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处理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07-09-30 16:19:54 点击数:
710
[内容提要]: 语文教育是“一切技艺中最博大精深、最高级、最必要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理解分析和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的处理,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1、对教科书结构、编排序列的适当调整; 2、以单元教学为中心,灵活安排教学方法;
3、挖掘“活水”“源头”,拓展语文空间。
[正文]: 在新的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是被动地按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切实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语文教育教学的特性和功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造性处理,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需要,是适应新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但很多教师长期奉行教科书的内容就是法定的教学内容,雷打不动,“以本为本”在很多教师的思想里根深蒂固,教学内容永远局限于教科书本身,而不能根据灵活多变的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选择、加工、整合和创造。这是当前制约语文教学的脱胎换骨的瓶颈,事实上语文教育是“一切技艺中最博大精深、最高级、最必要的教学艺术”。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理解分析和深入研究教材,并创造性的运用,就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近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对教科书结构、编排序列的适当调整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科书,无论是地方版还是人教版的结构序列,都是编写组专家们综合多年来的经验精心编排的,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这毋庸质疑。但我个人认为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学时间及目标完成度的实际、甚至学生的兴趣的实际,就教科书的结构、序列作必要的调整重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期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如执教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时,我就针对高一新生普遍基础很差,学习目标迷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以《劝学》(节选)一文入手,作为他们进入高中的第一课,并补充全文内容,从学习的目的、作用、态度、方法等方面去教育、启迪他们。随后继续学习第六单元孔子、孟子、庄子的文章,除积累必要的文言知识外,着重从他们的思想主张、人格魅力等方面去感染鼓舞学生,锤炼思想,塑造人格,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迈好坚实的第一步。学习了第六单元之后,再结合本学期教学目标任务、教学时间的安排,将教学序列调整为:第一、二单元“诗歌”“散文”单元为一个专题,然后是第五、三、四单元,尽量做到内容有联系,时间有张弛,任务突重点,效果求最佳。就这样举一反三,其它几册课文也作出合理的调整。同时抓住时机,把一至四册中的相关内容,如小说、散文、诗词等专题拉通串连,前后衔接,复习强化,更全面系统的掌握该类文体特点及阅读鉴赏方法。 不仅是对阅读教材结构的调整,写作训练也完全可以紧扣阅读教学序列按“学以致用”的观点,以教科书的阅读课文的训练重点、精彩文段、写作技法为依托,学什么,写什么,大胆调整教科书的写作结构安排。如学习第一、二册阅读教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随笔、演讲等内容时,就可以将三、四、五册写作教材的诗歌、散文、小小说、议论文、社会生活评论、演讲稿等内容与之匹配,结合课文训练重点安排灵活多样的写作训练。学习第三、四、五册阅读教材的诗歌、散文、小说、论文时又可以在第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复习、强化相应文体的写作训练,同时还可以结合第一、二册的记叙性写作训练,结合第六册的写作要求“立意与选材”“思路与结构”“文体与文风”“本色与文采”进行综合写作指导、训练。这样既“学以致用”,循序渐进,又系统完整,反复训练,把阅读与写作很好的结合起来,较全面的进行写作训练,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写作能力。 二、以单元教学为中心,灵活安排教学方法 对教科书阅读、写作结构序列的调整只是完成了教学设想的一部分,教学中还得立足于教师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教材取舍,教法安排力求新颖多样,力避“千课一面”。综合数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 1、淡化基本篇目、非基本篇目;淡化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处理好经典材料讲于悟的关系。有的文本,是为教师的“讲”提供比较理想的材料,但绝不能以为所有的文本都是为了让教师讲,都要有讲头,都要讲清讲透。如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四、五单元“中国古代戏曲”“古代散文”,可谓篇篇经典,但鉴于学生对古典文化特别是戏曲了解不多,学习起来很困难,教师讲起来也面临挑战。“中国古代戏曲”单元,就最好选用相应的舞台表演片断制作成课件,以欣赏舞台表演带动学生对文段的理解感悟,教师只需抓住最精要的片段作必要点拨,帮助其感悟。“古代散文”《陈情表》《祭十二郎文》两篇同为不可多得的感人至深的文言名篇,后者虽为自读课文,但完全可作为重点篇目教学,教学处理上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他们对忠孝、亲情的深刻理解,培养其情感。 2、浓缩教学过程,力争一举多得。