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旗帜,推进中考改革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08-05-06 17:27:53 点击数:
544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在全国的全面推进,今年,全国所有初中毕业生都将参加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如何在前一阶段各地改革实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进一步深化中考改革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 为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3月19日在京召开了“2008年全国中考改革工作研讨暨经验交流会”。基础教育司主要负责人姜沛民、朱慕菊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各省(地、市)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山东、湖北省宜昌市、浙江省嘉兴市等九个省(地、市)的代表在会上介绍了本地区中考改革的经验。会上,代表们还就《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讨论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站在提高教育质量的高度审视中考改革
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之上。基础教育在教育全局中的地位越发重要,相关管理制度和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两基”攻坚和学校布局调整已基本完成,规模扩张和教育普及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在此基础上,基础教育如何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发展点?姜沛民司长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困扰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众多问题已经得到相当程度解决的时候,基础教育战线必须高举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大旗。工作的重心要从事业发展转向质量提高,从人人‘有学可上’、‘上得起学’转向人人‘上合格的学’、‘上优质的学’。”他进一步指出:“如果说‘普九’是基础教育的第一次创业,那么,提高教育质量就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第二次创业。” 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中,科学的质量观至关重要。对此,姜沛民司长提出四个“树立”的要求。第一,树立面向整体的质量观。要全面落实课程方案,让每所学校都合格,每个孩子都受到合格的教育。特别要关注农村教育质量的问题,保证开齐开足课程,把过大的班额降下来。第二,树立面向未来的质量观。基础教育质量必须放在全球化和未来国际竞争的视野中来看,发达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和大面积地区的教育发展都要有面向未来、面向全球的意识。第三,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教育质量观应该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第四,树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质量观。教育的质量观必须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打好基础。 当然,仅仅转变观念和培养模式还不能带来教育质量提高,还需要各种条件的支撑和保障。特别是亟需建立质量为先、内涵发展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姜沛民司长指出,在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中,“以县为主管什么?管经费、管教师、管学校都需要,但更多的、更重要的应该是管质量!”要建立一整套教育质量的评价问责体系;同时,要建立基础教育内部的教育质量监测、反馈、指导、改进和奖励体系,在这当中,中考改革极为重要。
中考改革是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工作
中考改革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工作,也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姜沛民司长说:“各种教育改革没有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跟进,其效果肯定会打折扣。要解决全面发展、减轻负担、防止择校等一系列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革考试制度。目前,我们的考试评价制度还相对落后,对考试技术的研究还很缺乏,这严重地制约了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程。素质教育的推进,必须突破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瓶颈。现在,高考改革的路线图已经确定,中考改革需要先行探索,有所作为。如果中考改革能够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从巨大的应试压力下解放出来,那将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成就。当前,加大力度、扎扎实实地推进中考改革必须放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作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工作。” 关于中考改革必须把握的原则,姜沛民司长认为首先应更多体现合格性评价。中考有选拔功能,要有区分度,但是合格性评价是中考的主要性质。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上一级学校的选拔做准备,而是为每个学生接受合格教育服务。因此,中考改革要建立以“合格率”为标志的义务教育自身的评价体系、话语体系,如其不然,我们就很难摆脱“升学率”的牵绊。其次,要更多体现综合性评价、日常评价和过程评价。要更多地朝着引导减轻学生负担,缓冲升学压力的方向改进。要更多地体现正向评价,让更多的孩子成为成功者。2006年9月7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看望师生并听课时提出的素质教育考核要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的要求,对于中考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然,中考改革是一个过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姜沛民司长在讲话中,也谈到了他认为值得认真思考的几项重点、难点工作。