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阅读视角带来的全新革命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教研

中观阅读视角带来的全新革命

在单篇精读一统天下的时代,人们总在困惑: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为什么到最后最害怕的竟然恰恰就是阅读理解?学生也总在恐惧中反思:老师每一课都讲得那么用心、用功,每一篇课文都讲得那么细致、全面,而自己在拿到语文试卷看到低迷的分数时,最想告诉老师的,竟然是“我阅读理解力差”?

群文阅读横空出世,廓清了类似上文所提的这种问题。当它带着新鲜、甚至神秘感被众人关注的时候,取得的最珍贵回应就是大家一致觉得在单篇精读以外,竟然还有这么充满魅力的阅读教学理念和手段。这次参加德阳群文培训,也是带着进一步深化对群文阅读认识的目的,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群文操作成果,为我校的群文阅读研究引入新的动力。

开幕式上,王雁翎教授再次告诉大家:群文阅读是介于微观阅读与整本书、整组书宏观阅读之间的中观阅读,是在整组同类异质的文本中寻求语文素养培养点的阅读形式。她说:“课程化、教学化、常态化是何立新所长为四川群文设定的宏伟目标。”与此对照,我校的群文课题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本次培训相对以往,严格甄别了参会资格,德阳中学文瀚楼三楼可容纳近千人的多功能厅,座无虚席。而且,以导师制培训骨干教师,形式新颖。联想到中央台的唱将战队,自己也将跟随导师在竞争中获得进步,便充满期待。

我被分在王秉蓉导师的第七组。在王老师对规则进行一番耐心讲解、建微信群让我们一一加入之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培训之中。

综观第两天的多堂群文课,我以为:执教者无不带着对文本的无限敬畏选择文本、竭尽所能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但也因议题的不够明确和集中而产生遗憾。

第一堂袁洁老师的《滴水映世界》不以先入之见固化议题,重建构。先让学生接触一两篇之后,再慢慢地引入“小”和“大”的概念,循序渐进而避免造成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抛出的定论的事实。回过头来看,其实袁洁老师对小和大的定义依然显得宽泛、模糊,不具体,导致在学生归纳何为小等一些本可以出彩的环节,显得黯淡无光,教师自说自话,甚至无话,难以自圆其说。从教师的实际操作看,袁洁老师突出的“小”和“大”其实是内容方面的人物形象之小,显现出大主题。如果参读其教学设计,就会发现,“教学目标”之三说的却是“感知‘以小见大’这种写作手法的妙处”。二者形成明显的矛盾。以此观之,执教者对“小”的定义不准确,也并没有基于一个小切口而将议题聚焦在某一点上,也就是议题不明确。

所谓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讨论的话题。一组选文中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话题。一个好的议题既能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又能激发学生共同阅读、分享的兴趣。无论后面的效果如何,议题先行,应是设计和执教的前提条件。

这堂课还存在选文同类又同质的问题:《老王》中的三轮车夫和《一件小事》中的黄包车夫,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而《门边有个位置》中的送水师傅,也是小人物。第三篇选文相对前两篇,没有不一样的角度或特质,形成同一层面上的简单重复。方东流教授说:“选文必须类而不同。”他也认为,前两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不充分。如果类而不异的话,作单篇精读就够了,就没有必要搞群文阅读了。

第二堂寇磊老师的《诗人的灵魂之舞》。设计的副标题“品联想、想象,赏优美诗歌”,折射出设计者的初衷——既想抓联想,又不想放过想象,二者都抓的结果,就是议题不集中或者说不明朗了,这就犯了大忌。方东流老师指出:“要么选一个文本一联想多;文本二想象多;文本三二者结合;文本四反向异质,既无联想又无想象。”

第三堂郭宏老师的《闲情偶记——不经意间的感悟》,以与“闲”字相关的词语展示开启课程。相对而言,她选取的议题更为集中和明确。所以,由初谈到再谈再到最后的总结升华,风行水上,井然有序。

第二天上午第一堂沈菲菲的《一字一句总关情——品字悟情》,对群文阅读的理解就有偏差,她只是按顺序对三首诗进行赏析。其实就是三首诗歌的单篇精读,简单叠加,并非群文阅读的操作模式。

最为大家认同的还是二场地的卢健老师的《建筑之美——品悟说明文的文化内涵》。他的这堂课群文味道较浓;目的鲜明地导引,切入角度新;抓住说明文的虚与实,而且将实具体化为建筑特征;虚则用“民俗文化”落实,且一以贯之。虽然他意识到内容较多,但前一晚没有睡觉,大胆删繁就简,具有大智大勇;虽然有点抢控学生的发言、挤占学生的思考空间‘虽然最后还剩下五分钟的时间,但都没有减淡整堂课的光彩。加上他的“土文化、官文化、俗文化”之说,令人眼前一亮。他这堂课最终获得90.6分的高分,也在意料之中。这也启示我们,选定议题的重要性。

第六堂是李蓝的《留心生活,发现“老师”的人性光辉》。议题中“人性光辉”就显得有点大而空,不利于学生把握。所选的议题,语文学科属性方面的价值不大。

第七堂宋璐伶的《微笑与暖意》,她的议题也有些空泛,关系型的题目,究竟怎样两个概念的逻辑关联?执教者也没有想清楚,所以,无论是总体设计,还是局部的提问,显得力量分散、内容零散琐碎而串不成珠。如:传递了什么暖意?虽有幻灯片引领,但也无济于事。究竟是发出微笑者传递的暖意,还是接受者感受到的暖意?不清楚。这一问题的背景其实还是导源于

这七堂群文课,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对文本的充分尊重,对阅读方法的竭力导引,都是值得发扬的优点。

不过,我认为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如对单篇精读的观念还需要再清醒一些地认识并大胆革新;对学生阅读时间的保证还需再充分一些;群文课堂里再多一些名副其实的静读,而不是为追求表面热闹盲目齐读。还有一个细节问题,就是文本编校及格式的规范还需要再精细一点。

 

四川省南江中学    

20161122于德阳蜗牛网咖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