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拾起散落的花瓣编织成功的花环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让我们拾起散落的花瓣编织成功的花环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二十个花开花落的讲台生活轮回成了书柜里摞摞的备课本、教科书、证书和一沓沓照片、书信;看着这些泛黄的过往,记忆浸满酸涩与荣耀,感动和快乐在心头荡漾。二十个迎来送往,学案在一次次的重复中不断的蜕变,我却永远也不能写出完备的一份,反思中总是有些歉意,缺憾,惊喜,灵感,出现在互动的课堂,记录在学生的周记,闪耀在思索的瞬间,如散落的片片花瓣。

“老师,我觉得愚公真愚,你想:愚公‘年且九十'却立志移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如蚍蜉撼树;‘春去秋来,始一反焉'一年才运一筐土,事倍功半;虽‘子子孙孙无穷匮'可是仅仅为了‘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而让子孙劳民伤财,苦不堪言;何不变通一下,不移山而搬家,既省力又能留住青山还能开阔眼界。的确,他的矢志不渝的精神让我们学习,但是不切实际的执着就是固执僵化,试想没有天帝的帮忙愚公的移山之梦恐怕也会在现实面前灰飞烟灭!”看到这篇学生周记的一段,我不觉一惊,原来我苦心孤诣的引申,我激情昂扬的讲解,我对学生“教科书式”的束缚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回想在概括主旨时学生说出了太多的词:矢志不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穷且益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如此类;我还自以为是的在黑板上工整的写下“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来结束全文。此时我觉得我的自以为是太过苍白,因为我是按照学案既定的方式在引导,在束缚,再捆绑学生的思维,没有变通,没有发散,没有开放,我觉得这是一种罪过,一种受制于教科书受制于经验的罪过。我不得不扣问我所谓的完美不知扼杀了多少新奇的创新种子。是啊,为什么要让学生毫无疑问的圆满离开课堂呢?为何不让孩子们带着悬疑,质问,惊奇,遗憾,不解离开课堂?“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地问题离开课堂。”难道有错?为师者追求课堂的圆满,追求解答所有的疑问力求完美,然而撼动人的往往不是圆满的结局,铭刻在心灵深处的常常是石破天惊的疑问,是百思不得其解的顿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惊回首。

虽然我一直致力于与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课堂,但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总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其窠臼,所以首当其冲是反省我们的教学理念。

难道反省仅限于教学理念吗?在《我想对语文老师说》的习作中有这样一段话“初次见面,您留着短发,衣着干净,严肃,字写得像您一样精气神十足,┄┄一期下来,由原来的害怕,渐渐地喜欢听你的课,喜欢你的渊博,喜欢你的幽默,感谢你让我喜欢我以前讨厌的这门课,但是我有一个小意见,就是你上课有时一兴奋起来就爱拖,我是喜欢的,但有些同学却在抱怨,我直话直说,请您不要生气┄┄”这是我经常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感谢这位同学,感谢那些抱怨的同学,没有起哄,没有拍桌子,没有让我难堪,也许是迫于我的权威,也许是有感于我的负责给我的面子。我们常把拖堂理直气壮的说成负责,冠以尽职,其实是教学内容的失衡,是教学时间的把握不当。内容的多少的确难把握,既要让学生吃得饱并且消化得了,又要完成该堂课的三维目标,还要使四十分钟高效,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内容的设置就要适度,适量,适宜;把控就要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启发在不启不愤的节上,让其眼前一亮;点拨在恰到好处点上,使其茅塞顿开;这些都需要上课前精心准备,方能百炼成钢,游刃有余。