其一,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落实?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考改革的亮点,是一项突破性的举措。但其可信度、准确度和结果使用的问题非常复杂。但是不论怎么困难,这一改革必须坚持下去,因为仅仅靠考试试题的变化不能完成评价改革的任务,必须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来抓,鼓励探索,逐步成熟。具体而言,综合素质评价不能与升学毫无关系,以免被虚化;同时又还不宜与升学硬性挂钩,以免被扭曲。其二,等级呈现如何更科学?在这方面,尽管有很多困难,但一定要明确等级制是要避免分分计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留下空间。特别是要避免等级过于细化,过细的等级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等级制的意义。其三,命题水平如何提高?试题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各地的相互交流借鉴,要引入专业力量,提高试题命制的专业化程度。 姜司长最后指出:“当前形势下,各地中考改革必须贯彻教育部此前下发的各项文件精神,不允许再走老路、搞老套。困难肯定存在,但我们必须坚持,因为这是遵行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的需要,更是贯彻《义务教育法》、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温家宝总理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要求的需要。”
全面推进中考改革,需要交流总结地方经验
在本次会议上,来自各省(地、市)的代表围绕综合素质评价、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录取三大关键问题,交流了本地中考改革的经验。亮点众多,新意迭出。 一、综合素质评价日趋成熟 在评价内容上,大多数地区均按照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全面评价教育部针对综合素质评价提出的六个基本维度,也有一些地方结合本地实际,对原有维度进行了整合与添加。例如,山东省潍坊市综合素质评价覆盖初中阶段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把课堂表现、日常行为习惯,“快乐大课间”表现,以及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等也客观地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中,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均衡发展。 对如何提升综合素质评价可信度,各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促进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专业化。浙江省嘉兴市实行教师主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助评和社会参评的阶段性“多方评价”,并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全市中小学学籍电子化管理系统中,班主任可随时录入评价信息,全程跟踪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情况。江西省则对所有参加综合素质评价的教师进行了评价内容、标准、方法、程序等方面的培训,并对学生进行了自评、互评方法的培训。 其次,完善评价程序,加强评价组织管理。湖北省宜昌市规定,学校和班级评价小组由校领导、教师和家长代表等组成,评价工作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综合定等-结果反馈”的程序实施。为控制合理的等级比例,宜昌市规定综合素质评价各维度A等的比例控制在30%~40%之间,C等的比例控制在15%~20%之间,D等比例不超过2%。 最后,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保障体系。黑龙江省宁安市为参与评价的有关人员建立诚信记录,凡不遵守诚信制度者,不能作为评价小组成员;凡不遵守诚信制度的学校,相应减少高中招生指标投放。每次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都要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经公示无疑义后,分别由学生、家长、班委会成员、评价小组成员及校长签字。同时规定,如果对评定小组的工作存在疑义,可以提出申诉,以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公平、公正。 关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如何运用,与学生升学怎样挂钩的问题,各地根据本地区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探索了丰富多彩的做法。在湖北宜昌市,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保送录取的重要条件,该市每年都有部分学业成绩优异的考生因综合素质评价的“短板”而失去保送资格。黑龙江宁安市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学业考试成果综合运用,以校为单位将分配的指标按6:4的比例分别录取。60%指标在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良好以上的学生中,按学业考试水平择优录取;40%指标在对学业考试成绩超过投档线的学生中,按综合素质评价等级择优录取。安徽省合肥市实施“跨过门槛回头看”的方法,设定一个较为基础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作为高中录取的门槛,然后依照“学业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的次序进行录取。 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日趋科学 在学业考试的制度建设方面,山东省潍坊市实行多次学业水平考试,把原来“一锤子买卖”的中考,改为在初二、初三年级进行的三次学业水平考试。如果学生对初二考试某些学科成绩不满意,可以到初三毕业时再考一次,择优作为毕业或升学的依据。宁夏自治区则将毕业、升学两考合一,由自治区教育厅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为必考科目,物理、化学合卷,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合卷,并实行开卷考试。 关于考试的具体内容和命题阅卷,各地基本遵循着“按标准”、“降难度”和“守规范”的思路展开改革。山东省潍坊市要求严格按课程标准命题,不允许机械训练和现成的题目进入试题。要求密切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不少于50%,开放性题目不少于30%,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题每年增加1/3。福建省泉州市为控制试卷难度,在数学学科专为学困生设置非传统意义上的“附加题10分”,得分90分以下的学生,附加题得分可计入总分。