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
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 且别去管当前的高考制度有怎样的弊端,也别去管眼下的大学教育的质量如何,单是从这些走出去的大学生身上谈起,就有点叫人怀疑这个“意义”了。虽然我无法提供一份确切的数据,来显示从贫困地区走出去的大学生究竟有几个回家造福乡里。但是,在一些经济稍好的城市,到街上随手抓一把,其中必有一个大学生也是不争的事实。难道,这些大学生都是这个城市本身生产的吗?一个城市再发达,恐怕也没有这样的能量;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 就是走出了农村、山区而不想回去的。当然,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的天性和权利,无可厚非。 那么,这些大学生把赚来的钱寄回家乡,支持故土的经济发展了吗?这些想在城市中扎根的人,赚的钱,用来给自己安家落户都远嫌不够,又怎么会有余力关心家乡的建设呢?或许,从这个层面上,这些大学生,实在不如那些纯粹劳力输出的农民工。 那么,这个领导的所要的意义,除了平息民愤,获得民心,恐怕就是“某某贫困地区培养出了多少名大学生”之类的荣誉称呼了。而我觉得,如果这种荣誉的取得,是需要付出饿翻了无数家庭、干瘪了一个县的钱袋,那么这个荣誉,不过是个可悲的贞节牌坊。 或许有人要骂我太狭隘,太也“地方主义”--难道这些出去的大学生不为我们祖国的美好明天做出贡献吗?无可否认,这些走出去的大学生当中,有个别成了某领域甚至我们整个国家的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尤其在目前,一般的走出去的大学生不过是某个城市中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无足轻重的一员罢了;一个城市里,少了这样的一些人,决不会因此而瘫痪,除非是大批量的失踪,引起了恐慌,否则恐怕警察局也一下子抽不过时间来立案。 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自是一句非常有内涵的口号;拿出1500万投入教育,总也不会是件坏事。但是,如果把教育等同于高考升学率,等同于花大量的资金层层地挑选出农村的、乡村的孩子中的“精英”,送到城市里充当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就未免太可悲,太可怜了。因为,我们同时也看到,那些贫困地区输送出来的劳力资源,因为身无长技,价值大为贬值,只能买自己的一身力气,接受一些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非人的盘剥。 所以,一个贫困地区,如果真的有心办教育,不如先别去理会高考上榜率,丢开那些华而不实的枷锁,却看清楚,在目前相当长的时间内,必然要以劳力输出为主的事实,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在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上好好下下工夫,别再让农民工好几年的血汗钱花在了一个大而无当的大学生身上,更不要让,那些充满活力、有梦想有创造力却挤不过独木桥的年轻一代,重蹈父辈的覆辙,在遍地金钱的都市里沦为一个只能出卖力气的廉价劳动力。或许,做的好了,他们有朝一日也会成为时下正香的“灰领”,比起大学生来,也再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如果教育的发展也要从实际出发,也要讲地区整合、区域优势的话,那么在目前,贫困地区办教育,与其多培养些大学生,不如多培训些农民工。暂别去耿耿于自己只能培育些“低层次”的农民工,待这些身有长技的农民工鼓了钱袋子,自然会挺直了腰杆,底气十足地调教出些“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了。 注:不好意思,我只知道,“教育时评”用来看,没想到自己也是可以发的,所以上面一篇文章没有首发到这里,在“教育理论与争鸣”倒是发过,不过可能也不是首发;只是觉得这篇文章蛮对题,不贴也可惜,所以也就贴一下,见个热闹。 本文相关发表地方: 1、《温州日报》原题为《也说“再穷不能穷教育”》 |
- 上一篇:教师,你给了学生什么?
- 下一篇:谁在中国算是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