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一个无需择校的城市,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08-05-06 17:23:25 点击数:
727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当年游铜陵观冶炼铜时所留下的不朽诗章。2005年12月16日,我们随团踏上铜陵的行程,从安徽省城合肥南行百余公里,跨过八百里皖江第一桥——长江大桥便是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铜陵市,铜鼎、铜牛、铜壁画、铜雕塑随处可见,浓浓的铜文化立刻将人们融化在青铜世界里。而吸引我们来此地考察的是“铜陵,一个没有择校的城市”(中国教育报) 一、考察概况 教育发展的“不治之症”——择校问题真的在铜陵解决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考察团一行100多人,由教师进修学校张茂钱校长亲自带队,从12月16日起,历时三天,我们先后考察了铜陵的人民小学、实验小学、官塘小学、新桥小学、金口岭小学五所学校。由于提前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取得了联系,所以各校都能够非常热情地接待我们,每到一校,我们参观校容、校貌,了解校史,听校长介绍学校情况及管理经验,与校长交流。所见所闻对我们都有较大的触动: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铜陵的探索被外界誉为奇迹。“奇迹”的创造并非一日之功,破解择校难题该地历经了10年的辛苦,走过的是一条不平坦的均衡发展之路。 二、教育均衡发展 毗邻长江的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虽然1994年就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两基”,但当时在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的问题与全国很多地方差不多:区域内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家长为孩子择校的风气很重,家长眼中的优质校爆满,而那些薄弱校却常常“吃不饱”。择校问题不解决,人民群众就会不满意。为此,铜陵市决定创造条件,走优化教育结构、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子来破解择校难题和教育创新的命题。 1、加大政府投资,把教育公平的阳光洒向弱校 不知从什么时候,刮起了一股怪风,发展义务教育是校长的事,校长不仅姓“教”,更要姓“钱”。而对位居中部省份的铜陵来说,钱是有限的,但铜陵市决定,要把有限的钱大量地投给薄弱学校,尽快“补血”,让它们赶上来。 “我们学校无疑是受益者之一。”在铜陵市金口岭小学,校长黄修龙一边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向我们演示学校的前后变迁,一边感叹。“1995年,这所学校作为小区配套学校创建,虽说位于市区,但学校整体面貌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破破烂烂”,直到2000年学校还没有完整的围墙、没有运动场,却有家属住房区。3年前,学校服务半径内的学生流失每年都至少还在10%以上,但随着学校条件的不断改善,目前入学率达到了100%。铜陵市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很快使这所学校旧貌换新颜。2003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教学教辅综合楼兴建;2004年2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竣工。现在,我们学校电脑网络教室、音乐教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多媒体报告厅、电子备课室、语音室等一应俱全,光是学生阅览室我们就有3个。”听完黄校长的介绍,我们再漫步校园看到:新设的课外图书馆,实行全天候开放,方便了爱读书的孩子们;新设的标准乒乓球桌,让爱好乒乓球运动的同学们有了更好的舞台;平坦的活动场地成了学生们玩得好地方……整个校园依山而建,格局错落有致,放眼四周又有“一览众山小”韵味,真是一个育人的境地。 市区内的薄弱学校得到了很大提升,那么郊区的学校怎样?在离市区十几公里的新桥小学,我们同样感受到了教育均衡给学校带来的巨大变化。新桥小学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其前身是于1974年4月建立的新桥矿职工子弟学校。1988年新桥矿子弟中学从中分离,新桥矿子弟小学独立建制。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新桥矿子弟小学于2001年元月1日由原隶属铜化集团新桥矿改为隶属铜化集团金桥公司,2002年9月移交狮子山区教育局,更名为铜陵市新桥小学。据校长魏刚介绍,也就是在六七年前,学校还处于一个“师思调、生思转、民思迁”的尴尬境地。办学条件、教学设备和学校声誉和市区学校相比差之千里,有些家长宁可花钱到市区买房子,也不愿把孩子就近送来。在“教育均衡”的拉动下,学校的基础夯实了,老师的干劲也足了,学校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教学楼、科艺楼各一栋,专用教室有:微机室、语音室、图书室、阅览室、舞蹈室、2个实验室、2个美术室、画室;2个音乐室、2个英语教室;多功能活动室、阶梯教室。电教器材. 体育器材、音乐器材、美术器材、数学自然实验仪器均达一类标准。图书约15000册。还有“美丽的植物园”让人惊奇不已,留连忘返。学校现有教职工人数为40人,历年来在市青铜杯教学大奖赛中获一、二等奖的教师有20余人。现有教学班19个,学生944人。学校为安徽省“经典导读”工程试点学校,北师大“认知科学与学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攀登英语”项目安徽省实验学校…… 2、提升个性校长 ,“教育均衡”中各显风骚 众所周知,外在办学条件很重要,但导致“择校风”盛行的主要原因还是教育质量的高低。要彻底解决择校问题,根本出路还是让家长们认可自己身边学校的办学质量,工作的重中之重还是要不断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铜陵走创新办学思想,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路子,以增强每一所学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每到一所学校,迎接我们的都是年富力强、视野开阔的校长,给我们介绍经验可以说是侃侃而谈,管理思路十分清晰。在这些学校中,我们真正体会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的含义。在铜陵,很多学校在校长的率领下,搭建起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领导班子,励精图治,在“教育均衡”中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得到学生社会、家长的普遍认可。 如新桥小学的魏刚校长,他是小学高级教师,安徽省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第三期学员,第五期全国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学员。”