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分层次教学
[摘要]:学生的差异总是存在的,分层次教学就根据学习主体的“差异性”来组织教学。在分层次教学中,要了解分层次教学的前提条件,关键把握好分层教学的实施(即学生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和施教的分层)和分层次教学的评价。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差异性、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施教分层 学生的差异总是存在的。如何在教学中正视并研究学生的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方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好的发展,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又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无论是在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模式,都没有现成的,因此,对信息技术学老师来说,探索适合信息技术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迫在眉睫。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发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来研究如何实施分层次教学。 一、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前提 1、学生学习有差异的,这是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学校、班级的总体成绩有差异;在班上学生之间的成绩等有差异;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科目上,也不一定平衡发展。因此,学生的学习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差异的存在,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实行分层次教学的物质基础。 2、实行分层次教学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符合现实要求和社会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的发展有着各自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发展特点。究其原因,第一,由遗传物质所致,每个人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时间、速度不完全同步,呈现的水平也不完全一样;第二,人的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如,有的人长于抽象思维,有的人优于形象感知;有的人敏于心智创造,有的人功在手头制作。教育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得到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方式时,他的潜能才能得到开发,他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正因如此,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成为我们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而分层次教学正式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的具体方式和策略之一,它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分层次教学不仅要适应教育规律,还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⑴基础教育担负两个任务,一是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二是为高校输送高素质合格的新生。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特别是各行各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决定了现行教育具有层次性特点。目前,我国基本上进入了信息社会时代,各个行业、部门、单位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个不相同,从着眼于社会发展,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新型信息技术人才。 3、实行分层次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学习主体学习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学习主体是很难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学习主体没有一个好的信息技术的环境,学习主体很难学好信息技术课。学习信息技术的环境包括信息技术硬环境(如互联网、电子阅览室、图书馆、机房等)和软环境(如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教师、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等)。学生只有在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进而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 二、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㈠学生分层 原则: ⑴遵循学校的分班制度。作为一个国家级示范高中,学校的生源参差不齐,学生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发达地区,有的来自贫困地区;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有的学生成绩较差;因此,学校在新生入学时,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特长、个性等,把学生分别编制成“火箭班”、“奥赛班”、“实验班”、“重点班”。在此,我们姑且不谈分班编制的科学性,但从总体上说,这种分班编制还是比较合理的,这也为我们实行分层次教学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⑵全面了解,正确定位。新生入学后,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测试、问卷调查、学生座谈、自报层次、教师建议等来让学生了解自己,让老师了解学生,从而进行比较科学、合理的分层。 方法: 分层教学在不打破班级编制的前提下,从每个班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分层不同层次。其具体分层方法如下图。每个班有每个班的特点,并且根据这种特点来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分层教学。比如,火箭班的学生从整体上来说,不管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还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相对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因此,可把火箭班的学生分层三层,即A会考(优秀)、B提高层、C奥赛层。而重点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将其分成两层,即A会考(达标)、B提高层。当然这种分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要灵活地分层,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㈡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确定教学预期要实现的最终质量标准。学生之间的信息素养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用同一个教学目标来要求学生,显然是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和符合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根据班级的不同情况来确定一个大体教学目标方向,如在确定火箭班和奥赛班的教学目标时,要兼顾AB两层,同时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并发现和培养奥赛人选;如在确定重点班的教学目标时,确定以学生会考达标为基础,同时兼顾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 在同一个知识点上,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层次也不一样。根据布鲁姆对认知领域的分类,把教学目标分为A认知、B理解、C应用和D综合四个层次。根据不同班级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层次。 ㈢施教分层 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分层施教即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不同的分层目标,采用相应的学习起点、学习梯度与速度、学习方式,给学生不同的分层讲解、分层练习,以期达到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动态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有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课三种形式,下面分别来说明如何实施分层施教: ①理论课 由于每个班有每个班的特点,在上理论课的时候,本着“照顾绝大多数,兼顾少数”的原则,其原因在于学校的分班制度已为我们创造了条件,即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智力、接受能力比较接近。如在火箭班和奥赛班上理论课时,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应更加强调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能力提高,并且对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进行奥赛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对重点班上理论课时,应着重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即会考达标)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提高;对实验班进行理论课讲解时,应界于上面两种之间,即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生能力的提高,辅以奥赛基础知识的讲解。 对同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来说,火箭班和奥赛班应强调应用(C层)和综合(D层),实验班应强调理解(B层)和应用(C层),辅以综合层(D层),重点班应强调认知(A层)和理解(B层)。经过这样的分层施教,就可以在不打破班级教学的前提下,实行分层教学,以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②上机课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因此,教育部已拟定,上机课时应占信息技术课总课时的70%。