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田园情结
摘要:贝多芬的音乐大多具有英雄之气、英雄之概,展现出“崇高”的美学风貌,充满了“火药味”。在九部交响曲中,奇数编号的交响曲更是气势磅礴,充满了野性和“力”的美。但是,横亘在《命运交响曲》和被瓦格纳称为“酒神的舞蹈”的《第七交响曲》之间的《田园交响曲》,则是贝多芬 “田园情结”的体现,它向我们展示了贝多芬性情的另一面,是贝多芬柔情的显现,由此可以窥见贝多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为此,本文试从这种“田园情结”的产生、来源,“田园情结”在这部交响曲的体现、这部交响曲里所表达的境界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思考、探询和总结,从而以期揭开揭开这种“田园情结”的神秘面纱,为我们更好地欣赏贝多芬的音乐奠定基础,提高我们对贝多芬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 关键词:社会环境 田园情结 愉悦情感 境界
《第六交响曲》(田园)是贝多芬交响曲中别具一格的一支乐曲,表现了贝多芬内心所萦绕着的田园情结。然而,这种清洁的产生是有很深的历史背景的,没有残酷命运的捉弄,没有一次次困苦对灵魂的侵扰,没有时常远去的爱情雨露不经意的滋润,他是不可能写出这部交响曲的。同样,没有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没有时常去乡间散步,没有去仔细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没有对乡村生活的深深感悟,他是不可能写出这部交响曲的!为此,笔者试从田园情结的产生背景、《田园交响曲》里所表现的境界及乐曲中如何体现出贝多芬的田园情结等方面入手,来解析这部交响曲,探寻贝多芬特有的田园情结。 浓厚的田园情结及其来源 贝多芬是爱自然的。走进自然的怀抱,他获得了心灵的安慰。贝多芬曾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的爱田野……我爱一株树甚于爱一个人……”可见贝多芬对乡土的热爱。可以说,在现实的折磨中,他骚乱的精神在自然中获得了宁静。在《第六交响曲》中,这种浓厚的田园情结可以说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同“夏日神明的梦”一般的音乐,表达了贝多芬对田园深情的爱意。第二乐章的末尾,传出了林间夜莺(长笛)、鹌鹑(双簧管)、杜鹃(单簧管)的声音,这里的声音不是简单地对鸟啼的模仿,因为此时的贝多芬已耳聋已非常严重。笔者认为,这里的夜莺、鹌鹑、杜鹃是贝多芬内心的鸟啼声。由此,可见贝多芬对自然界声音的熟悉,没有这种热爱之情,是不可能把鸟叫的声音描绘得如此生动绝妙。再来看这个乐章的开头部分,小溪之水的流淌,是多么清澈呢!没有对溪流的浓厚情结,是不可能写得如此细腻而传神的!由此可见,对田园的熟悉,体现了贝多芬对自然的热爱,也显示了他对田园的深深情结。 关于贝多芬田园情结来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贝多芬个人的成长环境以及个人的不幸遭遇;二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这里又表现在法国的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命运的捉弄,在此不再累述,因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只是得强调一下,由于耳聋使贝多芬与他人的交往困难,他只有在自然中觅得些许安慰,自然界成为了他的托庇所。同时,贝多芬对启蒙思想有强烈的共鸣,而在启蒙思想中,“回归自然”和“崇尚自然”也是他们的口号之一。为此,也可以认为贝多芬的田园情结是启蒙思想在他心中的延伸、生根发芽。 到乡村的愉悦情感 走进乡村,贝多芬便从命运捉弄的深渊中抽身出来了。在《田园》的第一乐章,一开始由小提琴奏出充满民歌风味的乐句,既起到了具有提示性的引题作用,又是主题的初次呈现,给人一种悠悠然的感觉,精美简洁的序奏被贝多芬安排得非常巧妙,第四小节的停顿可称“神来之笔”,这个巧妙的停顿就像贝多芬刚到乡村的怡然自得。在这个提示了整个乐章的引子之后,乐曲的速度不再像引子那样伸着懒腰,它渐渐地发展起来了。从第17小节开始,第一小提琴奏出了一个充满愉悦神情的音乐动机,充满了动力性,这个动机反复出现,直到第26小节才完成连接,而相同的节奏型分别在短笛、双簧管上出现,随后,双簧管奏出了由引子伸展出的主部主题(第一主题),然后进入了在富有动力性的音乐中,这个主题在不同的音区、不同的乐器上重复出现,就是到了展开部,其简洁的主题仍然采取了从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中提取,使这个主题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也起到了贯穿始终的统一作用。