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的课堂更有活力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生成的课堂更有活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过程。"以学定教"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明确目标,精心预设,随时捕捉生成的资源,灵活调控课堂教学,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一、整合教学资源——生成性教学的基础
  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新教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游戏、卡通情境图等主题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主题图中提供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去创造性地使用,同时,还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一要吃透教材。教材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开发课程资源绝不能忽视了教材,而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编写的意图是使用好教材的前提。只有在真正弄懂弄通教材编写的意图,对教学目标的把握非常明确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需要强调的是,对教材的每一点个性化创造都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漫无目的地改变教材是不可取的。
  二要合理整合各种资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也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预案——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教师精心设计预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生成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新课程理念下未知的、随机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当为实施生成性教学去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应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预案设计上,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基于这一理念,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应精心预设。即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的应对措施等。练习题设计,要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设计相应有弹性的、有层次的,具有开放性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做充分预测,以便课堂教的启发引导。这些都成为教师预设教学预案应考虑的内容。如"高矮"的教学围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体验高矮的相对性"这一目标,教师可预设"同桌同学比高矮"、"两支铅笔比长短"、"两本书比厚薄",以及任选"两样东西比一比"或"三件东西比一比"等让学生操作实践、探究方法的活动。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将两件或三件东西进行比较,巩固所学知识。这样预设,以便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三、采取以学定教——生成性教学的关键
  叶澜教授对理想的生成性课堂还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但是要避免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槌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就到哪儿"的自流式生成,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师:"你们想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吗?"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我知道,三角形面积=底×高÷2"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的。"师:"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生:"我知道,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分成了两个等底等高相同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师:"那你知道为什么要沿着对角线剪,不沿着对角线剪可以吗?"该生摇头。师:"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手试一试。"这样,原定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为此,教学时,要采取巧妙的应急措施,调整课堂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
  生成的课堂是更有活力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理想境界。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