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博士:很多教育者,还在被这5个规则欺骗
研究表明:学习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训练大脑的神经“肌肉”,过度学习会导致“肌肉紧绷”,甚至“撕裂”,以至于后来再无兴趣学习该领域的内容。 所以学习不仅是不断记住内容的过程,更需要反思怎么样应用,以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了解这些思维陷阱,对下一步的教学和学习更有帮助哦!
杨晓哲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博士 心理学家Peter Hollins 在他的新书《像爱因斯坦一样学习》(Learn Like Einstein)中阐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 在他看来,我们对学习充满误解,其中有五条误解尤为突出。
学习的过程不是尽可能避免失败的过程,恰恰是不断在错误中学习修正的过程。 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 第一组学习者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一个复杂问题。老师将解决问题的步骤细化,让学习者每一步都不会犯错。 第二组学习者没有教师干预,同样的复杂问题,让小组合作完整。 结果第一组学习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了问题。 而第二组用了更长的时间,中间发生了多次错误,有的错误得到修正,有的仍然在小组中争论不休。 然而,之后对这两组学习者进行访谈,发现第二组的学习者对于该复杂问题的理解水平明显高于第一组。
考试往往考察学生们是否记住哪些知识点。这固然没有错。可是不记得不意味着失败。忘记是创造新的记忆必不可少的过程。 你忘记了,还有可能是你有一段时间不需要用到它。你只需要去有意识地重复,或是创造场景去使用它,而不需要产生挫败感。
逻辑很重要,但是所有学习者都不是仅用逻辑在学习。 当我们看见文法的时候,那些严谨的主谓宾句法就是逻辑。有的时候大脑根本没有办法直接记住这些逻辑。 可是,我们只是让大脑有个模糊的印象,这样大脑就可以在其他情境下去识别该模式。从而一遍又一遍地产生出一种习惯和感觉。 最终,这种模式还会演变成一种预测系统。就是你在和别人对话的时候,虽然不是母语,但是你已经预感到对方会说什么,句法大体如何分布的了。 大脑的确很神奇。大脑天生就是一台学习机器,你甚至都无法关闭这台学习机器。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大脑潜移默化的功能。 我们要做的就是调整大脑这台机器的态度,更加好奇,积极,开放,更加不被以往的知识所束缚。 有事没事,重启一下大脑,清空一下不必要的缓存,它就会变得更加神奇。 其实,关于学习的错误理解,就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犯的惯性错误,既然有错误,也有失败的学习历经,就恰恰给改进学习带来新的机会。
在全人类中的确有智商特别超群的人,可能只占人群中的0.1%。即便你是那个0.1%也不一定对学习特别有帮助。因为这一群人虽然智商超群,但是肯定会有其他方面的局限。 重要的不是先天性的智商,而是后天的学习。 可怕的是很多人认为自己先天性智力上落后于其他人,就放弃了长远的规划、明确的目标和挑战自我的勇气。 根据调查研究,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并没有在智商上与常人有显著差异。
从早到晚,花费一整天都在学习一定好吗? 一口气同时学习十几门功课一定是好的方式吗? 学习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训练大脑的神经“肌肉”,过度学习会导致“肌肉紧绷”,甚至“撕裂”,以至于后来再无兴趣学习该领域的内容。 学习不仅是不断记住内容的过程(What),更需要反思怎么样(How)应用,以及为什么(Why)要学习这些内容,对下一步学习还有什么好奇值得探索的过程。 虽然思考怎么样和为什么要花费很多时间,但是当我们离开考试就会发现,那些真正对终身有用的学习经历,何尝不是我们真正热爱的学习历程呢? 如果你的学习时间已经忙到只剩应付考试了,那赶快抽出时间来选择一门自己真正喜欢的学科,寻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好奇探索,找到学习的感觉与成就,比起一直这样忙碌下去要好得多。 如果你的工作已经日复一日,毫无新鲜感,那赶紧砍掉那些可有可无的事情,你的朋友不会责怪你,他们更期待专注而又迷人的你,少则是多,学习值得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