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面对“课改”理念下的“素质教育”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很多教师对“课改”的目标和作用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课改”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课改”需要进一步改进教法,关注学法指导,让学生“乐学”、“活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但也有不少教师产生了新的困惑:既要“课改”、实施“素质教育”,又要“减负”、废弃“应试教育”,教师到底该怎样面对?针对这一困惑,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帮助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就“素质教育”与“减负”在理论上把握二者的和谐关系,在实践上注重二者的共同促进,从而找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从学生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因校制宜,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成长。其核心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造就创造型人才。 “减负”,其核心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当然也还包括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而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的诱导者仍是过重的课业负担。 “减负”与“素质教育”是和谐、统一的,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反之,“减负”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从整体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决不能以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为代价。 由此可见,“减负”与“升质”要双赢,“减负”与“素质教育”要共进,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摆在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和严峻挑战。对此,我们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中小学教师,面对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必须勇敢面对,积极探索,让“素质教育”在“课改“中得以真正实施。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时间+汗水=成功”,“你苦我也苦,苦干加蛮干,重压出高分,苦练出人才”,诸如此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信条,实属落后,不应该再有它的市场。背诵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及概念、定义的教育方法,纯属呆板,应让它永远成为历史。因为,在这些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主宰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剥夺,学生的学习悟性被扼杀,可以说,学生的一切都被“侵占”,他们哪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处于消极、被动的困境,身心负担沉重,他们的素质和个性怎么能得以健康、和谐地发展呢?因此,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必须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树立科学的教学观、知识观、质量观和学生观、人才观,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用素质教育的思想、理论指导教学,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结构,驾驭课堂教学,把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二、加强业务进修,提高自身素质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造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根源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关键是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因而,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加强业务进修,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减负”不“减质”,这在客观上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40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对”,并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发挥。 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要自加压力,并变压力为动力,不断“充电”。第一,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积极拓宽理论视野,广泛涉猎教育、科技、法律法规等,同时注重学习哲学、美学,增强辩证意识,培养审美情趣,不断地丰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第二,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锤炼。目前,国家对广大教师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正是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大好时机。除常规需要外,还应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技巧、艺术、校园英语等,并逐步向“科研型”教师发展。第三,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劳动,贵在求真,贵在创新,离开了创新,教育就犹如“一潭死水”。第四,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置身于复杂社会关系中的教师,如果缺乏对学生的疼爱,缺乏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必将贻误子孙后代,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无可挽救的损失。 以上几个方面,教师能切实做到,就是“减轻过重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 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既要“减负”,又要“升质”,出路在哪里?出路就在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优化结构的目的在于提出高效率,提高效率的结果是提高质量。就这一点,北京崇文区景泰小学牛叔明老师曾作过精辟的论述,这里不妨受教于他的观点—-构建“参与探究型”课堂教学结构。 其基本原则是: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更好地体现“抓好双基,培养能力,陶冶品德,发展个性”的教学目标;要能够为学生的质疑问难、求异创新开辟广阔的空间;要力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观;要有利于优化师生和生生关系;应与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的多元化相结合;要注重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其基本结构是:问题—探究—概括—质疑—练习。 教学程序是: 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 引导学生 质疑问难 分层练习 激疑诱趣 参与探究 归纳概括 答疑解惑 反馈矫正 其基本要求是: 1、提出问题,激疑诱趣:每一节新课开始,教师都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尽国创设新颖的情境和诱趣的问题,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 2、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后,教师应该及时地将新课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示给学生。 3、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在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学生初步完成新知的“内化”过程后,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质疑问难、答疑解惑:在初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教师留出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均可答疑解惑、商讨探究。 5、分层练习,反馈矫正:在质疑问难、答疑解惑后,教师还应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的练习,并注意及时反馈、及时评价、及时矫正。 四、注重学法指导,造就“聪明”学生 什么是“聪明”?一是“活”,二是“准”,具体表现为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聪明”从哪里来?除先天因素外,重在后天的学习和开发,教师就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后天开发的工程师,因而,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造就一个强大的脑子,让不聪明的孩子变得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加聪明。 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1、教师要时时刻刻、事事处处站在系统的高度讲授知识,让知识总是以“系统中的知识”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要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使学生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知识、进行思考,做到八方联系,浑然一体,而至如漫江碧透,鱼翔浅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逐渐达到浮想联翩、思潮如涌的思维状态。这就是“聪明”中“活”的养成过程。 2、教师在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的同时,要更着重哲理观点的升华。高屋建瓴,才能势如破竹,深入本质,切中要害。这便是聪明的更高层次—-“深刻、准确”的养成过程。 3、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超前思维,向教师(包括课本)挑战,主动地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4、题不在多而在精,要在“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上下工夫。“减负”并不等于不做题,学任何功课都要做题。做题好像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题海战术,就是覆舟之术。 总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深深地懂得:“减负”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减负”绝不能以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为代价。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工作重点。我们应该站在对后代、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高度,着手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在“课改”的“征战”中,迎接挑战,勇敢面对,努力探索,开拓创新! 平昌县土兴小学 李渊明 邮编:636470 电话:0827-7806608 |
- 上一篇:浅谈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感
- 下一篇:浅谈如何更好地进行新理念下的作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