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语文教本这个锁钥,开发无限的库藏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用好语文教本这个锁钥,开发无限的库藏

用好语文教本这个锁钥,开发无限的库藏

浙江嘉善实验小学王彩红

摘要: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立足文本,挖掘教材,感悟教材之魅力;伸向课外,引来活水,实现作品之价值;“举一”在于“反三”,“触类”在于“旁通”;放飞想象,超越课本,读写结合。

关键词:用好例子 用活例子 用足例子 举一反三读写结合

目前,我们的很多孩子都被关在狭隘单纯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小圈子里,看到的只有“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殊不知,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记住“这一篇”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会读会写“另一篇”。教师应遵循“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的课堂原则,深入挖掘教材,凭借有限课堂开展无限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更加科学和完好。下面我以第十一册教材《买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做到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的一些看法。

一、立足文本,挖掘教材,感悟教材之魅力

读解学认为,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读解,同一文本对于不同的读解者来说,也有不同的读解,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息接受系统,也就是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自有其差异性存在,但如果曲解“个性化”和“独特感受”,抛开文本主旨和语境让学生做天马行空式的自由发挥, 追求表面的“行云流水”,始终“浮”在文本的文字层面,不能深入到文本的内在意义,使文本自身的生命、情态、气韵消失殆尽,这是脱离语文学习的根本,使阅读教学走入误区。因此,无论怎样读解,都不能脱离文本。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凡观千剑而后识器”,“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语文课本入选的教材大多是思想健康,内容新奇,文质兼美,语言文字规范而精妙,题材风格多样,涉及到人生、文化、自然、科学诸多领域,可以说为学生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文化品位提供了很好的媒介。教学时我们应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之魅力。

挖掘教材如掘井。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挖出水来,甚至打出深层的矿泉水,一定要有过硬的钻头。那钻头就是站在编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教材,要时时处处以“听、说、读、写”四大目标来校正自己的教学路线和方向,从课文中跳出来,顾大局,识大体,看到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体会作者的精巧构思和神奇妙笔。

1、提纲挈领,培养学生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目前,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在字、词、句法的讲解,而忽略文章整体概念和整体思维,使学生对文章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如果把一只胳膊从躯体上砍下来,那就不是胳膊了。”就阅读教学而言,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感悟时要坚决摒弃那种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碎的做法。如我们通常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容易被动人的故事情节绊住了手脚,被花花绿绿的“好词好句”耀花了眼睛,闹出买椟还珠的笑话。而这篇课文最耐人寻味的是想像的合理与丰富。文中在小女孩面前出现的四次美好的幻景谁也没见过。当然也不可能是真实的,一切都源于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穷苦小女孩,在下着雪的大年夜,捏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嘴上带着微笑冻死街头这一事实。这个事实是文章的根,找到了这个根,才能引导学生顺藤摸瓜。从“嘴上带着微笑”推断小女孩死前经历过幸福的事,一定看到过她十分满意的东西。幸福的事情会是什么呢?从这个小女孩的现状看,无幸福可言,那只能是虚无的。“小女孩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给了作者创作的灵感,大胆夸张的想象由此产生。但想象必须来自于现实,从“大雪天”、“光着头赤着脚”,由此推断小女孩又冷又饿,需要温暖和食物,自然出现了温暖的火炉和喷香的烤鹅。从特定的环境“大年夜”小女孩还在卖火柴,推断小女孩生活痛苦不堪,需要快乐,自然出现了美丽的圣诞树。从“在大年夜里冻死街头”,推断小女孩不敢回家,家穷家冷没个活人疼她,就自然出现了死去的疼她的慈祥的奶奶。为什么她会看到这些虚幻的景象?因为她生命即将耗尽时,身体极度虚弱才会产生幻景。只有这样才算把课文梳理清楚,真正做到了刨根问底,对得起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编者的良苦用心!

2、鉴赏精彩片段,领悟语言神韵。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一文中曾经说过,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最重要的是要学会阅读细节。精读文章,学会欣赏“细节”,是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的必经之路。但读书再多,贪多嚼不烂还是不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那些最能体现作家个性或文章特色的个性化“细节”,要求学生在研读时一定要细致入微,在语境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感受作者的神奇妙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出现的四次幻景的描写,是作者的精妙之笔。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文中类似描写的句子。

A:1)她终于抽出了一根。2)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着一根火柴。4)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5)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

B:1)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2)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3)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4)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5)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

C:1)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2)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3)这一会,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小女孩说。4)小女孩叫起来。5)她们俩在光明和欢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

让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品味,找出描写上的不同之处,结果发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终于                                   赶紧

一支蜡烛  像薄纱  几千支蜡烛   全照亮了   跟白天一样

伸、想            坐、伸、说                

……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小女孩动作是越来越快,亮光是越来越强,心情是越来越激动,最后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二、伸向课外,引来活水,实现作品之价值

