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说课稿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再别康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虽然本诗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高一学生学习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高中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他们产生了对教师的过多依赖,从而缺失了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将本课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以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体悟诗歌的情感。

二、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感,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通过师生反复诵读,让学生绘景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①。
设疑评论法:让学生在教师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对教师的朗诵进行评论,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主动地与教师共同探讨。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3、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

三、学习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歌情感。
2、合作法:通过对教师诵读的评论发现问题,师生合作为诗歌配乐,师生合诵鉴赏诗美。
3、 探究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探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计划用2分钟)
① 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再别康桥》,营造课堂感情氛围;
② 设计导入语: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我们在座的高一学生,在不长的人生中也经历过别离,感受过离别之情。升入初中我们离别小学母校,升入高中,我们又离别初中母校。离别之时,你经历了怎样的情感体验?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英国剑桥大学去游历一番,去感受一下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板书课题“再别康桥   徐志摩”)
2、课件展示:介绍学习目标,简单的提示写作的背景,简单地介绍相关文学常识(新月派、格律诗)。(计划用1分钟)
3、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评论:(计划用5分钟)
① 教师朗读时选择不恰当的背景音乐,设置朗读误区,给学生留下评论的空间。(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
② 学生评论。
4、师生互动活动: “我为诗歌来配乐”(计划用5分钟)
①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四首不同风格的曲子(A《满江红》 B《春江花月夜》 C《二泉映月》 D《神秘园》),学生欣赏后结合《再别康桥》的情感基调和情感变化,同老师一起选择一首恰当的曲子作为《再别康桥》朗诵的背景音乐。
②、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把诗歌与音乐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知和赏析,从而让学生整体感悟诗歌的情感基调:依依惜别、感伤无奈。同时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充分发挥主动探究的能力。
5、配乐朗诵:体悟情感、解析康桥情结(计划用4分钟)
① 背景音乐选出后,多媒体配上音乐和康河风景图片,先由教师示范朗,后由全体学生朗读,感受诗人那浓得解不开的康桥情结。
② 解析康桥情结:(多媒体展示)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有关背景,明白诗人情感之由,便于学生去分析感受诗歌的意象、意境,缘情体物。
6、美读赏析,缘情体物:(计划用14分钟)
① 导入:诗人即将和母校告别了,但沉静的康桥、清丽的康河、柔美的柳枝、 碧绿的水草、绚丽的彩虹、斑斓的星辉招引诗人再次漫步校园。就让我们随志摩一起去《再别康桥》,领略康河夕照。
② 赏景悟情:
目的:通过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体悟诗歌的情感,完成教学难点。这一段学习角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抓住色彩来鉴赏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根据前一时段的深入研究,学生完成这一项任务就比较容易了,通过学生对意象的把握也提高他们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步骤:将全诗分为四个版块,分别赏析。多媒体展示康河美景画面,学生配乐美读(多种形式朗读),以读感悟。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一节:抓住“西天的云彩”、三个“轻轻的”“招手”等词语体会康桥的“静美”字及诗人“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从而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依依惜别、感伤无奈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从色彩鲜明的意象和动作性很强的动词入手赏析意境之美。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彩虹”“星辉”“寻梦”“放歌”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诗人进入一种无限自由的境界,泛舟寻梦、放声高歌。
第六、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但”“沉默”“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等词句,体悟诗歌情感的前后巨大反差,诗人由梦想迭入现实,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使母校在自己心中留下一个完整的映像。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7、学生写作:(计划用4分钟)
要求仿照诗歌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自己写作,描绘母校美景,抒发对母校的眷恋之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的能力。
8、配乐同诵,总结全诗:(计划用4分钟)
由学生按下面句式用一句话总结全诗,让学生对全诗有一个整体感知。
① “好一座                         桥!”
② “好一条                         河!”
③ “好一段                         情!”
9、布置课后作业:(计划用1分钟)
将本诗与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阅读,写一篇评论性短文。
10、结束:
在欣赏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过程中结束教学。
11、教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了他们的读诗兴趣,教师充分运用了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入境,然后穿插读诗技巧以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搞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附板书: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