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教学心得
教好文章,如与好友共尝醇酒、再品香茗,回味无穷。欧阳修的《卖油翁》,在初中是第二次执教。教完之后,颇有些感受,写出来就正于方家,或资谈笑。 文章开篇介绍陈康肃公善射,且当世无双,可见并非浪得虚名。因确有本事而有点得意,并非大不了的缺点。苦练多年而来,不是靠赏赐乞讨得来的。可是自赏自得的技艺,却并未得到卖油翁这个观众的大赞叫好,且只是“微颔之”。 名人习惯于接受掌声和鲜花,却不习惯于公众冷淡的反应。故而连发两问,有点盛气逼问的感觉了。“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每一问都带着怒气,前一问是轻蔑,潜台词丰富:评论界都一直异口同声夸赞我,没一个不服的,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头,也懂射箭?此时的陈康肃公,断然没有往“世外高人”的方向、“高手在民间”的思路定位老翁。第二问,“吾射不亦精乎”,是语气更强的逼问,照应前文的“自矜”。已经对老翁“微颔之”的极冷反应有些不快,这样的表情,意味着嘲笑。相当于,三脚猫的功夫,值得夸耀么?真如此的话,这绝对是个笑话。 接着又对老翁完全不可期的一句轻描淡写的评论,陈康肃公更是极度不满,——“无他,但手熟尔”,没别的,不是什么高科技,就是练得多一点。手练熟了,基本就谁都会了。什么?我“当世无双”的名头,岂不就毁了么?所以,康肃公不禁“忿然”了。这一神情举止,显示其已经在急躁中失掉了方寸,丢掉了明星风度。所以“尔安敢轻吾射”几乎就是失去理智的愤然追责了。不说出个道道来,我这箭不是吃素的。这个时候的老翁,要是没有什么依据,恐怕很难扛住对方盛怒之下颇有些咄咄逼人的责问了。读者不免替他捏把汗。 这就有了不动声色却波澜迭出的一次职业表演,——康肃公不是买油的,但卖油翁偏偏要给他来一次即兴的卖油表演。也就是“看看本大爷我是如何百发百中的”。当然,卖油翁不是那么高调的人,他恐怕也不是来砸场子的。他只是在用语言说服不了对方的基础上,用事实让对方自己去领悟。看到此处,甚至心生疑惑,你能出现在陈康肃公的家圃之中,说明住得不远,肯定听说过对方的名声、早就见识过他的手艺。要是知道对方技艺还不精,为啥不早点去点化他,而要趁别人在自家园子里搞表演赛的时候去挑刺?这样选择时机,岂不是有意拆台么?要是偶遇,也就罢了;要是恰巧走村串户挑担卖油路过此地,那就是作者专设的意味深长的情节了。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很平淡,但似乎又蕴含千钧之力。葫芦口,就相当于箭靶了;钱眼,相当于靶心了;油入钱眼,即箭中靶心;徐徐倒入,则等于连发数箭;钱眼不湿,等于箭箭命中靶心。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过程当中,陈康肃公也是旁观者。他会是什么表情?是“微颔之”吗?抑或一言不发但心有所动?甚或频频点头赞许?文本对此只字未提。只是接着写卖油翁进一步解说道:“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很明显,卖油翁的技艺如何?他会是“当世无双”么?他又是否“以此自矜”。文本用一“亦”字,显然也是有意前后文勾连,进行对比了。意思就是,你看我这么高的技艺,也就是手熟而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没有必要当成资本,自我夸耀。表演完了,他还是个卖油的老头。不会在集市敲着大锣广而告之,玩“快来看,今晚八点半,某某大剧院,大师表演酌油绝技”之类的广告效应,带动卖油的生意。也不会因此而被人请去做卖油形象大使。陈康肃公,是官员,有名有姓;卖油翁,只能以职业和翁相称,二者地位是完全不对等的。位尊者能听位卑者说话,就已不易,更何况,接受对方的批评意见?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臣下对国君提意见不讲艺术,会招来杀身之祸。周文王与姜子牙,齐桓公与管仲,唐太宗与魏征,屈指可数的几对,君臣的高度契合,可遇而不可求。 这里的陈康肃公,还算是悟性与胸怀兼具的官员。他不是傻子,听卖油翁的一番话语,观看其酌油的一番演示,有理有据,温文尔雅,不卑不亢。要是还抱着“当世无双”的名声,不依不饶地盛怒追责,就完全失却了为将者的风度了。所以,他转“忿”为“笑”,内心的波澜可知,内心波澜平静之后的领悟可知。围观的人们,会不会看懂这之中的玄奥,不是重点。关键是,两位高手之间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深度交会,最终达成共鸣。 “遣之”的“遣”,虽还是不平等的,但怒气归于平静,出于面子的强争强辩,转化为了共鸣之后的和平,已经很完美。这不只是一次技艺本身的切磋,而且是收获感满满的认识升华。似乎,陈康肃公离真理,又近了一步。不难想象,他之后的射技,会在卖油翁的启发之下再度提升,会把自己看做还没有毕业的学徒,一改以往的高调展示而为沉静苦学,甚至会改进练习射箭的方式,比如,在人与箭靶之间悬挂一枚铜钱,要求自己的箭从钱眼中穿过命中箭靶。这是一次不交学费的讲座,还是一次道德谈话。以后,陈康肃公会在射箭以外的其他方面有所改变么?比如,不耻下问,不看轻任何一个普通百姓?他也许深信,高手真的就在民间。他们掌握的技艺,是当世无双的,即便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也会甘心寂寂于民间。严守着论语中“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准则,是未加冕的道德之王。 不免联想到庄子的《庖丁解牛》,庖丁也是一个小人物,但他以自己从事的杀牛职业为依据总结出的经验,令国君刮目相看。这两篇文章内容相似,主旨相似,借古讽今之深长意味,也相似。姑且看做欧阳修对“庖丁解牛”的另类读后感吧。 四川省南江中学 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