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存在哪些问题及对策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新课程改革存在哪些问题及对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新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课改离不开多元文化的互动,如何健全教师评价体系是课改的保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作业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根本任务;转变教育观念是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课程的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其目的在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面对课改,我们中小学校和教师能做到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跟从,我们应以这场波及全国的新课程标准改革为契机,使我们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更合符科学性,更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作为一个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老师又处在教改前沿,理所当然也应该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虽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尝到甘甜和辛酸,也获得一些经验和教训;但始终坚信课程的改革一定能成功。
下面就新课程改革后的现状谈几点看法:
一、问题
1、观念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帅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效果。现实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新课程改革只不过是国家又换了一套教材而已。至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不少教师感到茫然。有的教师还是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从而进入到行动的"肓区"。有些教师"旧瓶装新酒",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2、师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目前,许多农村小学没有师资能够开设此类课程,即使是勉强开设也存在严重的"赶鸭子上架"的现象。在学科结构方面,多数农村小学缺少体音美。计算机与外语教师。没有专科教师,只能安排教师兼任。要上好这些课程,也是不大现实的。至于语数学科,不少教师已经习惯了照搬教科书和教参书,很少读书学习与业务进修,也很少参加各种教研活动。面对新的教学内容,失去了已有的教参,不少人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备课、如何教学,必然会影响新课程实施。甚至有的农村小学还存在缺偏现像,用代课教师教一二年级课程,信任与否可想而知。
3、培训
培训问题也是师资问题的一个方面。许多农村小学因经费紧张不能完全解决或只能部分解决教师的培训费用,教师要想参加培训只能自掏腰包,由于农村教师的家庭收入普遍偏低,不少老师最终只能放弃培训机会。经费紧缺,有的学校连正常教科研也无法开展。
新教材需要教师来驾驭。而目前农村教师知识老化,技能欠缺,急需充电。比如:很多教师甚至连电脑都没摸过,会的也只是玩玩游戏、打打字而已。对于这些教师,不仅仅需要进行如何使用电脑等技能方面的培训,更需要对教师进行实施新课程方面的培训。但由于农村教师队伍比较庞大,集中培训有一定难度,也没有经费,即使有组织培训,也只能递进式的传达培训,这样节流到农村小学的教师身上也所剩无几。因此,农村教师培训是个问题,无法做到全员培训、系统地培训。因此,教师能真正的理解新课程,掌握新教材为数不多。
4、课程
我国的西部与东部,沿海与山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异较大。新的课程所编写的教材内容,要想适应各地的学生需求,难度极大。但新教材顾及农村实际甚少,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由于农村原有的基础条件,教育资源贫乏,教师的能力与水平等因素,存在着课程开发能力差,水平低的问题,甚至有些教师不懂什么是校本课程,不懂怎样设置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等。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要简单编写教学资料,即课程文本。而开展研究要让学生寻找一些他所研究领域的资料,这些都是农村课改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5、设备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中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整体利用,要求具有相关的硬件设备作前提条件。如信息技术设备、科技方面的设备、体音美教学设备、语数教学设备等,在农村中小学几乎不具备。一些农村中小学甚至连三用机、投影仪都买不上,更谈不上教室里用电视、广播录音、电脑等设备,至于电脑室、语音室、实验室等只能在幻想之中。因此,实施新课程,如果想呈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以及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教学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有关问题等画面便成了难题。由于没有相应设备,要想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激活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
6、管理
实施课课程必须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但如何健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正是农村中小学所面临的一个困惑的问题。许多学校仍以抓学校常规管理,应用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形成新课程教学、旧模式管理的局面,条条框框过多。如业务学习、政治学习、教学研究、读书笔记、作业教案、专题探讨、心得体会以及阅读、作文、美术、写字、自然、思品、实践活动、班队会均要有教案。项项老师都要问津,件件都要求教师有书面文字,加之上面谈到的教案书写,教师一天到晚都要埋头在苛刻的书面文字抄写上,机械地重复着形式上任务的完成。否则工作态度有待于考虑,领导的批评,惩罚也接踵而来。试想这样当教师精神上怎么能不疲惫不堪?教学科研只能咀嚼他人的吃过的饭。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新课程实施,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又从何而谈。
7、评价
考试评价与课改的要求不统一,是当前严重制约农村课改深入的主要"瓶颈"。实施新课程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是许多农村学校还是以原有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抓教学质量。这样造成了学习内容是新的,评价却一如以前,特别是作为终极评价的升学考试还是旧有的体系,对教师评价仍然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校评先,与教师的评先评优、晋职、晋级、奖金等挂钩。这样,客观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
8、投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撑。但是,西部农村由于经济落后财政困难,没有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专项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取的杂费又非常低,财政又没有投入生均公用经费,因此,学校也没有经费投入到课程改革实验中去,给课改实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1.)由于学校经费紧缺,教师收入又普遍偏低,所以学校和教师购买的有关课程改革的书报杂志都很少,导致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知之不多,特别是偏远乡镇的教师,对课程改革知道得就更少了。(2.)由于学校经费紧缺,实验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的人数很少。(3.)为了减少经费投入,农村学校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学校不得不安排每位教师担任好几份工作,结果教师研究教材的时间没有保证,教学的科目又多,研究的对象又是全新的课程,教师的备课只能是囫囵吞枣甚至没有备课。所以教师没有时间精力研究教材和备课,只会导致教学过程穿新鞋走老路,最终使课程改革失败。(4.)由于学校经费紧缺,教学设备装备不足。这就难以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就没有办法将课程改革走在前面的实验区开发出来的优秀案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再现出来,就没有办法使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能站在先行者的肩膀上,少走弯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保证质量。这将导致农村教育和大城市以及其它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的差距更大,在一定范围实现均衡教育的目标将更加困难。信息技术教育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但绝大多数学校基本的设备设施都没有,无法进行正常教学,信息技术教育将受到极为严峻的挑战。
