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环境初探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环境初探

摘  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战略选择。目前,我国要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办好农村教育,要切实地改善农村教育教学环境,从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 教育 教学环境
什么是教育教学环境?简而言之,就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从广义来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区文化、家庭条件以及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从狭义上来说,即定向于学校教学活动而言,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各种教学设备、校风班风、师生关系等等。本课题所提的“教育教学环境”则是以农村中小学学生为中心,探究其特定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研讨提高农村特色的基础教育领域教学环境。

一、教育教学环境简介
教学环境研究是近年来在西方教育理论界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伴随着教学环境研究的发展,教学环境的概念也慢慢的完善起来。
起初,教学环境仅仅指学校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建筑、温度、光线、声音等物理因素。后来,人们开始把教学环境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上的教学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区文化、家庭条件以及亲朋邻里等;狭义上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各种教学设备、校风班风、师生关系等。根据“文化空间”和“文化时间”这一文化结构逻辑,现代教学环境可以从空间静态维度和时间动态维度进行分类,从空间性看就有实体性教学环境类型,而从时间性看则有功能性教学环境类型。实体性教学环境包括教室(实验室、教学场地)环境、宿舍环境、校园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其中社区环境包括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包括宿舍环境和教室(实验室、教学场地)环境。而教学环境作为特殊文化,从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功能实现与持存状态来看,包含着生理文化环境、心理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交往文化环境、符号文化环境和活动文化环境等。①
由教育教学环境的概念可知,教育教学环境的好坏大大的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环境的现状
在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今天,我国城市化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教育环境的现状如何呢?
(一)家庭环境
1.家庭教育目标——工作不累,生活不穷。“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这是绝大多数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的原因;没能供孩子去城市上学的家庭,就抱着“孩子就这命”的态度,让孩子自行去求学,成绩不好了,就辍学挣钱。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的迅速扩张,出现了大中专学生甚至本科生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有的家长出现了“读书不能分工作,读书无用”的观念,淡化了其教育、引导孩子的积极性。家庭环境的这种教育目标,无疑会使农村教育的轨迹偏航。
2.父母知识素养——文化水平不高,方法不恰当。现阶段农村孩子的父母,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甚至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文盲或半文盲也一定程度存在。他们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少安排孩子做些家务或其它劳动,无法给予孩子学习上必要的帮助。于是看到孩子的成绩差,不是打骂教育,就是不理政策,这样,孩子很容易出现厌学心里和逃学的现象。
3.家庭关系结构——关系不和睦,结构不完整。随着现代离婚率的升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家庭破裂,没有完整的家庭结构和和睦的家庭人际关系,孩子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其他来自完整和睦家庭的学生。他们不仅在学业、社交、活动等方面均低于完整和睦家庭的学生,而在抑郁、交往不良等行为上的问题均高于完整和睦家庭的学生。这些孩子无法得到好的家庭环境刺激和情感反馈,在家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上学后学习意识淡薄,自我约束力差,严重缺乏学校生活所要求的纪律、认真、责任等素质,尤其是进入中学后,随着学习课程、难度的增加,他们日益感到难以胜任学习,最终导致成绩很差。
