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可亲可爱的家,我的家在美丽的汾河岸边,你们的家在什么地方呢?
生:我的家在北大街最东面。
生:我的家在兴华街北小区。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我们的家。(板书:我的家)
师:我先来说说我的家。(实物投影出示自己的全家福)看,这是我九岁时的一张全家福照片,猜猜哪个是我?
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方便夏桂芬一、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品德与生活》的三个基本特点: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中队“三个了不起”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把课堂扩展到学生家庭及其他生活空间,全方位地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方便,用心灵去感受生活中的方便,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地方、感激为我们生活的地方提供方便的劳动者的情感。 二、活动目标 1、能从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方便。 2、能从亲身经历中领悟到我们生活的地方怎样方便。 3、能从合作探究中弄明白我们生活的地方为什么这样方便。 4、能从拓展实践中做到让我们生活的地方更方便。 三、教学预备活动 1、 学生实态 学生生活的地方在新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试验区蛇口,虽然年龄小,但早已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在蛇口生活的方便,只是缺乏系统的了解,具体的感悟,情感的熏陶,本课的教学活动就给了他们一个绝好的机会。 2、 课前准备 ⑴学生上网搜集音像资料《家在蛇口》、《蛇口畅想曲》 ⑵将学生搜集的生活配套设施图片做成CAI课件 ⑶与家人一起在生活的地方参加社会活动,仔细体验生活地方的方便。 四、活动过程 活动㈠ 整体感知——体会生活方便 ⑴放《家在蛇口》音像资料 学生边欣赏边想,我们生活的地方好不好?为什么? ⑵学生回答,揭示课题: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方便(教师板书课题) 活动㈡ 仔细观察——细说哪些方便 ⑴CAI课件:将学生搜集的生活配套设施图片逐幅出示,看一看,想一想:这是我们生活的哪个地方,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方便? ⑵说一说,“有哪些方便”比一比谁知道得多。学生以“有了——,——方便”的句式回答。 ﹡有了宽阔的街道,行走真方便。 ﹡有了超市,购物真方便。 ﹡有了学校,上学真方便。 ﹡有了公汽、的士、火车站、飞机场,交通真方便。 ﹡有了医院,看病真方便。 ﹡有了电信局,通讯真方便。 ﹡有了大南山、体育中心、高尔夫球场,锻炼身体真方便。 ﹡有了图书馆、书店,看书买书真方便。 ﹡有了四海公园、海上世界、少帝陵,游玩真方便。 ﹡有了风华大剧院,看电影真方便。﹡有了酒店,招待客人真方便。 …… ⑶教师小结:是呀,我们生活的地方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确实让人感觉到很方便。 活动㈢ 亲身体验——谈论怎样方便 ⑴课前,我们与家人一起仔细体验了一下生活地方的方便。你能说一说吗? ⑵学生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并从中领悟到方便的事情谈一谈,“怎样方便”比一比谁体会得深。(放《蛇口畅想曲》做背景) ﹡我要买课外书看,爸爸就带我去了蛇口书店,书店里的书真多呀,不一会儿,我就买到了我喜欢的书。我对爸爸说:“我们这儿买书真方便呀!” ﹡我家住在花果山,离育才一小不到一里远,上学放学我都不用爸爸妈妈接,我上学真方便,也减少了爸爸妈妈不少麻烦。 ﹡我爷爷上次生病了特想吃西瓜,我和妈妈马上去“沃尔玛”买了个大西瓜回来。来我家的客人说:“你们这儿购物真方便,冬天都能买到大西瓜。” …… 活动㈣ 合作探究——为何如此方便 ⑴小组合作:你能把自己体会到的方便演一演吗? ⑵分组表演: ﹡去超市买玩具(学生仔细挑选,柜台服务员热情介绍玩具的特点及玩法。) ﹡去图书馆看书(管理员热情询问学生要看什么,并查找出来,办好手续后,学生坐下看书。) ﹡在小区健身房跑步(母子模拟对话:“妈妈,这跑步机是谁安的?”“儿子,这是招商地产的叔叔阿姨在盖楼房给我们住的同时,就配备了这些健身器材。”“这些叔叔阿姨真好,我们不出小区就能锻炼身体,太方便了!”) …… ⑶从大家的表演中,我们都体会到了生活地方的方便,我们应该为生活在了不起的蛇口而感到骄傲。不过,大家想过没有,是谁给我们提供了方便,让我们生活的地方这样方便呢?小组讨论一下。(领悟不同行业的劳动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⑷全班交流,说一说。