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方法总结---(4)分析因果关系
任何一件事都有前因后果,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公安机关的刑警从一点蛛丝马迹中,往往能找到搜捕罪犯的线索。这里的蛛丝马迹只是结果,刑警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是:罪犯为什么留下这样的蛛丝马迹?这就是分析,也就是抓住结果找原因。我们解数学题,也应当学会这种顺藤摸瓜,分析因果关系的本领。
【例1】用一个杯子向一个空瓶里倒水。如果倒进3杯水,连瓶共重440克。如果倒进5杯水,连瓶共重600克。想一想: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 【分析与解】我们先把两次倒水的情况作一次比较。从连瓶重量来看,第二次比第一次重了“600-440=160(克)”,怎么会多160克的呢?因为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倒了“5-3=2(杯)”水。这样,我们就容易求出每杯水的重量为:160÷2=80(克)。求得一杯水的重量后,空瓶重量就不难求了。 这个例子虽然简单,但从上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这类应用题的一般思路:(1)先比较两种情形,从数量上看出差别;(2)分析造成这种数量差别的原因;(3)利用这种因果关系来沟通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并求出正确答案。 【例2】兴旺养猪场,如果每间猪圈养猪8头,就还有4头猪没有猪圈养;如果每间猪圈养猪10头,将空出2间猪圈。问这个养猪场有多少间猪圈?共养了多少头猪? 【分析与解】我们把题中“如果……就……”与“如果……将……”这两个已知条件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照第二种安排一共可比第一种安排多养猪10×2+4=24(头)。为什么可以多养猪24头的呢?原因是第二种安排比第一种安排每间猪圈多养猪10-8=2(头)。弄清了这个因果关系,就容易求出猪圈间数和一共养多少头猪了。 (10×2+4)÷(10-8)=12(间) 8×12+4=100(头) 或 10×12-10×2=100(头) 【例3】红星机械厂十一月份计划生产一批机器,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80台,结果25天就完成了全月计划。这个厂十一月份计划生产多少台机器? 【分析与解】这道整数应用题,我们无论是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都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抓住题目中的“25天完成全月计划”这一条件深入思考:这个厂为什么用25天就完成了全月的生产任务?这最后5天的生产任务为什么能提前完成?问题就能很快地得到解决了。 因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80台,这样生产了25天,就比计划25天多生产了: 80×25=2000(台) 就把原来计划在后5天的生产任务给提前完成了。换句话说,这2000台机器就是原计划后5天的生产任务。那么,原计划每天生产的台数应为: 2000÷5=400(台) 原计划十一月份的生产任务应为: 400×30=12000(台) 【例4】一个化肥厂计划在50天内生产一批化肥,从前24天的生产情况看,每天实际生产的化肥没有达到原计划每天产量指标,因此工厂决定停产3天进行整顿。整顿之后,每天比整顿前多生产化肥25吨,结果只用了49天(包括停产整顿所用的3天时间)就完成了原计划50天的生产任务。已知整顿后比整顿前一共多生产化肥400吨,问整顿前后各生产化肥多少吨? 【分析与解】我们容易算出整顿后生产的天数是:49-24-3=22(天)。由于整顿后每天比整顿前多生产化肥25吨,所以,一共多生产化肥22×25=550(吨)。可题目中却说整顿后比整顿前一共多生产化肥400吨,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究竟“矛盾”出在哪里呢? 原来,我们刚才算出的“550吨”是整顿后22天比整顿前22天多生产的化肥;而题目中告诉我们的“400吨”是整顿后22天比整顿前24天多生产的化肥。这完全是两码事,所以“550吨”与“400吨”并不矛盾。 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看出:“550吨”与“400吨”的差150吨正好是整顿前2天的产量,因此,整顿前每天生产化肥150÷2=75(吨)。从而,75×24=1800(吨)就是整顿前产的化肥;1800+400=2200(吨)就是整顿后产的化肥。 【例5】有一批砖,每块砖的长边比宽边长7厘米。如果把这些砖都横着接连铺下去(如图9-1),可铺540厘米长;如果横竖相间接铺(如图9-2),可铺386厘米长;如果“两横一竖”接铺(如图9-3),可铺多长? 【分析与解】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图9-2的铺法比图9-1的铺法的总长要短540-386=154(厘米)。这个总长度的差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因为从图9-1到图9-2,每两块砖(一组)中有一块由横铺变为竖铺了,因而,每两块砖就要使长度短一个“长边与宽边的差”,这个差就是题中已知的“7厘米”。现在,我们会想到这样解:
(540-386)÷7=22(组),22×2=44(块) 按照我们刚才的思路,这批砖头应有44块,我们接着就可以算每块砖的长度(或长与宽的和)了,列式为: 540÷44=12……12 ① 或 386÷22=17……12 ② 糟了!怎么出现有余数了?根据题意,都是用整砖铺的,不应该出现余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仔细比较一下①式与②式。我们又会发现它们余数相同。这是偶然的巧合呢,还是说明我们在算这批砖总块数时考虑得不周密呢?把①式改写成:540=12×44+12也就是: 540=12×(44+1)③ 由③式中的“44+1”,我们怀疑:总块数是不是少算了一块?可能,我们只考虑到这批砖是偶数块。如果是奇数,两个两个地分组一定要多1块。这就是①式②式余数相同的原因,实际上,②式可改写成: 386=(12×2-7)×22+12 这说明,总块数等于45是正确的。请读者自己算出图9-3可铺的长度。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还能体会到: 有时,题目中不直接告诉我们结果,需要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结果,这样的结果往往表现为两个量的差。所以,我们在审题时,要特别注意把两种相类似的情形进行比较。 【思考题】 1.买2支圆珠笔和5支钢笔共花15.08元;买同样的5支圆珠笔和5支钢笔共花19.70元。每支钢笔多少元? [提示:两次花钱不一样多的原因是:由于第二次比第一次多买了3(=5-2)支圆珠笔。先算出圆珠笔每支多少元。] 2.牧场上有一片青草,长得一样密、一样快,这牧场上的草可供24头牛吃6周,或者20头牛吃10周。问这牧场上的青草可供18头牛吃几周? [提示:把原有的青草和新长的青草分开,把两种情况进行比较 第1种情况 原有的+6周新长的=24×6(份) 第2种情况 原有的+10周新长的=20×10(份)。] |
- 上一篇:思考方法总结---(3)等量代换
- 下一篇:思考方法总结---(5)假 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