4.家庭资源配置——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家庭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使他们在压力适中、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发展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增进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性。在农村大多数家庭资源不足且配置不合理,如家庭中很少藏书,父母较少给孩子买适合他们看的书,很少对他们看电视的时间及节目进行限制,很少过问孩子的作业或其他学习活动,很少在学习上给予孩子支持和指导,对孩子的评价多数消极,只挑毛病不看进步,期望过高或不抱期望,为孩子提供的学习场所和条件比较差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有的家长电视一开长坐不起,有的通宵打麻将,有的终日醉醺醺,家里环境嘈杂不堪……孩子没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可以学习,这样的父母也必然成为孩子的活榜样,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
(二)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教师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这里所说的校园环境不单单指学校的硬件、屋舍、园区布局,而是指广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师生情操,使其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和学风,它是一个学校内在的一种“气质”。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农村校园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
1.形式简单。对一所学校而言,校园环境,应该包含很多的方面,有标语口号,有广播电视,有墙报书籍,有行为理念等等。但是,在我们的一些农村学校,由于校长、老师本人的见识等原因,在进行校园环境的建设时,往往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许多学校只有“一训三风”,一版黑板报,个别学校甚至连教育方针也没有。走进农村中小学,学校有教学楼、崭新的学生综合楼,可是,当你走进校园,却感受不到任何文化气息。校园里,除了一两句标语、口号外,如果没有几个水泥乒乓球台、一个篮球场、一条文化展示长廊,基本上感受不到什么文化气息。农村本来文化氛围就比较差、文化气息比较稀薄,像这样单调的校园环境,学生就根本就感受不到文化的气息,享受不到现代文化的浸润,更不用说长期受到文化气息的熏陶了。
2.内容陈旧。教育要密切联系火热的生活,关注社会的发展,一直都是我们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环境建设自然不能例外,应该把最为先进的文化,最为先进的思想理念引进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师生最先感受到时代先进文化的气息。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校园环境并不是这样,先进的文化不能及时进校园,我们又怎能用先进的文化武装我们的下一代?农村虽然偏僻,虽然不能跟城市相比,农村教师虽然不能像城市老师那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到具有时代气息的先进文化,但是也不能太落伍。
3.投入不足。环境建设,重在建设。而建设,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造成今天农村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上的落后,投入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人力投入不够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较弱,教师年龄趋向老年化,教师教学压力大。现在的农村,由于实行计划生育,适龄儿童少年少了,相应的,学校规模也就越来越小。一些学校,只有十几个、二十几个个学生,两三个老师,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课程,一门都不能少,每门课都得开齐。因此,每个老师,一个星期几十节课,一天到晚都呆在教室,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环境建设?这样就严重束缚了教师在更新教育理念、参与新课程建设上的积极性,甚至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有些农村学校几乎没有音乐、体育、美术、生物、计算机教育等专任教师,这类学科一般是由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教师兼任,大多数兼任教师上课时感觉到很棘手,若要进行创新教育,那就更难了。
(三)社会环境
“环境剥夺者”、“狼孩”的故事和“孟母三迁”等故事都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环境影响教育教学。
1.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袭来,我们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以前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变成了权钱为上的现实主义价值观,从天人合一的追求变成了钱、权、人三合一的境界。
2. 政府对教育的物力和财力投入不够。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各种惠农、惠民措施的落实,加大了对义务教育学校的的投入,农村学校在基础设施、硬件方面有较大的改善,但是个别地方财政收入少,政府对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投入少,或不投入。很多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可以说几乎为零,活动中心没有、文化图书馆没有、文化广场也没有等等。
3. 传媒的影响。学生在家看电视、玩电脑、看书、看报时,爱情型、反面型、暴力型、色情型等等的电视电影书刊杂志铺天盖地的冲向了这些没有抵抗力、容易混淆是非的孩子。
 