9、班额
(1.)城镇中学和中心校,教育资源较好,大量的学生涌入,造成班额过大。据调查,城镇中学85%以上的初一学生班额都在65人以上,一般都在70人左右,部分80多人,少数甚至有90多人。90%左右的中心校一年级学生班额都在70人以上,少数也有90多人。班额太大导致师生互动难以开展,组织教学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加大,教师无法兼顾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教学媒体和设备无法使用,教师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批改作业上去了,研究教材和备课、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太少。
(2.)部分学校某些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的比例严重失调,给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某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比大于国家规定比例,导致该学科教师过剩,剩余教师就只能教学和在师范院校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学科,比如在大学学习的体育专业现在上英语课等,二是某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比小于国家规定比例,导致该学科教师不足,教师兼课现象比较严重。
二、对策
1、建立适合贫困地区的投资管理体制,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
西部的农村地区,财政基础非常薄弱,很多县每年财政赤字比较大,在这种财政环境下,能够保证教师的基本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是不易的,靠县级财政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根本不可能。只有靠中央和省级政府,设立对基础教育长期投入的专项基金,才能确保基础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浙江师范大学刘尧教授提出对基础教育实施非均衡投资战略,他建议中央政府应该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资列入教育财政经常性投资规划和计划,其中就包括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经常性补助,并以专款的形式直接下达到县。我完全赞成这个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后尽快建立长期有效的教育财政体系,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使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和经济发达的基础教育逐步缩小差距,实施非均衡投资来促使均衡教育的实现。西部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是小学教育,特别是村小和村级教学点的教育。同时,在一定的时间内,还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投入专项经费。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进行结构调整
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进行学科结构调整,才能使课程改革扎实有效地开展。
( 1.)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校本教研分为常规教研和教育科研,常规教研应以县域教研和省、市级教研为动力,学校主动配合为基础,结合学校教师业务素质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教育科研应围绕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
( 2.)积极进行职前职后培训,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让教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把生活融于课堂,能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逐渐开发和运用各种课程资源,把教学、生活和学生个性特长结合起来。
( 3.)加强布局调整,减少分散校点,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校点太多又分散,数量有限的优秀教师和有限的资金投入就比较分散,通过布局调整减少校点,优秀教师就可以集中使用,经费投入也可以集中用来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把优秀教师和优良的教育环境条件整合成优质教育资源。
( 4.)分流部分学校的富余教师,调整部分学校教师的学科结构,缓解教师紧缺的矛盾。城区和城边的学校富余人员较多,应调整到教师缺少的学校去;学校领导和部分有能力上课的后勤人员应按规定上课;部分学校某些学科的教师较多,应调整到缺少这些学科教师的学校去任教。
( 5.)聘用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本、专科生从事教育工作。这能缓解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为逐渐解聘代课教师,解决因教师数量不足在小学进行“包班”教学,城镇学校和中心校存在的大班额问题创造条件。
3、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指导水平
县级教研工作在课程改革中有不可替代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县级教研机构的教研员都存在量少质低的问题。要提高县级教研员的业务水平和指导课程改革的能力,一方面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配齐各学段各学科教研员;另一方面,国家和省级课程改革中心以及教研科研部门,应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和教研活动,让教研员积极参加;第三,县级教研机构要经常组织教研员开展调查研究和教学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并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第四,聘请县内经验丰富的教师当兼职教研员,缓解教研员量少质弱的不能承担课程改革的指导任务的矛盾;第五,聘请师范院校的课改专家当顾问或客座教研员,并定期到学校和教师共同研究。
4、以县域教研为动力、校本教研为主体,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
由于经费紧缺和参加课程改革的教师人数较多,所以,把所有教师都派出去参加省、市、县级培训和教研活动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促进和加强校本教研,逐渐把学习和研究培养成教师的自觉行动,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县级教研机构要在对学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教育科研能力的基础上,要求各校对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对围绕课程改革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规划,对立项选题进行指导,确保教育科研的有序进行。同时,通过开展全县性的说课、评课、上研究课和优质课,通过挑选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上示范课,通过组织县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成员深入学校和教师共同研究怎样备课和上课、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对优秀教案的征集遴选和论文评比,通过每期对各校的常规教研和教育科研进行考核评估等方式,促进和指导校本教研的开展。学校对校本教研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促进和保障措施。
5、充分发挥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的辐射作用,增强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功能
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一般都具有规模较大,学校的实验、信息技术教育、文娱体育等设备设施比较完善,优秀教师人数较多,常规教研和教育科研能力比较强,教育教学质量比较高等优点,还有学生人数多等特点。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的课程改革按高起点高要求达到高质量高水平,不仅使这些学校的大量学生接受了新课程的教育,还能为周边学校起到示范和促进的作用。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应把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作为实验示范基地进行规划,把它们的课程改革作为重点进行指导,把它们作为片区、学校教研网络中的重点进行建设,使城区学校和重点学校在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让它们在课程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辐射片区的各个学校,带动片区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
                  巴中市实验小学教科室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