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说课稿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       教学理念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它综汇了各种艺术手法,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想象奇幻,意境深邃;音律优美,辞格丰富;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浓墨重彩,有的淡笔白描;粗犷豪放可成一派,清丽婉约别是一家。诗歌除其表面文字外,还融入了诗人的人生阅历、心灵感悟、道德判断、价值认同,我们无法指望学生用几十年的时间来揣摩一首诗的内涵。因此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创设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要让学生从诗歌学习中吸收更多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诗歌的解读中来。努力做到:
1、              情感共鸣,互动参与,读懂诗人。
2、              自主体验,读评结合,读出问题。
3、              合作创新,体味人文,读懂诗歌。
二、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同时指出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1、学情分析
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而且往往对抒写纯粹的、天然的、本味的情感体会较淡。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通过以人为本,互助探究,轻松愉悦的课堂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感悟诗人的情感,唤醒学生较深的真情。
2、地位和作用
《再别康桥》位于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文,是新月派诗
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其触角之灵敏、观察之细微、想像之丰富、比喻之新奇、构思之精巧、底蕴之深厚令人折服。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学生可以通过对这首诗歌欣赏,获取不同的情感体验,契合了新课改关于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的关注,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以及学会关注一切美的事物。
3、教学目标及其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立为: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2)   学会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体验诗中的节   韵律。
   (3)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融入诗歌与歌曲创设的情景中,培养学生感受鉴赏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创作构思诗歌意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互助合作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心灵唱出歌声,培养协作创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在悠扬宁静,曲风醇美的氛围中,激起学生的兴趣美。
(2)  通过诗歌的听读、吟诵体会诗歌的“三美”。
(3)  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针对学生原有的诗歌基础,及现存在的学生心理状态,确立本文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感受体味诗歌的诗情画意美。
(2)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及诗人营造的意境美。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想较好的完成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教学目标的实现,决定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相结合:
1、学生学法
   欣赏法、诵读法、创作法、讨论归纳法、歌唱法等。
2、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综合归纳法、歌唱法等。
3、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制作相应的动画课件。
四、       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曲调醇美悠扬的歌曲《再别再别康桥》, 配上优美康桥的图画,带领学生进入清纯宁静的氛围。并由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引出原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板书课题)
(二)诵读品味,初悟意境
(1)    播放配乐朗诵,学生找出相关意象,进而感受与歌曲迸发的感情。从而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心灵。
(2)    配上悠扬舒缓的曲调,学生跟读,带着对意象美感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人营造的意境美。
(三)绘画抒写,深悟意境
(1)    设置“拼图”游戏。按照全诗的结构将学生分成七个小
分队,分别完成绘画写作任务,进一步贴近诗人的心灵。
(2)    展示“拼图”成果。将七个小分队的绘画成果展示拼凑后构成诗歌丰富的意境,配上优美的散文语言。
(3)    拍下“拼图”照片。闪烁着诗人对康桥恒久的眷恋在同学们的心田。
(四)用心歌唱,唱出意境
选取学生熟悉的别离歌曲弦律,引导学生唱出心中的《再别康桥》(最后一节)。在舒缓的歌声中结束讲课。
(五)板书设计
      以学生活动展示成果为主。
五、       教学评价与反馈
本节课首先以欣赏歌曲的形式创设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能较好的参与课堂活动,初步体会其中的音乐美;然后在听配乐朗读后,师生再次共同诵读,品味歌曲和诗歌的不同意境,强化学生对诗歌抒写情感的把握,体味诗人的情感流向,理解诗人对康桥的那份蕴涵在独特的意象中独特情感;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在学生感悟诗歌的基础上拿起手中的画笔,勾勒出自己心中所理解的美丽康桥画卷,领会诗歌的绘画美;最后配乐低声吟唱诗歌结束教学活动,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充分体味诗歌音乐美。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