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应当是有份量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评分宁可少一点,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们片区内试着研究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为何试着三年了,而这三年里每次和学生面对面的感觉都差不多呢?感觉学生还是三年前的样子。 是学生真的没变化吗? 是老师真的没变化吗? 是我们考评的内容或形式有失科学吗? 从学生来看,一定会有变化的。不管是从知识的范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以及孩子自身的经验。 从老师来看,新课程改革这几年来,每位老师都在努力学习,都在试着用新理念去指导学生,虽然因为艺术老师的缺乏,但不应该成为制约因素。 而我们试行的综合考评从笔试,面测,个性作品多方面来对一个孩子进行观测,看来是从多角度来思考每个孩子,但是个性作品每次都是不了了之。记得上学期期末,我班的好些孩子辛苦认真的作品(大多是用纸做手工)交给我,我居然不知道如何来处理这些,还因为一部分孩子没做,所以这事也就算了。好不容易保存在这学期,开学整理教室,要被新班主任清除垃圾,幸好被我碰上,我赶紧物归原主,让孩子自己拿去保管。 再说面测,分为综合实践、艺术、运动与健康、科学方面,每一小项每个学生至少要完成两个题,或者是动手实践,或者是口答问题。。。。。。,但是,这种测评真的有效果吗? 苏霍姆林斯基从来不通过一两个问题给学生打分数,他要通过一段时间的来研究学生,到了一定的时间,会告诉学生:“我要给你评分了。”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评价还是过程性评价好,过程性评价需要时间和空间,需要用心的去观察记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评分是教育上最细的工具之一。”也就是说,给学生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我们试行的是每期末终结性综合评价,但是这种评价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它应该要起作用的,可能是有待进一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