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中教师情感过渡表现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08-03-11 16:32:42 点击数:
660
卢家楣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曾有这样的表述:“教材是物,而教师是人,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他不仅自己具有一定的情感,而且也能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并对周围学生施予情感上的影响。同时,由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主导性地位决定了教师这个情感源点对整个教学中的情感活动,具有更大的能动作用。”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感状态,并将之在教学活动中做到适度的表现,是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和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从情感心理学的角度考虑,这种表现是符合“以情施教”的原则的。然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常常又发现,总会有事与愿违的情况,教师的情感投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课堂教学气氛并不能取得预期效果,课堂教学质量也没有达到预定目标。这其中自然存在多方面的原因,而教师情感过渡表现就是其中的一种。 按投入的强度划分,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可分三个层次:冷漠——适度——过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情感的冷漠表现,必然会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是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感状态,努力使自己保持饱满和振奋的情绪。但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在刻意追求情感投入的同时,我们往往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那就是情感过渡表现。 教师情感冷漠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人们都可以预料,但教师情感投入过渡的表现及危害则常常为教师们所忽视。实践证明,这往往也是一种严重干扰教学活动氛围、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教学活动中教师情感过渡表现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一、教学活动中教师情感过渡的几种表现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教师的情感过渡表现就是热情过头、关心过分,导致学生们产生逆反情绪,影响教学效果。事实上,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感过渡表现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以下几方面: 1、过分强调 这是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情感误区。许多教师常常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基础,轻视了学生的情感理解和接受能力。他们总以为学生们在情感方面是弱者,是单纯的情感吸收者,如果不大量地给予,学生是无法产生情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发挥并不是进行情感交流,而是进行情感灌输,只是一味地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强加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感需要。另一种情况则是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感基础,盲目地拔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起点,自以为是地认为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自己所强调的情感,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要知道,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之一在于因人而异。如果不考虑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个性和气质差异,只是过分强调,很可能造成学生“消化不良”,严重的会因此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活动,甚至性格发生扭曲,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过渡干涉 这类教师对学生总是喋喋不休,事无巨细,样样质疑,缺少必要的平等和尊重,忽视学生人格和情感上的独立性。他们认为学生“还小”、“不懂事”、“不知情为何物”,在教学中流露的情感表现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必须及时予以矫正。于是,在教学活动中,无论学生做什么,特别是在情感体验和理解上,都要指指点点:“你应该这样去体验情感,不应该这样去看待问题!”“这样的理解是不行的,那样的认识才正确!”久而久之,个性强一点的学生就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开始学着教师的样,样样质疑教师的情感表现,逆其“情”而行。部分内向、懦弱的学生,则易被教师的情感要求牵着走,天性被束缚,健康的情感受到限制。 3、过分保护 这类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像保姆一样,对学生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一切要求都尽可能满足,一味强调快乐教育、成功体验,不愿意看到学生们遭受任何不快乐教育和挫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他们都认为是自己没有尽到老师的职责,否认一定的失败经历和挫折体验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但想要学生更多的得到快乐和成功体验,他们往往就必须以降低学习难度和牺牲教学目标为代价。这很显然是一种误人子弟的做法,更严重的后果是,在这种教师的过分保护下,学生由于很少经历失败和挫折的痛苦情感体验 ,极易惟我独尊,不考虑别人,缺乏对学校、集体和学习的责任感,难以进入后续的学习,学业成绩难以提高,各种能力无法得到健康发展。 4、过分处罚 与过分保护相反,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和苛刻,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想法,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觉得别的班级的学生能做到,自己班的学生也能做到,甚至老师能做到,学生也都应该做到。他们过分强调了“师道尊严”,如果学生在课堂中违抗了自己的意志,就觉得尊严受到了冒犯,轻则是当众挖苦、辱骂学生,重则对学生进行体罚。为此,他们还常常为这种带有严重封建等级意识的教育行为和情感表现方式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对你们过分严格,还不都是为了你们好,你们应该体谅我的一片苦心。 教学活动中教师情感过度表现的危害在于:过度强调,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过分干涉,导致课堂成为培养学生逆反心理的兹生地;过渡保护,导致学生无法正确对待必要的挫折和失败;过度处罚,导至学生性格缺陷。 二、针对情感过度表现的对策 教学活动中情感过度使用是个很庞杂的问题,它的形成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如果教师能够了解孩子在特定年龄段的情感需要和成长规律,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激发情感,一定可以让孩子们的成长得更健康、更快乐。 1、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客观实际表达情感 从孩子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气质类型及不同的情感需求出发,注意培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快乐感。只有出自兴趣的学习才是真情实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快乐的,不容易厌倦的学习;相反,若在课堂教学中缺少了兴趣和快乐,学习则是被动、强迫、枯燥和痛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 2、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他们足够的时空,不要过多地干涉 孩子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情感表现,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过度干涉,更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和代替,要允许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改变自己的情感体验时间。因为不同的人对情感的理解和认识总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情感基础上的,孩子们也是一样。不要因为害怕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就对孩子横加干涉。 3、不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大包大览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使之学会用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手做事,更要用自己的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体会情感,强化自我的责任感。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课堂内外获取各种能力。 4、尊重学生,不以自己的意识代替学生的情感。 教学活动有预期目标,但不应该将预期目标当成必要完成的目标。教学实际上总有意外出现。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规化前,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合理的期望值。不要总拿自己的学生和别的学生比。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投入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鼓励学生去大胆地体验情感、收获情感,超越自己、战胜自己,发现生命的价值和快乐。 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善良、可爱的人是每一位老师的美好心愿。但必须明白,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按照教师事先设定的“模型”来发展自我的。教师应该懂得在教学活动中恰当表达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平昌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