这说明上好上机课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上机课以学生为主体,这为分组施教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策略: 采用“合作与互动”的分层施教策略。所谓“合作与互动”策略就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的多向的互动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合作教学、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教学活动。 形式: 学校的教育资源有限,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目前我们学校还是采用“分班”上机。我们把每个班分成三层(即基础层、提高层和奥赛层),使其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对每层实行分组,一般每组5人左右为宜,并且选出一个有兴趣爱好、热心的学生作为该组的组长,以组长为核心,完成各项学习活动。根据每个班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两种组织形式进行因材施教。 同质组。将学生分成基础组、提高组和奥赛组,把同一层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上机操作和学习。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学生层次分明,学生智力水平、知识结构等比较接近,教师便于指导,学生容易相互学习,容易形成良性竞争。其缺点在于:学生知道分层后,奥赛组的学生容易产生骄傲情绪,而基础组的学生容易产生悲观、自负的心态,因此,在教学中要慎用。我们在火箭班和奥赛班中实行了同质组学习,取得了教好的学习效果,而重点班暂时没有实行,至于效果,有待考究。 异质组。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我们把学生分层由几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利用学生的“差异性”资源,促使学生相互学习,以学习小组为评价单位,促进学生共同学习、达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促进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进步。其缺点在于教师难于指导,难于满足个别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对重点班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实验班,上面两种方法我们都实验了,其效果是采用同质组方法的班级比采用异质组的班级效果略好,但不明显,至于哪种效果更适合实验班,还有待进一步实践验证。 ③课外实践课 课外实践课也是信息技术施教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学生掌握和巩固课堂知识起着补充、强化和提高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和应用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课外实践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外活动课不再进行分班教学,而是实行分组教学。这为我们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组教学提供了平台。我们对选学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学生进行分组,总体上分三组:基础组(掌握基础知识,会考达标)、应用技术组(即兴趣爱好组)和程序设计组(即奥赛组)。 基础组:基础组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基本是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其信息技术水平较差,因此,对基础组的学生进行辅导时,只能以会考大纲为准,给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辅导,让学生能够掌握书本知识并能比较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达到会考合格。 应用技术组:在课外实践课中,应用技术组把计算机当作信息处理工具,而且对计算机有一定的兴趣爱好,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和教学环境对对各科进行知识的整合、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如搞研究性学习;通过校园网或互联网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和资料的查询;网页、公益广告等的设计等等。这种教学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和班级授课的缺陷,学生更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这不仅巩固了信息技术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另外,这个组的学生都比较有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学生容易凝结在一起,共同学习,利用学生的“差异性”,容易形成“头脑风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集体创作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辅导这一组的学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不仅要有过硬的计算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其他学科知识。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奥赛组:奥赛是一种高风险的竞赛活动,其经济成本(包括智力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投入等)相当高。因此对奥赛学生的选拔就特别的重要,对那些有兴趣爱好、综合素质高、思维活跃、心理素质好,能熟练掌握一种高级语言的学生进行培养,而对那些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学生,尽量不让其参加奥赛组,因为如果让这些学生参加奥赛组的话,不但浪费了这些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也大大浪费了学校的资金和投入。对奥赛组的学生的培养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即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教师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并且聘请大学的教授或专家作为奥赛的客座教授进行奥赛的讲座或点拨。 ㈣评价分层 教学评价是一种对采取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实行评价的一种教学行为。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标准,其评价结果也不一样。如何科学地评价分层次教学呢? 1、分层次评价的分类 在层次教学评价中,有以下几种评价方式:以评价的主题分为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以评价的参照标准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以评价的时间分为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评价……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在评价分层次教学的时候,不能以单一的评价方法来评价,而要采用多元方式来科学地评价。 2、评价的原则 多元性原则。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学包括学生的理论课、上机课、课外活动课等,因此我们在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时,不能从学生的某一单方面来评价学生,而应多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譬如有的学生在上机实践能力方面比较强,有的学生的理论课知识比较扎实,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因首先要采用多元评价。 差异性原则。学生在各方面都会有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在评价一个学生的时候,我们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原则,而应该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和能力、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等差异评价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学习效果。 鼓励性原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力范围内,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布置作业、任务的时候,要给学生一定的难度,但不能太难,如果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容易丧失信心;太简单,学生觉得会觉得没有多大的挑战。总之,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要让学生能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内,通过一定的努力,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总结与反思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中实行分层次教学,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学生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适应学生的“差异性”,满足学生对不通内容学习的需要,让不通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固有的缺陷与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他学科实行分层次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实行分层次教学,各个层次的学生虽然都得到了发展,但各个层次之间的差距却拉大了,这就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留下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是让后进的学生拼命地赶上,还是以牺牲高层次学生来缩小这种差距? [参考文献]: 1、李作军:《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载《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年第9期 2、彭国华:《分层递进教学,适应学生差异》,载《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年第9期
|
- 上一篇: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 下一篇:对后半期语文学习状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