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谈“整合”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慎谈“整合”

慎谈“整合”

作者:杨向谊

      当前,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二期课改全面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处在了极其关键变革时期,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都在思考、筹划着学校的发展和自身的提高,人们的心情是不平静的,大家都在寻求各自的生长点,探究自己行动的思路。在众多纷纭的议论中,有一个词语出现的频率颇多,那就是“整合”,“德育与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研同科研的整合”、 “某某特色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等,一时“整合风”四起,起先笔者感觉也有道理,学校领导和教师很有系统的眼光,善于整体的思考问题,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当然需要整合在一起考虑。

    然而随着时间的延续,在与不少校长和教师的交流中,渐渐发现“整合”并不简单,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做,记得有一位校长曾叹苦经:学校开展的科技活动很有特色,一直想与学科教学整合,也尝试过举行类似的活动,借此提高学校的学科教学质量,但是觉得效果不理想,总有隔靴搔痒之感。应该说,这位校长的话具有代表性,它折射出学校发展过程中,作为领导者和具体实践者的校长与教师,在系统思考和具体操作之间有着诸多烦恼,至少尚缺一条清晰的思路,因而造成美好的“整合”愿望难以转变成满意的“整合”效果。
从理想的角度去想,学校中的所有工作几乎都可以整合,但是实际效果绝对不可能都会如愿,这就引发我们对“整合”一词及其操作略加琢磨。
    何谓“整合”?按照文献上的说法,就是指调整组合、整顿协调,并且通过这些操作使之产生出新的事物,或者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和完善,整合是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活动,是由一系列基本要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根据这个含义,分析一下一些学校展开整合活动的成功经验(如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新课程实施中的学校课程统整等),在具体实施整合之前,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归结起来,笔者以为主要涉及这么几方面:
首先,追求怎样的整合效果。按照整合理论,对系统内各种元素的整合,可以分为拼盘式的整合与聚变式整合两种情况,前者只是简单的将各种元素加以沟通组合,整体推进,省力但缺乏深度(有时可能仅仅是活动罗列而贴上整合标签);后者则需要对整合元素仔细分析,深入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寻求合适的整合载体或项目,比较费时费力,但有深度,它如同经历了一次化学聚变,原有的东西发生了质变,产生了全新的事物,使系统的功能大为提高。看来,我们的“整合”,无疑是追求一种具有聚变效果的整合。
    第二,分析整合的基本要素。即整合活动的执行者、整合活动的对象,以及整合活动的环境。首先是整合活动的执行者,他们是整合方案的具体实践者,整合活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整合活动目的意义的理解和认可程度,还有执行者的专业素养状况,倘若决策者对其缺乏必要的了解掌握,没有一套完整可操作性的引导激励和约束机制,那么整合活动就可能盲目或浮于表面,成为少数人的动作。其次是整合的对象,就是准备整合什么,尤其是对象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是包容还是并列;是因果还是无关,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攻坚阶段,学校探索的各个领域之间有的确实存在紧密的联系,甚至相互依存,比如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等等;有些虽有联系,但具体关联机理尚不清晰,比如某项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与学科教学等,有的甚至很难发现其中的联系,这势必造成有的容易整合,有的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有的可能限于条件一时难以整合等多种情况,实事求是的分析整合对象,直接关系到整合活动可否进行,这是整合的内在核心要素。三是整合活动的环境,如果说执行者和对象构成了整合活动的内部结构,那么环境则是整合活动的外部条件,良好的整合环境可以促进整合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萌发整合欲望时想想客观环境是否合适,是否成熟,就是考虑何时、何种情况下、把握何种时机开展整合活动。
    第三,选择正确的整合程序。有了对整合活动基本要素的客观分析,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选择正确的整合程序,大致为:1、明确整合的目的,2、确定整合的对象,3、设计可操作的整合方案,4、实施整合方案,5、检验实施效果。另外,除了具备完整的实施程序进行系统整合外,还离不开细节处理上的随机整合。
    事实说明,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缺乏事先静下心来对本单位开展整合活动的主体、对象和环境等的分析和一整套开展整合活动的方案设计,光有新鲜的理念和一时的冲动,大谈所谓的“整合”,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陷入不了了之的一相情愿。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