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初中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不仅是考试的重点,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引导学生把握读图、用图的方法,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就能逐步做到“脑中有图“,并能在地图上再现知识,活化知识,不断提升空间思维能力,加深对相关地理事物的认识。我认为读图、用图,是学习地理的一把钥匙。课堂中如能恰当运用,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制作地图课件时,要化静为动,色彩鲜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形象的地图课件,可以愉悦学生的感官,在情趣中获取新知,在轻松中体验欢乐。目前,教材上和地图教学网上的地图、图片,虽然精美、准确,但不具有动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我在制作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轮廓图时,把省级行政单位制成板块,大至按黄色、绿色、白色涂成不同的颜色,标注上各省的简称,动态展示在屏幕上。这样,通过鲜艳的色彩、动静的配置、强烈的光线,加强了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了学生感官,顺利地完成了教学活动。 二、展示地图课件前,要有精美的导语。 精美的导语,能激发感情,开启心智,诱导兴趣。如展示地球仪的“赤道线”之前,我提出“坐地日行八万里”中“地”在哪一点上?引出赤道线;出示秦淮线前,我提出:有人说,她看到了一个黄色的中国,一个白色的中国,一个绿色的中国,它的分界线在何处?从而引出秦淮线;展示黑龙江、四川、甘肃、湖北省级行政单位轮廓图前,想想这些轮廓分别像什么?从而引出轮廓图。这样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突出了重点,发展了思维,深化了学生对地图的认识。 三、读图,要引导学生储备读图的知识。 掌握读图的基本知识,是读懂地图的关键。不同形式的地图需要不同的读图知识点。如读等高线的地形图,学生只有掌握等高线的绘制方法、等高线的疏密、指向等有关知识,才能提出相关信息,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由近及远,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原则,用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组织教学,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教学地形对气侯的影响时,我让学生谈夏冬爬山对冷暖的体验;识记天气预报示意符号,引导学生根据符号特征,联系生活现象,采用联想记忆。总之,读图知识的掌握,要反复训练,强化识记,方法要灵活多样。 四、读图,要设计好读图练习题。 读图练习题,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练习题设计要难易适度,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知识的勾连结合,要坚持面向全体。如教学“美国本土农业带和农业分布图”时,要求学生,标注出不同颜色表示的哪种农业带,并结合地形、气侯分析农业带分布原因;填出美国主要的工业城市,讨论美国工业城市分布的规律和原因,并结合相关知识归纳美国工业的特点。通过这一练习,实施了师生互动,整体把握了美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分布、特点。 五、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用图能力。 地理模型制作,绘制校园平面图,绘制家乡地形图,结合观光、查看城市交通图,景点线路图等都是培养学生用图能力的有效途径,构建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平台,同时又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如我校部分学生游览小巫峡时,我引导学生读懂线路图,设计好旅游方案,做好调查研究。结果学生发出了“生活中不能没有地图”的感叹,感受到地图的实用性,品尝到成功的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