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单从课文中去挖掘教材,学生还很难体会到当时穷苦孩子生活的悲惨,就不能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 因此,应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让学生上网、找图书,查资料等,收集相关材料。结果学生获得了文本所没有提供的材料,如:

背景材料:当时的丹麦是英国的殖民地,丹麦人民既要受本国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又要受英国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生活极其悲惨。

故事材料:有一天,安徒生的一位朋友要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苦难的童年。他的母亲幼年时讨过饭。他的母亲告诉他,有一次,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时,她从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了。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安徒生就是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

作者生平:安徒生,全名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出生于丹麦中部的小城奥登塞。他创作的文学总类很多,但以童话闻名于世界,一生共计写下168篇童话。正是他,首次将“童话”从幼稚粗糙的民间传说与故事,发展成为优美的、饱含作者内心情感的文学童话,为后世作家的创作留下经典范文。迄今为止,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童话大师,其童话真正达到了“同时适合六岁与六十岁人阅读”的境界。1954年国际儿童读书联盟第三次大会上设立以安徒生的名字命名的世界儿童文学大奖--国际安徒生奖,这个奖项至今仍是儿童文学界最高的荣誉。

安徒生创作三部曲:安徒生第一时期(1835—1844)——“说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充满浓厚气息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品:《拇指姑娘》、《国王的新衣》、《小美人鱼》。安徒生第二时期(1845-1852)——“新的童话”转向严酸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母亲的故事》和《影子》。安徒生第三时期(1852-1873)“新的故事”──内涵已压缩到单纯“故事”的范围。代表作品:《沙丘上的故事》、《树精》、《幸运的贝儿》。

……

学生通过材料的收集、判断、筛选、整理、综合、分析研究,对作者及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安徒生的童话不仅表现为丰富的幻想,而且扎根于现实的生活。尽管安徒生十分同情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多么想满足小女孩的需求并给予幸福,但在当时的那个社会,安徒生是无能为力的。安徒生是无奈的,是痛苦的。他只能寄情于幻想,寄托于童话。幻想越好,离现实也就越远。文章的结尾对小女孩的描写给人以酸楚,给人以震撼。我们知道,假如一个人过于幸福会流泪,一个人过于痛苦会大笑,但笑比哭更能使人难受。“两腮通红”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惨白,“嘴上带着微笑”使人联想到残忍。学生把课外信息融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中,从而学生进一步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作品的价值。

三、举一”在于“反三”,“触类”在于“旁通”

 叶圣陶说:“课本里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什就足够了。只因为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工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致单调,所以取作‘精读’的教材。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工夫便只做了一半。”我们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举一”,目的则在于“反三”;教材无非是“触类”,目的则在于“旁通”。学生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对作者、作品内涵、童话特征、语言艺术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水到渠成。借此机会,不妨乘热打铁,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的其他作品。在阅读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如作品是如何体现童话的特征:富有幻想,又来源于现实?作品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描写上有哪些精妙之笔?……总之,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厚,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放飞想象,超越课本,读写结合

1、续编故事。

    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浮现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同时摆脱语言材料及图像在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重新组合、加工。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训练思维。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同学们都知道文章只写了她怎样悲惨地死去,没有写她的父母对她的关心、疼爱,甚至还写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分钱,她爸爸会打她的。我就启发学生想象:小女孩的爸爸果真冷酷无情,一点不疼爱他的女儿吗?小女孩深夜未归,她的父母心情会怎样?会说些什么?会冒雪出来寻找女儿吗?第二天当爸爸看到已经冻死的女儿时,会是怎样的情呢?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随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补写或续写。通过学生的习作练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联想能力得到了提高,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2、仿写童话。

儿童的天性是富于幻想,喜欢新奇。童话正是符合了儿童的天性,符合了儿童的思维特点。童话借助想象,把许许多多平凡的、可见的人、物、现象编织成一幅幅不平的图画,从而在儿童面前展开了一个五彩斑澜的幻想世界,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主动去探索这神奇的世界。著名童话作家洪汛涛说:“要开发少年儿童幻想智力,提倡孩子们写童话——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是社会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习了童话,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仿写童话。这样,学生可以大胆设想,“异想天开”。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学生对童话特征——富有幻想又来自于现实有了初步的认识。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小女孩的希望是什么?她的希望怎样才能实现?如果希望实现了那该会是怎样一种情景?结局又将会怎样?我让学生放飞想象: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继续擦燃火柴的话,她还会擦出些什么呢?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 给学生提供尽情展示自己的舞台引导他们进行大胆想,创作出充满童趣而又富有一定人生、生活哲理的习作。通过训练,学生不仅想象得到了充分发挥,其个性、创造力同样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叶圣陶说“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 学生所有知识点和方法都是通过语文这本书在课堂内学的,但书里教的只是方法,要指导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将课内方法与课外知识融会贯通。只有活学活用,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空间思维空间、想空间得到充分的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978

2纪评《苏文忠公诗集》卷六《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3、《教育探索》2003年第三期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