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机智在课堂中放射异彩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所选课文《安塞腰鼓》是陕西作家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以其雄浑奇伟的画面美、气势磅礴的语言美、激热炽烈的情感美和撼人心魄的力量美,抒发了对黄土高原粗砺犷野的生命力的礼赞、对西北大地激荡啸变的讴歌。这是一阕“泥”与“火”的奏鸣、一首生命与热血的颂诗。 文章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大量使用了感叹句和短句,语言酣畅铿锵,情感激越雄豪,非常适合作为朗读教学的范例来进行重度开发。在设计教学时,我将整个流程分成三大板块——“体悟情感”、“品味语言”和“拓展深化”,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写”六管齐下。因为自己课前准备比较充分、设计比较精心,更因为安塞腰鼓本身的热情奔放,所以我刚一迈进教室时踌躇满志,似乎看见了一个激昂火爆的学习场面出现在我高扬的手臂下…… 那知“激情导入”之后,教学才进入到第二个小环节——“读课文·知内容”,我亢奋的心头就被浇上了一盆凉水——尽管我的导入慷慨激昂,学生读课文时却是有气无力、一点激情也没有。我一想:糟了!“成功不成功,开头几分钟!”照这样下去,应该达成的教学效果肯定达成不了!得赶快调整教学思路!我的脑海中迅速掠过一个大胆的决定:推翻原定的课堂教学设计,“见机而作!” 我笑容一绽,问学生:“同学们对自己刚才的朗读满意不满意?”学生齐答:“不——满——意!”我又问:“为什么不满意?”学生说:“没有读出安塞腰鼓的气势!”我故意“激将”:“你们永远也读不出它的气势!”学生果真“中计”,齐声愤然责问:“为什么?”(这时全体学生的情绪都开始被调动起来了,我心中暗喜。)“为什么?你们自己再去看课文——课文已经代我作了回答!”学生听了我的话后,都将头低下,睁大着眼睛,“哗——哗哗——”,把课文翻得山响。我伫立一旁,含笑而视。几分钟后,有同学举手:“哦,我找到了——‘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我继续“激将”:“现在总该明白了吧?江南人同西北人相比,先天不足(此处我故意加重语气)!我们杭州的同学要想把安塞腰鼓的气势读出来,那真是‘马尾穿豆腐——提都甭提了!’”学生再次“群情激愤”:“不——同——意!”我头一歪:“不服气?不服气可以再读一读啊!事实说明一切!”学生齐答:“读就读!”“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学生们于是一齐“呜呜哇哇”地再次读起来了。不用说,这次朗读,同学们无论是对课文语调、节奏的把握,还是感情的投入,都明显比第一次有进步。我心中称许,不过嘴里还是流露出不满意:“你们这次确实读出了‘鼓’的气势——不过不是‘安塞腰鼓’,而是卖货郎摇的‘拨浪鼓’!”“嗤——”学生一齐笑了——是一种不屑于“拨浪鼓”之喻的笑、一种不服气的笑。我说:“‘嗤’什么?你们读出来的‘鼓’本来就是‘拨浪鼓’嘛!‘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会是这个样子吗?”我的语文课代表听了我的话后,振臂一呼:“再读!”教室里再次涨涌起激越的朗读声。这次效果真的可用“气势如虹”来形容,我情不自禁地高赞一声:“好!” 文章惊雷般的气势基本上读出来了,我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想:应该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地体悟和品味文章的情感,将朗读教学的效果向更高层次推进。就在我点击多媒体课件的时候,一幅“安塞腰鼓”表演照再次触发了我的灵感——这是我从GOOGIE中搜集出来的一组“安塞腰鼓”表演照片中的一幅,原只想提供给学生看看的。由于摄影者高超的摄影技巧,这幅照片拍摄得非常富有动感,整幅照片就像一帧画面朦胧的大写意油画。我灵机一动:对!就拿这张照片做文章,由此生发、开掘! 主意既定,我双掌一击:“同学们看到屏幕,请大家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说说这幅‘安塞腰鼓’表演的照片像什么?”学生定睛观察、沉思冥想一番后,生甲说:“像龙卷风!”我问大家:“像吗?”生齐答:“像——!”我夸道:“***同学的联想力真很丰富!‘安塞腰鼓’确实像西北大地旋起的一股音乐的‘龙卷风’!”我言犹未了,生乙说:“还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凤凰?——哇!你这个联想真是奇特!‘安塞腰鼓’,好一只翱翔在黄土高原之上的‘凤凰’!”我发出由衷的赞叹。我又问:“这幅照片还像什么?”这时同学们的联想与想像思维一齐被激活了:“像钱塘潮!”“像盘旋的巨龙!”“像一条舞动的飘带!”“像一匹花纹斑斓的狮子!”“像一只咆哮的犀牛!”“像黄河翻腾的浪卷!”“像龙虎相斗!”“像翻江倒海!”“像雄鸡起舞!……”同学们每说出一种答案,必引起大家的一阵惊呼。我没有料到——学生们联想与想像的闸门一旦开启之后,竟能冲腾起如此绚烂的思维之花!同学们都心驰神往于一个个神似、玄妙、让人叫绝的联想之中,课堂沸腾了!我一边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和表扬,一边因势利导,要求同学们就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行诠释和阐述。对学生们表达不出来的地方,我再给予一定的补充。就在我诗意地进行阐发时,忽然有一位同学高声叫道:“这幅照片很像一盒彩色的冰激凌!”“哈哈!——”全班哄堂大笑,部分同学不屑地对这位发言的同学进行批评:“胡思乱想!净想着吃的!”被指责的同学涨红着脸大声争辩:“就是像冰激凌嘛!你们看照片上那一圈圈白的、黄的、蓝的、红的颜色,不是很像很像冰激凌吗?”我微笑着制止住大家的争论,说道:“***同学的想像非常新颖,也很贴切!音乐的味道确实是甜的,就像我们爱吃的冰激凌一样甜!‘安塞腰鼓’就是从勤劳智慧的西北人民的生活中迸射出来的激越而甜蜜的音符!——现在如果再让同学们朗读一遍课文,大家有没有信心将‘天下第一鼓’的磅礴气势充分读出来?”“有!——”回答我的,是一个充满信心的声浪…… 由于这几个“节外生枝”的教学环节的介入,这堂课收到了令我满意的效果。一堂原本极有可能上得寡淡无味、上得沉闷、上砸的课,上得群情激昂、上得有声有色、上得趣味盎然——是“急中生智”,“挽救”了我的课堂。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机智”这个问题—— “机智”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作如是解:“脑筋灵活,能够随机应变。”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的、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将会发生哪些变数,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是很难完全预测到的。新课程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重视学生的独立阅读、独有体验、独特感受、独到发现和独创见解,重视观念的碰撞,重视思维的互激、互启与互补,更具有生成性和不可预设性,更不能采取设定圈套、“请君入瓮”的做法。换句话说,新课程语文教学更需要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 我所理解的“教学机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课堂出现了与自己的预定设计相左,继续操作下去将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这类因素时,应当机立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而高效地进行。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一发现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应紧紧揪住,深挖下去,不可错过。三、教学过程是个互动的、律变的过程,受学生思维的激发,教师的思维常常有不意的收获。当教师自己的思维灵光闪现的时候,也应快手擒来,为教学所用。而这类稍纵即逝的奇思妙想,涂抹在课堂教学之中,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教师的“教学机智”来自于对事业的热爱,来自于对教材、对学生的熟稔,来自于对自身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的不懈提升。在过往的教学生涯中,我已初尝“教学机智”的甜头;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磨砺,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名充满“教学机智”的合格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