(略) ⑸教师小结:正是因为蛇口人辛勤的劳动,才会使得我们生活的地方如此方便,蛇口人真是了不起,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感谢他们。 活动㈤ 拓展交流——怎么做更方便 你打算为我们生活的地方更方便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珍惜大家的劳动成果,爱护一切公共设施,做了不起的蛇口人。) 五、课后实践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公共设施及使用、维护情况,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六、教学反思 儿童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我爱我生活的地方”这一主题共四课,第一课《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反映的是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优美;《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方便》反映的是儿童生活的社会活动方便;《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温暖》反映的是儿童生活的社会关系融洽。这三课都是为《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做铺垫的。 教材作为联结师生活动的媒介,教师没有被教材所限制、局限,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本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还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实效性、生动性,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教学的目的。 本课活动设计从它的活动过程(“整体感知——体会生活方便,仔细观察——细说哪些方便,亲身体验——谈论怎样方便,合作探究——为何如此方便,拓展交流——怎么做更方便”)以及“课后实践”来看,课堂延伸到了家庭、社会,这样做扩大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了整个教学活动,从而获得了真切的体验,达成了活动的目标。 另外,该案例还注意了学科课程的改革与中队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机整合。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方便”这一个侧面真切地体验到了“蛇口了不起,蛇口人了不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做了不起的蛇口人”的情感。
生:左下角那个穿红衣服的。
师:对,这就是九岁时的我,这是我的爸爸,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哥哥,这是我的姐姐。我长得像爸爸还是妈妈?
生:像爸爸。
生:像妈妈。
生:鼻子像爸爸,可是嘴和眼睛又像妈妈。
师:你观察可真仔细,我为什么会一半像爸爸一半像妈妈呢?
生:你是妈妈生的。
生:因为你是你爸爸你他*的孩子呀!(生笑)
师:对,我是爸爸他*的骨肉,血管里流淌着他们的血液,他们是我最亲近的人。
师:那时我们一大家子人住在太钢的一个宿舍区里,楼前面就是公路,公路两旁种了很多树,下了学我们常在那里玩捉迷藏。楼后面有一块空地,我们常在那里丢沙包。同学们,你们家周围有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去?你们也像老师这样把自己喜欢去的地方画出来,待会儿再给我们介绍介绍!
生:老师,在马路上玩捉迷藏是很危险的。
师:对,是很危险,小朋友们可不能这样做,因为老师小时候时汽车还没有现在这么多。这位同学提醒得非常好,谢谢你。(老师用手摸了摸了该生的头)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画吧。
(生动笔画,师巡视,10分种后汇报)
生:(指照片)这是我的爸爸,这是我的妈妈,我长得像爸爸。我家周围有一个小花园,我常在那里玩滑板车!
生:别人都说我长得像妈妈,特别是鼻子。这是我家,前面有许多树,后面有一个门球场,老爷爷老奶奶不玩的时候,我常去那打羽毛球。
……
二、共叙亲情
师:(投影上出示自己的家庭照片)我们一家人最喜欢在一块儿包角子,因为干活时有人擀皮,有人包,还一边聊天,有时爸爸还会讲故事给我们听,这时一家人是最开心的了。你们一家人平时都在家里做些什么?
生:一起看电视里的足球赛。
生:一起看电视里的篮球赛。
师:咱们班的体育爱好还真不少呢?
生:我们一起打扑克,玩吹牛的那种,爸爸妈妈老输。
生:我们一家人平时爱唱卡拉OK。
师:可要注意不要吵着了邻居。对了,同学们都带了自己和家人一块照的照片,这照片后面有什么样的故事,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相互讲照片后面的故事)
师:谁愿意上台来给大家讲一讲?
生:这是我们一家人搬家时照的,全家都十分开心,因为我们的新家又宽敞又明亮,而且还买了个大电视!
