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时代同行(教学随笔)
何谓理想?不同国度,不同志向的人,各有不同的看法:托尔斯泰曾说:“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将理想与人生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大家认识到理想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而苏霍姆林斯基对理想的论述,更让我们震惊,那就是“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路的明星——理想,那他的生活将会是醉生梦死的。”让人们认识到,没有理想的人,那就只是一个躯壳,等于失去了生命乃至于灵魂。 其实,对小学生来说,理想也很好理解,那就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谁说没有过呢?我记得小时候,当我还是一个两、三岁的玩童时,想的是天天能吃上一颗水果糖;当读小学的时候,有机会赶乡场,便想着将来一定去乡上住;到了中学,便产生了如何考个好学校,找一份吃国家粮的工作。现在想来,让人也感到很自然,很轻松。 但我最近上新编小语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指导《我的理想》时,让同学们谈谈他们的理想,全班75个孩子,便有52人上台发言,他们的理想是:当一名建筑专家,建造坚固抗震的房子,不让“5.12”汶川大地震的悲剧重演;当一名攻克“癌症”、“艾滋病”的医学专家,让更多的患者留住美好的生命;当一名航天员,开辟地球以外可以让人类生存的空间;当一个孝星,感恩社会、父母、老师的培育之恩;当一名警察、战士,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冲锋陷阵,以保国土和人民平安;当一名教师,创新教育改革,为祖国的未来培育人才……总之,他们的理想,不是停留在金钱、名利与个人的得失上,而是为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为构建美好、富裕、和谐的社会。 听了他们的发言让我为之震撼,让我看到了理想与时代的同步。我小时候的理想与今天同龄人的理想,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差异太大了。 震撼之余,我的思绪穿过历史长河,辗转在时间流里——五十年代,全国刚刚解放,那时小学生的理想是“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保卫祖国;当一名工人,让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机器轰鸣;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当一个农民,播种粮食;当一名普通的职员,“吃碗轻省饭”。到了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那是一个浮操而有些偏激的年代,理想也随之产生了变异。“当一名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当一个红小兵”;“当一个钢铁工人”;“当一名赤脚医生”;“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到了八、九十年代,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才是硬道理,小学生一谈起理想,信心十足。当个“万元户”;当个“专业户”;立志成为“科技人才”;进入“白领阶层”;做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回到今天,让我感受到,同学们在思想上、意识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再不是“井底之蛙”,再不是心中只有“我”,而是具备了远大的理想,博大的胸怀,心中装的是“人类、世界、他人”,且为此而发奋读书,用心做人。 有这样的一代新人,何愁祖国不会繁荣、国家不会昌盛呢?我们大可不必为80、90后去担忧了吧! 四川省南江县南江镇第四小学 官华蓉 |
-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浅谈
- 下一篇:也说“只有一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