朱校长的管理理念新,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办学精神;以“三全三爱三服务’,即:使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方位负责,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办学宗旨;以“观念超前,节俭办事,务本求实,办出优质”为办学风格;特别是针对校居脏、乱、差的矿区环境,坚持以“环境教育”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并且积极创建“绿色学校”,不但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提高自己在本地区的声誉和形象,而且获得了极高的荣誉:省电化教育设备一类标准单位;铜陵市示范小学;省教育装备工作先进集体;市绿色学校等。 又如教研员出身的人民小学校长朱闩根以儒家之范,办了一所儒校,校如其人:天井湖畔、五松山下,学校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皖江之滨,山水园林城中。学校占地8404平方米,建筑面积5055平方米。多年来,学校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把“为每个孩子终生发展积蓄力量”作为办学宗旨,让学生读圣贤书,听名曲,观名片,赏名画,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艺术精品为学生涂抹浓浓的人文底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是铜陵市首批示范小学之一,全市对外交流窗口学校,办学经验先后被全国、省、市多家媒体报导。信步其间,我们看到了圣贤哲语悬挂教室长廊、百人诵读经典、书香班级、书香标兵、书香家庭,真是教师、学生、家长同“读书中圣贤,与崇高心灵对话”,走进人小犹如走进了文化的校园,学习的校园,审美的校园,书香的校园,仿佛处处闪现着朱闩根校长儒雅的身影。 三、考察后的启发 1、“教育公平”需要一位好校长打造一所好学校 校长担负着领导管理学校的重任,通过学习考察我深深地感到,作为校长,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才能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因此校长要注意提高自己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⑴政治思想素质。注意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以保证学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要时刻明确学校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保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全面实现学校的培养任务。要树立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与崇高的精神境界:如大公无私、先人后己、胸怀坦荡、廉洁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言行规范、举止大方、仪表整洁、态度和蔼等等。 ⑵科学文化业务素质。努力地读书,读专著、读名著,不做“二道贩子”;努力地做事,在做中获取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努力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管理行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做教学管理的创新人、做教学的引领人;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点上寻求自己的位置,做一名教研型的教师、学者型的校长。除要胜任语文学科的教学外,对其他各学科的知识要努力学习、更多了解。还要坚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校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根据学校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有效地开展领导学校的各方面工作。 ⑶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要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能力;决断能力;预见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想办法尽可能地了解学校的每一个教师的长处、短处、工作能力、个性特长、人际关系等,力争做到知人善任,用人所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协调沟通能力,组织开展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的能力和科学安排工作、实施工作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的功能,树立“教学管理为教师、学生发展为本”的服务意识体现服务行为,不断开拓和进取,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更趋于科学化、特色化和人文化。 2、“教育公平” 需要团结协作、业务精干的团队 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凝聚着一个集体的智慧和辛劳!特别是面对新的时代与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的是精诚合作的的团队精神,需要的是“一个好汉三个帮。”现在的校长担当着多重角色,事务多,压力大;闭门办学是死路一条,只有发展才有出路。作为教学副校长的我深深懂得: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命脉,再现实点,直接影响到老师们的切身利益。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改革中探讨的重要问题。所以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原则,立足本校实际,利用本校的优势,选准“突破口”,在培养特色教师和形成特色教学上下功夫,逐步形成学校特色,以特色带动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准,打造一所名校,让教师品味一流的人生,“为每个孩子的一生打好人文底色”,“助每个孩子勇立时代潮头” ,“使每个孩子自信地面向世界。” 3、实现“教育公平” 要靠政府这只“大手” 铜陵经验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在择校问题上取得了多大成绩,而是当地政府在消除教育不均衡上所表现出的努力和勇气,伸出了这只“大手”,成功破解了困扰中国教育界多年的“择校难题”,我的最大体会是政府职能部门要有历史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心,“天下教育,政府有责”,政府要统筹协调解决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确保教育费附加征收到位并投入教育使用,改造薄弱学校,加大对薄弱学校的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从而达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遏制“择校”现象的治本之目标。如果当地政府不能以科学的态度积极参与进来,教育均衡、破解择校难题就很难有真正出路,地方教育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那么谁敢无愧当之阻碍教育发展的“千古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