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染艺术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染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染艺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上课幽默诙谐,妙语迭出,使学生敬佩叹服;有的老师上课语言精练,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能带领学生神游知识的殿堂;还有的老师上课时善于用自己饱醮激情的语言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之振奋,时而热烈地参与讨论,时而激烈地争论……这样的课,无疑能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老师之心与作家之心、学生之心,达到心心相印,情情相通的境界,这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感染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感染的艺术,不是像艺术家那样把人的美、人的诚实及崇高的品质表现在色彩、文字、音乐、形式之中,而是通过物化的人的心灵美去塑造美的心灵。如果把教材比作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那么教师之心与学生之心就应该在这座桥梁上相遇。这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语文教学感染的艺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就几种主要的方法阐述如下:
1、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可以试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管什么文体、什么内容,一味采取那种“介绍作者、交代背景——注音、释词——朗读、分段——讨论内容、归纳中心——分析特色、巩固练习”的固定程式进行教学,学生能不觉得索然无味吗?
      众所周知,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只有自己被感动,才能写出感动读者的作品。语文教学和文学创作在这一点上也有相似相通之处:在课堂上能够感染学生的感情,往往只能是教师自己体验过的感情;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验,实质上就是学生之心对跃动于作品字里行间的作家之心的接触、撞击。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授之以趣,用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⑴  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⑵  从写作的角度引起学生的兴趣;⑶  从耐人寻味的题目入手;⑷  设计问题,引起悬念;⑸  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⑹“演员”与“导演”互相配合;⑺  学习语文知识与图画结合起来;⑻  教诗歌散文或以对话为主的小说,就让学生作表情朗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课文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2、想象法       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并不仅仅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而是必然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联想和补充,使文学作品的形象丰富、充实起来,从而收到以小见大、寓虚于实、借形传神、由此及彼的良好效果。
如果学生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与联想,或缺乏必要的生活感受,那么再美的文学形象对他也没有多大意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唐诗中一些脍炙人口、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所勾画的种种意境,在感受、想象能力很差的学生眼里,也可能是平淡无奇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积极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反复品味,字字咀嚼,达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机统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行多角度的比较、思考、分析、归纳,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3、共鸣法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操,能够强烈地打动学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感情的海洋,或者说是感情的火山,而学生纯真、敏感的心灵又洋溢着对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心灵强烈的渴求。所选的范文中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既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客观现实世界的艺术再现,又大都浸透了作者热烈深沉的爱憎之情,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学生在阅读现代作品、当代作品时,老师稍加引导,学生便会自然而然的进入作品展现的世界,为作品抒发的情感所感动。而学生在阅读那些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品时,引起学生产生共鸣就将受到一定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则必须首先使自己的心通过作品与作家的心发生共振共鸣,然后通过作品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共鸣,并使之在这种共振共鸣中得到净化、美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矛盾,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中相同的生活境遇,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品中文学形象的情感。如学习文天祥的《正气歌》、杜甫的《春望》、于谦的《石灰吟》等作品时,教师通过具体分析,使学生体验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从而激发起自己的爱国热情;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要引导学生通过作者所描绘的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进入那种素淡、朦胧、静美的意境,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进而体会作者那种笼罩在心头的不满现实的淡淡的哀愁和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所交织的复杂情感。
4、审美法     语文教学除了在德育、智育等方面培养学生外,老师还往往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生动优美的文学形式引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爱美、感受美、理解美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才能。这是因为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命运和生活情景,能够在学生的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反应,引起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悲惨的或可笑的等等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增强对生活中的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美的感受能力,有着高低强弱的差异。如果语文教师能以自己精湛的教学艺术作为学生审美的对象,激起学生审美的体验,同时,把科学美和艺术美有机结合,形成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美,并熔语言、造型、视听艺术于一炉,以作品作媒介,在他们心中架起感受生活美、享受艺术美的桥梁,这样,就能既发展学生的视、听器官,又发展他们的审美知觉,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健全他们的审美判断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审美创造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钻研教材时,要使自己从“境”中见到“形”,从“形”中感到“美”,进而从“美”中产生“情”。老师入情了就能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乐于入境,主动领情。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像有经验的导游人,引导学生去探幽寻美,打开学生美的心灵窗户,启发学生自己去采撷美的智慧花朵。
5、表演法     在戏剧教学中采用“表演法”是一种既省时省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钻研、理解、运用剧本的综合能力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好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戏剧教学由过去平淡的分析讲解式变成有声、有色、有形、有立体感的表演式;由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乏味变为学生在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吸收知识,受到教育。同时,这种“表演”,能够让剧中人物真正地活起来,既活现了戏剧所反映的生活画面,又使戏剧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感染力。
采用“表演法”进行戏剧教学,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步骤要落到实处。即:⑴  教师要充当好“导演”的角色,要向学生简介剧本的历史背景、剧情概况、人物关系及作品主题等基本内容,提示学生如何读剧本,如何理解剧本中诸如“道白”、“唱”、“人物上下场的说明”等到各类语言的作用;⑵  一篇课文要动员、帮助学生组成两三个剧组,剩下的学生邀请他们担任“场外指导”、“剧务”、“灯光”、“服饰”等工作;⑶  要求“演员”能熟悉角色并迅速进入角色;⑷ “演员”开演,其余学生带着评戏的任务,对照剧本,边看边做观察笔记,为评戏做准备;⑸  在评戏过程中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如看这几个组的角色表演谁最符合剧本的内容,谁较准确地把握了“角色”的心理气质特点等,即或是学生通过争论一时说不清的问题,教师也不要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要像“导演”说戏那样,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最后由学生自己找出答案;⑹  根据学生评戏的修改意见,选出一个组课外时间化妆演出。
由于这种“表演法”寓乐寓趣于教学,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人都有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同时,通过读、导、演、看、评、再演、再看等几个环节之后,课文给学生的形象是完整的、鲜明的、深刻的,学生在表演中理解,在表演中表达,在表演中开发了自己的潜能,因此,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效果。
当然,以上论及到的仅是几种课堂教学感染艺术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不必拘泥于一种模式。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施教的基础是热爱。语文教师只要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可亲的态度、生动的语言,加之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去影响自己的工作对象,那么就一定能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智能,而且能够开阔学生心灵的视野,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进而美化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2000年1-12期)
       2.《做人的故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教育过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