生:这是我们家第一张全家福,那天我过3岁生日,你看我有多开心。
师:看爸爸妈妈笑得多开心呀,真是幸福的一家人。
生:这是我爷爷过60岁生日时照的,本来我们不打算给他老人家过生日,可是他得了一种病,后来就过了,现在爷爷他……(生哭,老师安慰)现在我一看见这张像,就想起了爷爷。
师:是啊!这张照片中有你们一家人对爷爷的怀念,好好保存好。
……
师:是啊!你的家、他的家、我的家,都是那么平凡、普通,我们一起做事,一起游戏,要是谁生了病呀,大家都非常着急,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生:因为生病的都是我们最亲的人。
生:因为我们的家里充满了爱。
师:对,我们是一家人,不管怎样,大家总是互相关心,互相惦记,因为我们爱自己的家,爱家里的每一名成员。(贴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
三、谈谈感想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前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还记得吗?(记得)好现在就拿出你们调查的结果来,我们来汇报一下你在调查中印象最深刻、最感兴趣的事。
生:我爸爸小时候玩水枪,不小心喷了老师一脸水,爷爷知道了没让他吃晚饭。(生笑)
生:我爸爸小时候看小人书,我现在看漫画书。
生:我爸爸小时候下地干活,把牛丢了,后来好不容易才找回来。
师:了解了这一切,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感觉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
生:我们现在的生活真好,我们应好好学习。
师: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
生: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生:感谢爸爸妈妈对我的照顾,我这里给你们鞠躬了。(师生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通过调查,我们对爸爸妈妈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相信你们会更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更爱自己的家。 孩子四次没带书怎么办?我班有这样一个叫戴纬廷的学生,特别爱动,并且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有时老师在讲课,他却在做自己的事。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这个孩子上课不认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生性好动,不管什么课,每当下课铃响,他总是第一个嚷着要上厕所,第一个冲出教室的也是他。由于家教的缘故,这个孩子很懂礼貌,记得一次在肯德基餐厅,我刚好碰到了他,戴纬廷很高兴的主动和我说话,还准备把自己的汉堡包送给我呢。不管是在校园里,还是在路上,只要遇见戴纬廷,他总能主动与老师攀谈,处处体现了孩子的天真、活泼、可爱。他非常聪明,自尊心也特别强。有一次上课,我批评了他,并将他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下课后要将他留下来。这一招可真灵,他马上坐好了,但过不了多久,又故伎重演。我忍住怒火,及时用眼神制止住了他,只要他表现好了,我总是马上给予表扬、肯定。虽然这样做,要求老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极大的忍功,但却得到了比单纯的发脾气,训斥要好得多的效果。但最近几次,不知怎么,每周两次的生活课,戴纬廷总有一次不带书。上课时,不是找别人讲小话,就是拿出水彩笔画画。第一次没带书,我悄悄的提醒了他,第二次、第三次没带书,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他,没想到第四次他又没带书,我想,该找个解决的办法了。但我也不忍心狠狠地批评他,或者让他下课后到我办公室去。因为有一次,他知道自己要留校,急得直哭。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而且我更想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于是,我和戴纬廷来了个约定,如果下次上课他能带书的话,我就奖他一朵红花,戴纬廷高兴的点了点头。几天后,本来没抱什么希望的我走进教室,戴纬廷便马上将生活书高高举起,大声说:“Miss tang,我的书带来了。”在暗暗的为自己的处理方式感到得意的同时,我也高兴的马上奖给了他一朵红花,并不失时机的夸奖了他,“戴纬廷真是一个说话算话的好孩子,要是以后都能坚持这样做就好了。”果真如此,自那以后,戴纬廷再也没有过不带书的情况发生了。后来,无意中,我在与戴纬廷的奶奶的交谈中,才明白戴纬廷没带书的真正原因,是他奶奶将课程表抄错了,每周恰好少抄了一节课,而每次整理书包又都是奶奶在做,所以才出现了戴纬廷连续几次不带书的情况。我恍然大悟,幸亏自己的处理方式恰当,不然,伤害的就不仅仅是孩子的自尊心了。 