内容的掌控依赖于恰当的方法,科学巧妙的方法可以让内容完美呈现,且让学生易懂易记易用。我在听一些老师用多媒体上课时,万事俱备,不写一个字。玲琅满目的图片看得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学生合作互动,活动频繁,兴奋异常,似乎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内容多,手段新。然而我俯身问孩子:你觉得这堂课怎样?学生的回答给了我重重的一击,“同学们都很高兴,都在笑,但是我发现我没有多少收获。”孩子说的话很真诚但眼角还是露出一丝不好意思,其实不好意思的应该是我们。原来学生心里知道他要什么,因为无所收效的秀只是让人获得短暂的快乐,浮华塑造的是空虚的躯壳。教育需要的厚积,涵养。所以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学须静也”,“险躁则不能励精,淫漫则不能治性。”的话是有道理的。当然,适度的方法可以让内容高效呈现,方法决定于内容。导入的方法,过渡的方法,起承转合的方法,设疑的方法,提问的方法,激励的方法,板书的方法,结束的方法等等都是一门艺术,一门精深的学问,都值得我一直去反思,去探索,去设计。记得整理书柜时偶尔翻到小时候的作文,读着皱黄的稚嫩的文字,忍俊不禁,儿时生活又真实浮现;老师详实的圈点勾画,恰当的改写修正也使内心阵阵激动。而现在孩子们的作文很少让人感动了,空泛而少真情,大而不当,华而不实;可我们在教作文时,也很少那么详实的去改了。是孩子们变了吗?是我们的懒惰和厌倦吗?其实都不是。是浮躁的世风使然,是我们的方法不当使然,是大班化使然。试问有多少人沉下心来读经典,读名著,结果经典被微缩,名著被“过滤”,取而代之的是浅阅读,伪阅读,注定积淀少;试问又多少孩子真心体验过快乐、伤心;和家人一起观察过生活,亲近过自然,从幼儿园开始就被繁复的试卷和永远也做不忘的作业捆束着,哪来真情又何谈实感?而我们面对一摞摞作文,要多长时间才能阅完,我们心里也很难说。所以当我们听到小班化的实施方案时,我们发自内心的高兴,为学生也为自己。难道我们的方法就不值得反省吗?作文课被改成讲读课,而教授作文的方法只是读范文,读学生优秀习作甚至古板的背经典习作。这些方法的科学性都值得我们去反省,扣问。作文,必须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立足于实际生活中,扎根于体验的土壤里。我讲授《背影》时,感动于朱自清用最朴实的语言,最真实的经历诠释了最朴素的父爱;感动于全文没有一个爱字,但那字里行间渗透的深深的父爱撼动得让我每教一遍都心酸得想流泪。不是我矫情,并非我多愁,其实每一个读过的人都如我般,因为那里流淌的是最真最深最朴素的情。而这篇课文就是我们教授作文的最好范例,从内容上启示我们:“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提炼生活,升华生活。感动我们的并非完全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我们身边的小事,琐事,平常事。我们要写自己熟悉的人、事。从这些熟人,常事中察其言行,观其神情,写出细节,揣测心理,发掘生活的真谛,挖掘生活的朴素美。从形式上启示我们:命题要实,忌大而空;结构要照应升华;选材要精当,抓住细节;详略分明利于表现主旨。课后我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习作,单是题目就让我眼前一亮:《我给妈妈洗脚》、《箱子里的布鞋》、《周末电话旁的期待》、《奶奶的拐杖牵着我的心》等等,内容也紧贴自己的生活,不像以前大多数同学就以“感恩”为题,几句豪言壮语,几句熟悉的排比句说完就无话可说。其中付琳同学的作文经推荐还获得了四川省青少年作文大赛一等奖。只要用心就会有收获。我们在还作文以生活的真实,还作文课以体验或阅读自由的路上是导演,而导演的反思之路永远也没有句号。

抬头,目光又落在书卷上,随手翻开陈旧的日记,那些只言片语又让我重回记忆,原来我为某次语言过激的批评也后悔过,为某次外出的学习归来而感慨良多,在听某堂课中也发现了自己的缺憾,为自己课堂上某次即兴的发挥而快乐满足,这些悔,憾,当然还有快乐,兴奋都是反省的结果。回头,反省又何止乎教学,那不过是冰山一角,管理班级的千丝万缕,个人文化涵养的积淀,个人魅力修养的潜移默化┄┄都是我永恒反省的课题。反省源于爱心,反省始于追求,反省是思维的必然,反省是教育者的责任,反省是历史前进的必修课,反省是永恒的!

让我们我一直行走在反省的路上,拾起散落的片片花瓣去编织成功的花环!为了一个教育者的良知,为了我们祖国的明天!

 

通江县第三中学    苟华东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