督查过程中学习到工作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同时,这也可以激发教师热情,不断地思考革新教学工作,从侧面对参与督查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他去学习,去创新,保证自己参与督查的水平。 其次,丰富督查内容。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常态性,大部分常规督查都是对教师备课、作业批阅等内容进行督查,当然,作为教学常规督查,凡是涉及到教学的都应该列入督查范围。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我们的督查往往更加注重“有形”部分,对“无形”部分“避而远之”。一般说来,教师工作手册、教师备课本、作业批改、教室表册簿是必查内容,然而长期的“必查”逐渐演变成了“固定”,其带给教师的积极作用也逐渐“鞭长莫及”,因为在经历多次“固定”地检查后,教师也开始形成了独特的“应对”,因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常态性使得教学工作长期呈现出一种“迎检”状态,督查的积极作用难以发挥。因此,适时、适势地将教学常规的“无形”部分吸收进来,打破“老三样”,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量化,增强其可操作性,丰富督查内容。这既可以对教学常规工作进行更为全面的督查,更可以让督查人员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活跃督查形式。除了常规的教师上交资料进行督查外,还可以结合实际进行小范围的专项督查,找准小切口,拓宽督查面。在操作上,让督查人员主动、直接和教师接触,而不是通过纸质资料间接接触,不以上交的纸质资料为唯一的评判标准。通过组织小范围的教师教学工作座谈、学生座谈等形式,让教学督查渗透到最真实、最平凡的交谈中。 总之,教学常规督查必不可少,创新督查模式亦是迫在眉睫,通过创新,让教学常规督查获得新的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教学督查的效益化。 南江县红四小学 刘波 |
- 上一篇:运用生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 下一篇:有效教学中的导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