幼 稚 的 真 理有本杂志上说,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孩子提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问题是真正的心灵问题、哲学问题。而孩子们的问题又往往把真理性的问题一丝不挂的揪出来,让大人们很尴尬。今天上课,张鼎昌提出的问题虽然没有让我遭遇尴尬,但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前一段时间我在教室里养了一些蝌蚪。五一长假时间,我没有到学校给蝌蚪换水。今天走进教室,我首先习惯性的看看蝌蚪长成什么样了,不料却发现原来十几条的蝌蚪只剩下两条!肯定是哪个调皮的学生把蝌蚪弄死了,我气愤的想。“是谁把蝌蚪弄死的?”面对我生气的样子,孩子们默默无语。“Miss Tang,我昨天到学校上英语课时,发现蝌蚪在吃蝌蚪!”“什么?”我被这个孩子的话惊呆了!这怎么可能?“你不是骗老师的吧!”他说的话不得不使我感到怀疑。“是的,我没骗你!”这个孩子似乎感到委屈。“是的,我也看到了!”“对的,我看见一只蝌蚪先吃另一只蝌蚪的头,接着一下子就把它的尾巴也吃下去了!”“我也看到了!”一个接一个肯定的声音让我不得不相信。其他的孩子似乎吓坏了,显然他们也不相信这是真的。我再次看了看装着蝌蚪的培养皿,果然,培养皿里连一只蝌蚪的尸体也没有,剩下的两只蝌蚪都长得比较大,看来,原来的小蝌蚪确实是被大蝌蚪吃光了。“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我不得不相信这残酷的事实。孩子们不再说话,这残酷的事实毕竟使他们感到恐怖。我想他们肯定在为死去的蝌蚪悲哀。当蝌蚪活着的时候,这些孩子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生怕一不小心把蝌蚪弄伤了,没想到结果蝌蚪们却自相残杀。“这都是老师的错,都怪老师没有及时给蝌蚪换水。”我心里也不好受。但是,我觉得还是要给孩子们说些什么。给孩子们说些什么呢?我顿了顿,然后告诉孩子们,今天大家看到的蝌蚪吃蝌蚪的情况在动物界中可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动物们如果找不到食物,往往就吃自己的同类。像上次大家看到的《恐龙》中不就有恐龙吃恐龙的现象吗?说到这,孩子们似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Miss Tang,我有个问题。”最爱提问题的张鼎昌站了起来,“要是有一天我们没东西吃了,会不会人吃人呀!”天呀!7岁的孩子提出了一个这样赤裸裸的问题!我不得不惊叹孩子丰富的联想力,不得不佩服小小的孩子提出了这样一个连大人都没有思考的问题。怎么办,是回答,还是回避?短短几秒钟的时间,我来不及过多思考:“你说得对。”难道不是吗?在孩子眼里,一切都那么美好,然而在成人世界里,许多看不见的,看得见的,或若隐若现的“人吃人”的现象不是多得很吗?我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深有感触。原来真理性问题常常只在儿童思维中出现,真是“童言无忌”、“童言可畏”呀! 尊重儿童,顺其自然在教“可爱的动物”这一单元时,我事先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动物图片,下载后制成课件准备上课时用。可是上课前电脑出了点问题,课件不能用了。我只好将课件中一张张动物图片打印下来。想到昨天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时涌现出的对恐龙的浓厚兴趣,我又从一张碟片中截取了一些恐龙的图片,以备上课使用。一切准备就绪,这节课学生一定会喜欢,我满怀信心的想。“叮铃铃……”上课铃响了,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我的心情变得非常的好。“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人类自己,还有什么跟人类一样有生命?”我亲切的问。“是植物。”“还有动物。”“你最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我乘机问道。“我喜欢小兔和酷狗。小兔喜欢吃萝卜和白菜,狗喜欢吃骨头。”余中华一边举着收集的图片一边大声地说。“谁还知道狗喜欢干什么?”“狗喜欢汪汪的叫。”不知道是谁插了一句。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汪汪的狗叫声,原来是学生情不自禁的学起狗叫来。遇到这种情况,我并没有斥责他们,等学生慢慢的安静下来,我继续问道:“还有其他同学说说看,你喜欢什么动物呢?”“我喜欢猪,因为猪肉可以吃。”柳曾汉说。他的话音刚落,周围的同学就一个个的笑个不停。柳曾汉涨红了脸,急忙摆手:“我不喜欢猪了,我不喜欢猪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柳曾汉越发觉得不好意思。局面有点失控了,此时我完全可以大声命令学生安静下来,但是我没有这样做,而是反问孩子们:“柳曾汉同学说错了吗?”“没有……”孩子们不做声了。一场“意外”就这样结束了。继续谈论动物的话题。“我最喜欢的动物是马。”张鼎昌站起来说道。恰好我准备了马的图片,但是我不想马上拿出来。“我也看到过!”其他同学马上随声附和。我这才意识到孩子们说的“龙”不过是昨天在地质博物馆参观的“恐龙”。