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感悟而后写
“读”是“感”的基础,“感”从“读”中来,“读”是话题,是引子,“感”是核心,是文章的主旨。 本学期我担任五(一)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所接班一共88人,女生43人,男生45人,其中有2人因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留下了后遗症,说话不明,无法写字,只能勉强的涂抹,还有20多人基础较差,半期摸底考试班评85分,学习风气不够浓,课堂纪律不尽人意,书写也较差。为此,我在教学中我做了大量的尝试。采取阅读·感悟·写作”三步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达到对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及人文内容的感悟,最终归纳总结出一定的写作方式或人生道理,并将这些所得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质。 一、从“读”入手,抓基础知识 冰心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书籍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中国中外的大家,无不从阅读中吸取营养。在阅读中,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为此在一单元教学中,紧紧围绕“我爱阅读”这个中心,指导学生谈,例如上《窃读记》这一课,作者说“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种滋味好受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从文章中去寻找答案,画出一些描写人物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说:“我也觉得这种窃读的滋味不好受,因为她一直提心吊胆,你看她要把自己隐藏起来,贴在一个大人身边,假装是她的孩子和妹妹,要是那个人很烦,该多尴尬呀!还要察颜观色,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读完。”你看孩子们分析得多好,是啊,又忧又惧,又累又饿,这种窃读的滋味是令人难以忍受。可作者还是乐此不疲,快乐又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再次谈谈课文,找一找浅层次的原因。这样反复引导,使同学们在读中说话,造句,语文基础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二、从“感”入手,拓展学生视野 家乡,在孩子们的心理,永远是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学习第二组教材:“怀念和赞美故乡。”就是让学生在感悟中去感受作者,诗人,对家乡的爱,对家乡的思念,我在教古诗词三首时,这样把学生带入到诗景诗意中,例如:《秋思》中,尤其:“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让人感受到诗人要写的,要表达的太多了,远离故乡的诗人他到底写些什么,表达什么呢? 我便这样引导:你从那里感到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生答:“意万重”体会到的。那么这满腹的话都能写到信里吗?生答:“不能的”那要写多长的信啊!何况,“匆匆”两个字说明信写得很匆忙,也不可能把要说得话都写进去!你看,同学们体会得很深,像儿女情长,让他们感悟到:小小的信封哪能承载游子所有的情感呢?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急切要与家人多说的心情。他的心情因思乡而纷乱,所以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书信是联系游戏亲情的细节,所以借家书写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很多。比如,唐代孟郊《归信吟》中谈的“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年。”我相信,当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此情此景,让人生出多少感慨呀!这样,让同学们在说中体会、感慨,从而理解了诗文,也拓展了知识的视野。 三、从“写”入手,提高作文能力 所谓习作意识,是指学生随时都有用笔来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愿望。强化习作意识,首先从“写”入手,激发学生所写作热情。给学生以自由,使学生不受文体,篇幅限制,把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为此,我引导结合专题学习,让他们把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习作中去。其次,灵活运用“口语交际”。可以先习作,后交际,可以先交际,后习作,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安排,目的是让学生乐写、爱写。在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启发引导,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导写的冲动,还可以引导他们观察,发现生活情趣,引导学生写的热情和愿望,让学生感到写作就是倾吐,而且是件愉快的事。 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同学们方方面面的知识都需要掌握,为此,在会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做扎实的工作,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让要我学语文变成我爱学,非学语文不可。 四川省南江县南江镇第四小学 官华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