可以认为,这个主题就是第一乐章的灵魂,也就是贝多芬的愉悦身心、情趣盎然的体现。 同时,笔者认为,第一乐章并属于绘画性质的简单白描,不是草草地去再现自然界的绮丽景色和风光,倒像是一幅富有诗意的民俗风情画,被描写得活灵活现,有一种神韵。整个第一乐章都让人身心舒畅,具有浓烈的抒情性,就像贝多芬的笑脸,从疲惫的生活中抽身出来,到这里来歇息。 当然,愉悦的心情不只是存在于第一乐章之中,只要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这首乐曲第一、三、五乐章的标题很有意思,第一乐章是“初到农村时被唤起的愉快心情”。第三乐章是“农民快活的聚会”;第五乐章是“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感激的心情”。笔者注意到:第一乐章的“愉快”、第三乐章的“快活”、终乐章的“欢乐”,都是他愉悦的情感显现。故可以这样理解,贝多芬在乡村的愉悦感受是深植于这部交响曲的,是一条线,把几个乐章联接起来了。也就是说,他在乡村的愉快感受在这部交响曲中不只是呈现在第一乐章之中。 田园情结中所孕育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田园交响曲》中,贝多芬所表现的不是对景物简单的描摹,而是内心的真实感受。相对贝多芬的前辈们来说,这部交响曲的新颖之处或者说革新之处,就在于乐曲本身的“表情多于描绘”。笔者认为,“田园”的深刻之处就在于这部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在田园溪畔对自然界的思考,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态度。所谓的景色描绘是高于描绘的描绘,是在描绘层次上建立的“达意”和“传情”。 其次,这部交响曲又体现了以“有我之境”为主,以“无我之境”为辅的两种境界的融合。关于“有我之境”,我国音乐学界泰斗钱仁康先生的音乐文选中曾论及到:田园交响曲所表现的,显然是有我之境。相对于“有我之境”的壮美而言,“无我之境”是以极其优美的姿态出现的,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是“优美”。那么,在“农民快活的聚会” 、“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感激的心情”中,何者为民,何者为贝多芬呢?此时的贝多芬已融入其中,被物化了,在虔诚的感恩情怀的背后,既是贝多芬也是牧人的感恩,是一种“以物观物”的境界。 总之,贝多芬“田园情结”的产生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自身的成长都有很深的关系,他是贝多芬“优美”一面的写照,也体现了他到田园获得愉悦时的心情。而从音乐的境界来讲,则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有机结合。
参考书籍:1.《贝多芬传》 罗曼·罗兰著 傅雷译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5年1月第3版 2.《贝多芬》 蔡良玉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年10月北京第1版 3.《钱仁康音乐文选》下册 钱亦平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年11月第1版 4.《人间词话》 【清】王国维著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1版
作者简介:陈斌,男,生于1983年,中共党员,毕业于宁夏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2006年秋考入巴中市第二中学任音乐教师。大学期间,曾多次获得奖学金,并担任《宁夏大学报》实习编辑,现已发表音乐类学术论文3篇(详见《中国学校教育研究》省级刊物),发表其它文章20余篇。 联系电话:13619090451 |
- 上一篇:初探初中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 下一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担当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