于是,我耐心的告诉孩子们“龙”和“恐龙”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龙”,“龙”是传说中的动物,而“恐龙”是一种古代的动物,现在早已灭绝了。说到恐龙,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子被提了上来。我拿出课前收集的图片,“霸王龙”、“三角龙”、“翼龙”、“小鸟龙”……一个接一个的名字从孩子们的口中飞快的迸出,看来孩子们对昨天的参观还记忆犹新呢!“老师,要是现在地球上还有恐龙,会不会把我们吃掉?”“恐龙为什么会死?”“小恐龙是怎么生出来的?”“恐龙会吃老虎吗?”……接下来就是一串串像连珠炮似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我都能够回答,但是我没有从正面回答他们,而是启发孩子们自己从课外书中找答案,并答应他们下个星期三的生活课上专门组织大家讨论恐龙的话题。听到这,孩子们可高兴了。代炜廷当场就答应把他家里的恐龙碟《哥斯拉》带给大家看。他的话音刚落,“耶!”教室里便是一片欢呼声。……一堂课的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的溜走了。其实这节课只完成了一半任务,这种情况以前也经常会出现。虽然课堂上只谈论了动物,师生看似在聊天而不是在上课,但我认为,正是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无所顾忌,也更放得开。(当然,起码的课堂常规要有。)在课堂中,我总是抛开自己条条框框,尽量顺着学生来,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就在这“聊天似的对话”中,学生增强了对动物的热爱之情,了解了一些有关动物的知识。我想,只有尊重学生,顺其自然,学生才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非凡”的想象今天生活课上讲水的作用。“水的作用有哪些,你可以说说吗?”我问。“水可以洗脸,洗澡。”“水可以洗菜,可以做汤喝。”……水的作用太大太多,一下子怎么说得完?我示意孩子们先停下来。继续问道:“如果世界上没有水,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记得去年,我在二年级上《节约水电》一课时,也同样问了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水,我们会干死。”“如果没有水,我们种的油菜也会干死。”…… 孩子们马上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 “Miss Tang,没有水我们可以喝自己的尿呀!”这是王鹏华的声音。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笑声。我没料到王鹏华会这样说。于是告诉他,人的尿虽然大部分是由水构成的,但人如果不喝水的话,会连尿都没有。 “那我们还可以喝天上下的雨呀!”不知是谁仍“不死心”的说。这下可好,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有的说可以接屋檐边上的水喝,有的说可以像《恐龙》里看的那些恐龙一样用脚在地上使劲的踩出水来喝,一个个兴奋异常,好象要是真的到了全世界停水的那一天,也并不可怕。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得正起劲。这种情况我是没有意料到的。原来在二年级问同样的问题可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我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但他们的想法也未免天真、幼稚,我正准备打断他们而说些什么时,下课的铃声掩盖了我的声音。 或许,在孩子的眼中只有美好,他们不习惯去猜想未知的恐惧。就让这份美好存留在孩子心中吧,也许,将来他们长大后自然会明白。 爱 心 无 价一次,我偶然从《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两个贫困生的故事,一个叫张朋,一个叫阎红有,他们克服环境和物质的种种困难,为了交学费,捡破烂、节衣缩食的事迹很感人。文章后面还附有两个贫困生的具体地址。后来,我把这两个贫困生的故事告诉了我的学生。孩子们睁大眼睛认真的听完了故事,便急不可待的开始发问。王梓俏说:“他们为什么那么穷呀!”高怡婧说:“张朋的妈妈有病为什么不去医院?”……“听了这个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想法?”我启发道。“我们应该帮助他们。”谢 睿说。“我去请一个老师给他们上课。”又是王梓俏的声音。“我们可以给他们盖一栋房子。”“我们可以捐款。”“张朋的妈妈病了,我们帮他请个医生吧。”“我们可以把文具和课外书送给他们。”“还有我的压岁钱。”“我以后早上不吃早饭,把节约的钱捐给他们。”……孩子们说了很多很多。接着,我们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捐款仪式。孩子们捐了很多铅笔、文具盒、作业本和一角、两角、五角、一块的零钱,还有他们制作的小礼物,虽然粗糙,虽然微不足道,但其中蕴含的是无价的爱心。我想,这应该比什么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