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诵读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诵读训练 [内容提要]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诵读: 一、 立足课堂,分步训练 二、 讲究科学,综合训练 三、 严格要求,具体指导 四、 灵活方式,激发兴趣 五、 选择材料,重视背诵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诵读 [绪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顾云虎先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形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训练而达到新的水平。这里只略谈阅读教学,而标准又对不同年级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诵读要求。何为诵读?即朗读和背诵,谭桂声老师在《文言文诵读训练刍议》中提到:“这里所说的诵读,是兼指熟读和背诵而言”,这就将“朗读”提高了一个层次。 《课程标准》为何看重诵读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这与诵读的功能有关。一是诵读具有整体功能。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诵读就是将书面语言由文字转换为语音,利用语音获得真切、生动、丰富的语言实感。它要快速地、不间断地使思维和视、读、听缜密配合,准确地目视文字,保持声音的恰当,读音的正确,语言的流利、清晰,连贯,用听觉器官仔细捕捉连续读出的话语,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感知、判断、理解每一个词、句,贯通每篇文章的内部联系,将这些词、句、段变成整体。从而使读者能迅速感知通篇内容和全篇构架。二是诵读具有加强理解的功能。诵读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特别是能使人在目视、口诵、耳听之中潜心涵咏,认知文字,感受声韵,品味词语,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和韵味意境,领悟作品的语言艺术和精妙之处,化作者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三是诵读具有益智功能。汉字音节大都发音响亮,加上“四声”的配合,声音的抑扬顿挫,使汉语拥有较浓的乐音成份。加上词句之间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味,更增强了汉语言的音乐美。诵读既是一个感知、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又是一个实施、欣赏汉语言音乐美的审美过程。它能调动读者的多种思维,如视觉思维,听觉思维,言语思维;又可以使其汉语言独有的音乐功能帮助开发学生的右脑。加上它又能锻炼人的记忆,丰富人的语言积累,所以,加强诵读训练是不无道理的。 [本论]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诵读呢?通过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立足课堂,分步训练 根据整体阅读教学的规律,就一般情况看,关于学生诵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落实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初读感知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速度较为缓慢、反复的诵读练习,在借助汉语拼音的条件下辨认生字,扫除障碍,并逐渐把一个个独立的汉字编缀成词语、段落、篇章,最后达到对整篇课文正确、连贯地诵读目的,从而疏通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定下课文情感的基调,为以后的精读、熟读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是精读理解阶段,这是整篇课文教学中的重点阶段。它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或联系上下文对课文中关键或暗含着深刻内涵的部分进行反复朗读。它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有重点的反复诵读,逐渐感悟到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哲理或情感。当然,学生所能感悟和理解到的往往是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东西,是自己独有的带有一定模糊性的体验和理解,不必也不可能是标准答案似的“理解”。 第三阶段是熟读品味阶段。这个阶段,它首先要求学生要通过诵读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其次要求学生要把那些难以名状的体验和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在诵读的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这时的朗读已不单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意思的“二度创作”了。 实质上,这三阶段没有绝对的界线,往往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混合的形式向前推进的。 二、讲究科学,综合训练 诵读主要以领悟、意会的方式理解语言,而不是对语言的理性分析和深入理解。因此,它不能代替其它的语言训练和教师必要的讲解。诵读只有与教师的恰到好处的理性分析,深入讲解,与其它的语言训练相结合,以理解为基础和归宿才能显示出实效。特别是熟读背诵,更离不开以理解为基础。因为,机械记忆的速度既慢且不能持久,故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要讲求合理,讲究科学。 诵读训练是一种综合训练。如训练掌握句中的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涉及词语、句子意义和句子层次的剖析。正确的读音,涉及到生字、音变字、多音字及读通词语的训练,读出重音,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表达某种情感韵味,读成重音的词语,要与作者强调的意思相一致,这又与对内容的理解的准确和深浅有关。读准语气,指的是掌握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如:他来了。他来了?他来了!同样的几个字,带的标点符号不一样,其朗读时的语气就不一样,否则就不能表达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背诵课文,不仅要口熟,还要在理解文意基础上记住段落的起始、衔接和提挈篇章、段落的关键语句,作为记忆的支撑点;并了解课文的整体布局,把握文章的思路,弄清各段落,层次的内在联系以及课文行文造句方式上的特点。这涉及到对句意、文意、篇意结构的把握。可见,诵读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有关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过程。所以训练中,我们一定要利用诵读的综合功能,抓好课堂中的每一次诵读训练指标的落实,切实运用诵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智力。 三、严格要求,具体指导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诵读训练中,教师贴切的提示,严格的要求是很重要的。学生每次朗读前教师都要预先提出朗读要求。有常规要求:如说好普通话,注意重音和停顿,注意读出语气,速度适当,不得增、漏、错读词句,要注意感情等;有根据课文形式和内容等实际情况而提出的特别注意事项:如对话多的文章要读出不同人物语言的语气;感情充沛的文章要特别强调情感投入;读诗歌要求读准声调、韵脚,注意平仄与停顿的关系,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等。 四、灵活方式,激发兴趣 诵读训练不能刻板地进行,而应灵活多样,一切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转移。如初读感知阶段的训练,可以先听,给生字注音,然后诵读;也可以先边读边给生字注音,再听范读,再诵读等。如对诗的教学,可以先讲解后诵读,或先诵读后讲解;还可以边讲解边讨论边诵读;也可以按标点符号,以句为单位讲讲、读读、背背,最后背诵课文。根据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诵读可以着重于扫除障碍,疏通文字;可以着重于理解内容,领会思想感情;也可以着重于品味语言,欣赏篇章;可以着重整体感知,也可以着重部分理解。既可进行潜心涵咏的慢读训练,也可以进行培养记忆能力的速背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范背,领读、领背,以及引读、引背,既是诵读的直观指导,又是激发学生朗读、背诵兴趣的对症良方。 学生诵读,应以自读为主,教师要会放手让学生熟悉课文,自己体会应怎样诵读课文。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学生试读、集体朗读、互相听读等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 另外教师的范读、领读与学生的自读、试读相结合;个人朗读与集体朗读,互相听读相结合;朗读与轻读、默读相结合;全篇读、或只读某部分、某段、某句,以至于某个词语;也可以分角色读,或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竞赛;集体读有齐读、轮读,齐读又有全班读、分组读、分行读、分男女读等。范读也可以和领读相结合,如先范读全文或一段后再一句一句领读。在训练方法的采用与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单一呆板是与枯燥相连的,多样灵活是与趣味相连的。在训练中,教师应多动脑筋,多换训练方式,学生诵读兴趣的火花是能够点燃起来的。 五、选择材料,重视背诵 入选教材的文章,编者也做了精心的安排,不是每一篇都要求背诵的,当然能背诵是一件很好的事,可以鼓励学生尽量地多背,但绝不能强求。加之当前学生所学的科目逐渐增多,知识面要求越来越宽,因而也不可能全部背诵。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为学生选好适合其朗诵的作品或段落。《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据此,我们在选择诵读材料上,还可以尊重学生的选择,可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或段落诵读。 好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越读越有滋味,多朗读和背诵这样的文章,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如果一个星期学生能诵读一至两篇精彩课文或段落,一学期积累下来就是几十篇,六年下来就有几百篇优秀文章或段落积累于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学生来说,这将是一笔无穷的财富,对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结论]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加强诵读训练,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并教给他们正确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方法,对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主要参考资料: 1、《课程教材教法》 2、《浅谈朗读指导》 3、《小学语文教学》 |
- 上一篇:数学教学应把握好重点和难点
- 下一篇:研究报告的撰写(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