陕西省专门成立了考试研究中心和“新课程与陕西中考命题的研究与探索”课题组,加强对命题工作的研究,保证命题质量。辽宁省编制了详细的各学科考试说明,于每年5月举办“初中学业考试命题改革培训班”,并计划从今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建立健全全省中考命题、审题预选人才资源信息库,加强对命题和审题人员的指导、评价和监督。 学业考试的成绩如何呈现是学业考试改革中非常关键,也非常复杂的部分。等级制能否得到落实?如何得到落实?怎样进一步落实?这些问题都广受关注。湖南省长沙市将学生各科考试成绩划分为五个等级,并采用“资源划等法”,即依据当地优质高中的资源进行划等。例如:按第一批次学校录取的学生总数的120%划定各门学科的A等,按第二批次学校录取的学生总数的120%划定各门学科的B等,按第三批次学校录取的学生总数的120%划定各门学科的C等,依次类推。当多个学生等级相同时,通过比较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比较享受政策性优惠的情况,比较语、数、外三科成绩的等级,并综合采用自主录取和加试等方法来取舍。 三、高中招生录取制度日趋完善 各地广泛采用优质高中指标分配到校的方法以促进初中学校均衡发展,避免择校风愈演愈烈。河北省衡水市由市教育局根据各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的培养能力,统一确定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和公助生、择校生数量,将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指标全部分配到初中学校。在公助生录取方面,采取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招生录取适度挂钩的办法,通过确定公助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对符合条件的全部志愿考生按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山东省从2008年起,将普通高中特别是优质高中或省级规范化高中招生指标的半数以上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不小于60%。指标的分配原则,以初中学校毕业生人数和素质教育工作评价得分各占50%权重。 在招生方式多元化改革方面,湖北省宜昌市实行统一划等、保送、破格和特长录取四种招生方式来体现人才选拔形式的多样化。湖南长沙市积极推行保送生、直升生、特长生和推荐生政策,探索多样化的招生政策,增强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新疆石河子市为招收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困无力完成高中学业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实行示范性普通高中招收保送生制度,并举办高中“宏志班”。 为了保障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福建省泉州市实施阳光考试与招生,全市统一集中网上阅卷。宁夏自治区建立高中招生录取公开透明制度,要求做到整个招生录取的政策、过程、结果都公开透明。山东潍坊市则在推荐保送生方面实施了“诚信推荐”制度,只有操行良好,并经过有关部门认证审核的教师,才有资格推荐学生直升高中。 一天的会议,代表们充分交流、研讨,大家对即将到来的2008年的中考改革不但收获了许多宝贵经验,更从先行者的成功中收获了信心。正如会议最后朱慕菊司长在全面总结中考改革成就时谈到的:第一,当前中考改革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其提出的“三大突破”已得到广泛认同,对中考改革在整个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均衡化中的定位取得了共识。第二,与新课程相配套的中考改革的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改革过程平稳、健康,以“三大突破”为核心的改革“路线图”愈加清晰。第三,改革策略灵活多样。各地根据地方情况,积极探索改革的出路,涌现大量多多姿多彩又殊途同归的好做法。第四,改革的程序更加科学化、民主化。许多地方将中考改革的决策过程和实施过程向社会公开,争取全民的理解与支持,降低了改革的风险。第五,招考诚信体系、公示制度正在逐渐形成、走向完善。 朱司长最后指出:经过十年历程,中考已经走过了最初的探索阶段,已经为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奠定了非常好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在今后一个阶段,要强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考改革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充分交流、总结各地成功经验,奖励表彰先行者、改革者。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学业考试命题工作的管理,实施命题者资格认证;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的本土化策略体系;动员、督促更多的高中校深入地参与到中考改革中来。 十年磨一剑,中考改革箭在弦上,任重道远! 采访后记:
2008年3月5日,在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到办好教育必须抓好的工作时,首先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和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包括中考改革在内的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 没有哪一项改革不会遭遇困难,也没有哪一项改革不会产生问题。改革,往往就是在“才破一弊,又生一弊”和“方有一得,又有一失”的过程中艰难前行的。重要的是,利弊相较,谁大谁小;得失相权,孰重孰轻。关键的是,面对困难、面对问题,我们是坚定信念、迎难而上;还是迁延等待、转向后退。中考改革问题众多、阻力甚大,源自于原有中考积弊日久、根深蒂固。但是也正因为这样,历史才给了我们一个彻底改革、除旧布新的机会。这是我们这一代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幸运,也是我们的使命。 没有哪一项改革不要破除困难,也没有哪一项改革不要解决问题。就中考改革而言,综合素质评价的可信度和公众认可度如何进一步提高?评定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等级时,如何更加科学客观?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升学挂钩时,如何既不致流于形式,也不会形成高压?学业考试的试卷质量如何进一步提高?命题队伍的建设怎样加强?学业考试成绩的呈现中,如何解决只用等级难于录取而兼用分数又会弱化等级的两难?高中招生指标下放怎样提高效益?多元化招生录取如何更科学、公正?怎样化解优质高中对指标下放的阻力?凡此种种,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交流、去总结。
选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8年第4期 2008-4-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