课文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文内容,训练重点,设计一两个能带动全课内容的教学环节,把其它教学步骤融入这一两个教学环节之中。 3、以单元教学为中心,抓住教学内容训练重点、难点,灵活安排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体会,避免面面俱到。如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单元训练重点之一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描写又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教学中我就以研习描写作为带动单元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一课确定一个描写角度,作为重点研习、欣赏并指导写作的内容,《祝福》着重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关注人物命运,《边城》细描环境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荷花淀》侧重语言描写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外貌神态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又如第五、六册的教学,就尽可能考虑到时间及学生理解难度的实际,一个单元或一课选准一个突破口,或基础知识,或思路结构,或艺术特色,教学重点或理解积累,或体会感悟,或鉴赏品味……。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方法都为了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三、挖掘“活水”“源头”,拓展语文空间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厚积”才能“薄发”。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引导学生读书,读古代文化典籍,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读中外的名著,就是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名族文化精华,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好情操的浸润。“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所以学生特别是高中阶段,不仅要读课本,读读本,读中外名著,还要读社会这本大“书”,生活处处皆语文。 1、配合课本的学习,用好《语文读本》。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300万字,《语文读本》就是首选的课外阅读材料,甚至是课堂教学材料之一。《语文读本》的内容包括知识性、延伸性、鉴赏性几类,既是对单元训练重点的延伸,又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文学素养意义重大。如学习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就可与《语文读本》很好联系起来。学习《咬文嚼字》之后,可指导学生自读《语文读本》第32课《散文的声音节奏》,更进一步认识阅读写作时也应该注意声音节奏,因为声音节奏与意义本来就不可能完全分开,而且有时声音节奏表达的意义要大过字词联想的意义,同时对纠正学生不喜欢放声朗读的坏习惯也有帮助。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之后,指导学生有节选的精读第33课《蒙娜丽莎之美》和第34课《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对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大有裨益。 2、高度关注文学作品的教育熏陶功能,提高语文素养,塑造完美人格。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中学阶段阅读大量的中外经典,会在灵魂深处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影响终身。哪怕有些内容“不求甚解”,也会如泰戈尔诗云:“大雁从空中飞过,不留下一点痕迹,但它的确飞过了”。乌克兰总理叶恰洛夫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契诃夫的画像,他说契诃夫是俄罗斯作家,从少年时代起,因热爱文学使他走进了契诃夫的世界,并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一个中学时代的文学梦想成就了一个政治家的宏伟蓝图,一部文学作品就是影响学生一生的财富,文学潜移默化上的熏陶作用可见一斑。中学阶段可配合教材的编排及中学生年龄特点系统安排节假日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经典,高一阶段:《论语》《安徒生童话》《老人与海》《家》等;高二阶段:《唐诗宋词》《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子夜》等;高三阶段:《孟子》《红楼梦》《史记》《鲁迅文集》等。 3、安排灵活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语文的实践性。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遵循母语的学习规律,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而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曾说:“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具体措施是一方面开展有组织的课外语文活动,如组织兴趣小组、开展览会、办墙报刊物、到社会中去宣传科学知识等活动,把学生逼向生活,从生活中去学习、实践语文知识;一方面倡导鼓励非组织的小型语文实践活动,如作读书札记、写影视剧观后感、关注社会实事写时评等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或习惯中去充分运用课内所学的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并使之得以拓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此文获四川省2007年中学语文内论文评比三等奖
作者:巴州区曾口中学 王一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