三、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环境建设的几点看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稳定、自由、和谐的基础。着重、优先发展公平公正的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安定和谐之本。要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办好农村教育,要切实地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要让农民放心地让孩子在自己家门口的学校去读书。
(一)立足农村实际,增强人文关怀,家庭、学校、政府携手营造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软环境。
1.家长重视节假日,加强亲子沟通。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回到家没有兄弟姐妹间的嬉戏交流,需要与父母交流;加上孩子处在到处充满各种信息交叉的空间,积极的、中性的、消极的信息每天都冲击着孩子的眼睛耳朵和大脑孩子急需要家长的引导;进入中学的孩子青春期的困惑、学习上的压力更是需要与父母一块交流沟通,在目前社会环境下良好的亲子沟通对孩子健康成长显得特别重要。家长应该多利用时间也孩子交流,了解他(她)们。
2.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孩子”的活动。结合先进性活动,使党员干部与“留守孩子”结成“大手牵小手”帮扶对子。石门县就有有成功的例子:该县500名党员干部主动与“留守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义务给这些孩子当上了“编外家长”。定期与学校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思想沟通,并及时向父母反馈。这种“新三角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建立“家校联系册”。每周由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填写学生该周的表现,学生回家后由家长填写反馈意见及学生在家表现。鉴于许多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学校可组织教师通过电话主动联系,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并与家长商量教育学生的对策,建立联系制度,形成管教学生的合力。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学校规定联系次数,建立联系档案,记载转化过程。
4.在家长中形成“家长顾问”,由每村组中一两名素质较好的家长组成,负责指导家长与子女的沟通,轮留当好“指导员”“协调员”,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沟通家庭教育的主要情况如优秀学生家长可汇报心得体会,学习有关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方法,以求转变长期以来的家长“育人观念”。
(二)以学生为本,尊重个性发展,促进农村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协调、全面发展。
1.从强求孩子成“龙”转变到先让孩子先成“人”。首先,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要求孩子,切忌揠苗助长。如最简单的让孩子策划一顿饭,独自接待一次客人,自己处理一件事情。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起码的自我服务,学会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学会在人群中生存的技能。其次,是要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经常有家长在鼓励孩子读书时说:“某某读书读得好现在天天在坐办公室,工资又高,多舒服呀!如果你不好好读书就回家看牛作田。”这种比方让孩子感到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劳而获”,认为辛苦的事就是卑微的人干的,让他们从小就厌恶劳动。
2.从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转变到关照孩子的心灵发展。溺爱和打骂的方法严重危害孩子健康成长,家教中应拒绝使用这两种方法。首先,通过心理健康指导,要求自己子女首先正确对待自我。能够悦纳自我、抱有信心、乐观向上、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其次,能够正确对待身处的外部环境,富有责任感,与他人友好相处,承担起多种社会角色,即能接纳他人,又能获得他人接纳,能够积极地避免和克服在人际交往中所构成的心理问题。第三,家长要有意识地拉近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距离,增强孩子适应社会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3.采取积极的家庭教育的态度:耐心、宽容、尊重、民主、平和等。积极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待孩子耐心宽容,消极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孩子专横、急躁。相对家长来说,孩子是个弱者,他们会小错不断,这就需要家长的宽容。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像魔术师那样说变就变,它需要家长的耐心期待。特别是在孩子的学习与家长发生冲突的时候,更需要家长的宽容与耐心。孩子在考试成绩不理想、受老师批评或是遭遇同学的不理解受挫时,最需要来自父母的宽容理解和支持。这时的宽容理解有利孩子健康成长。
(三)加大教学投入,增强师资力量,不断改进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硬环境。
1.努力改善校园教学环境。增加投入,改善设施。美丽的校园和完备的校园文化设施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学校在排除危房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美化绿化校园工作中,一定充分考虑和体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为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形象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发挥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注意发现、培养本校人才,发挥教师作用,参与建设、丰富、活跃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开展时间固定,且具有本校特色的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确立学校自己的师生共知且乐意自觉参与的节日,创办发行自己学校的校刊等等),对我们学校的许多现实问题进行集体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人人为学校发展,我是学校的主人”集体观念。
2.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留住优秀青年教师,为农村中小学教育留住根本。温家宝总理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扎根国家农村义务教育。一是要加大投资,提高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学水平,提高农村教师对为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二是要提高教师待遇。让农村教师享受与城市教师相同甚至更高的待遇。因为与城市中小学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教学,他们有理由享受更好的待遇。三是要关心农村教师生活,为教师享受现代城市文明提供方便.首先是考虑在城市建设农村教师生活小区,或者为其在城市购房提供支持。其次是统筹规划,开通从学校到城市的专门免费接送在农村任教教师的公共汽车,只要他们愿意在下班后即可回城市里的家中。再次是提高农村教师的食宿水平。最后是丰富农村教师课余精神文化生活。
3.全社会参与,共同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合力是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学校必须花力气,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的真正作用,引导净化家庭育人“小环境”。为净化社会育人“大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职能部门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各职能部门必要的检查能规范办学行为,但过多的检查则束缚了学校的发展,影响了学校正常的工作。要为教育分忧解难,确保学校的安宁,净化周边育人的环境。为本镇多建立一些公共文化设施:如文化广场、活动中心、文化图书馆、名人纪念馆等等。

总而言之,教育是一种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农村教育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农村教育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事业、先导性事业、决定性事业。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无疑就成为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打造一个良好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环境是农村教育的基石,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小地区只有教育上去了,发展才大有希望。

参考文献:
① 黄甫全.当代教学环境的实质与类型新探:文化哲学的分析【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2,(5).

     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  刘攀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