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

摘要:中学地理教学应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目的,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地理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理素质;地理技能;方法
一、地理素质教育的概述
钱学森教授说过“:地理科学是与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具有密切联系的一大科学部门, 是人类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到 21 世纪,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 实质上是科学技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参与 21 世纪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为使我国在激烈的世纪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我们地理教师应深知自身肩负的神圣职责, 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放松中学地理素质教育, 圆满完成老师赋予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实施素质教育, 是当前中学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地理学科也不例外。中学地理在国民素质教育中有它极为独特的一面, 其特有的优势表现为:第一,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包罗万象。地球、宇宙、大洲大洋、国家地区等无所不有。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如果人们掌握了地理知识并遵循了一定的地理规律,也就具备了适应地理环境的基本能力,使人类更好地与环境协调发展。第二,地理教材中的插图、阅读资料、表格以及地图册,不仅是学好地理知识的有力工具,而且还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媒介。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训练的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也都得到了锻炼。第三,地理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各项意识具有独特的功能,地理学科不仅有利于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的宣传,而且还可通过教学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重视,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节约资源、爱护世界和平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这些都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应当具备的道德素质。由此可见,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地理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
二、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应试教育的弊害
据调查,我国教育现状是:各地普遍反映学校把基础教育办成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尤其是农村学校表现尤为突出。近年来城市学校在这方面有所转变,可总体上应试教育依然主导着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局限于部分城市学校,久久难以普及推广,长期以来教育, 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受过去错误思潮影响,加上各地新闻媒体每年初、高中升学又大肆宣扬“状元及第”、“文、理科状元”等,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越演越烈。其结果是我国许多人才浪费,不适应改革开放的人才需求,严重地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学校不约而同地把基础教育办成应试教育,其弊端表现多方面,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
(1)忽视德育,忽视从小对学生进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引导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使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2)忽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使资本主义腐朽、没落思想乘虚而入,侵蚀和污染了青少年一代的灵魂;
(3)忽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致使封建迷信思想毒害青少年的心灵;
(4)忽视体育教育,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患病率有增无减;
(5)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教学上热衷考试成绩,赶进度,进行多轮复习,反复模拟考试,致使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无法推行;
(6)由于片面追求分数,培养出来的人才高分低能,满足不了新世纪建设的人才需求。因此,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中学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
三、加强地理素质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3.1首先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应试教育之所以难以克服,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以推行,固然有社会原因,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教育指导思想没有根本性转变。 地理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在地理教学指导思想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把偏重培养少数尖子生,转变为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把单纯注重地理知识传授,转变为全面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品德素质诸方面和谐发展;把学生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取的“我要学”,确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观。
3.2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特别是国情教育, 要让学生认识祖国—知国,热爱祖国—爱国,保卫和建设祖国—卫国。地理课不但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而且也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爱国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地理课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较其它学科更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国地理》每个章节都包含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因素。在教学中,我们既让学生知道我国国土辽阔、山河壮丽、资源丰富,又让学生明白人均资源少,许多种类的资源人均数量居世界后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虽在工业、农业、交通、贸易和旅游业迅速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学生对国情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献身的精神,学生有了这种情感,才能转换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信念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强意志,进一步形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行动。我国在只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人口总数22%人口的吃饭问题;三峡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一系列新兴工业的崛起;我国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香港澳门的回归祖国等,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教学中紧密结合这些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3.3加强地理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地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所谓地理能力是指通过地理学习得到掌握运用地理科学知识的能力。它包括:读图分析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列表对比能力、理解想象能力等。阅读地图、分析地图能力的培养运用丰富多彩的地理图像来表达地理教学内容,是现行中学地理教材的一大特色,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无所不在,是“第二地理语言”,因此,培养学生观察和使用地理图像的能力是地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会分析地图,揭示地图所显示的地理特征、规律则成为学习地理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应加强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熟练文变图、图变文,文图结合。运用地图几乎是每位地理教师每堂课所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观察而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我国降水量分布图”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各条等降水量线的数值与距海远近的关系。学生通过对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分布的观察,结合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的知识,经过思维分析后,综合得出:距海越远降水量越少。总的分布规律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一结论。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用图,将地理知识尽可能地在地图上体现出来,不仅能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个体素质。再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的教学中,组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殖民经济使本区农业生产以什么为主?哪一类农作物生产比较薄弱?造成粮食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严重的粮食问题?为什么不能以开垦草原、砍伐森林、扩大耕地等方式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呢?在对以上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以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结合教师的讲解,最终让学生得出结论:长期的殖民统治,使本区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很低,形成了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单一商品经济和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粮食问题。人口增长速度又大大超过粮食的增长。因此本区解决粮食问题,一要控制人口增长,二要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科技水平。而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扩大耕地面积的原始方法,只能使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粮食问题更为严重。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懂得了合理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艰巨性,自觉地成为大自然的管理员和环保知识的宣传员,而且也使他们良好的地理素质在实践中逐步成熟起来。因此地理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人的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较高的地理技能对于将投身到经济建设大潮中的学生,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
3.4 借助第二课堂、培养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单靠课堂中进行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其教育目标,由于地理环境空间存在着的广阔性及时间发展的长久性,需要通过观测、实验等手段来实施素质教育,完成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动脑与动手相结合,提高其实践能力,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掌握。这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加强记忆。《地球运动》一节内容是高中地理中的难点所在。学生对地方时、北京时间、太阳高度等概念难以理解,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难以理顺,在利用投影、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其理解外,还可组织学生对当地地理坐标进行测量,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中三角函数部分探讨出地理坐标测量法,付诸实施:在冬至日这一天将l米长竹竿垂直置于地面,在北京时间9:oo一12:oo点,每隔半小时测一次影长,根据测量记录,画出时间和影长关系图,找出影长最短时刻和长度,利用影长最短时刻(即当地地方时12点)与北京时间12时的差异求出当地与东经120度经线上的时差,并依此推出当地经度。利用最短影长与竹竿长求正午太阳高度角(tgH=竹竿长/最短影长)。根据H=90一|Q—W|(w为直射点纬度)引求出当地地理纬度(Q)。通过这一测量实践,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进一步落实,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再如《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中,可播放天气预报,再让学生来担任播报员,不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天气预报的过程,能对当地天气作出简单的预报,也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再例如在讲到“水污染”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看一看当地河流的水污染,抽取一定的样品让学生带回做化学实验,检验有哪些污染物质,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河流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河流治理的有效措施。众所周知,地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传统的地理教学形式较刻板,与实际联系较少,学生为应试需要只会机械的去背去记,一旦离开学校就会很快忘记所学的知识点,不能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所学的知识。结合地理课堂教学的需要,我们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开阔学生地理视野,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课外实践活动之中,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即联系实际,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亲自观察研究地理环境.  第二课堂是最生动、最直观、最实际的学习,可以获得口讲笔述难以达到的效果。众所周知,定期举办地理墙报,建立地理园地,举办地理课件制作竞赛,开展地理知识竞赛,举行地理演讲,举办国情、国策教育报告会,邀请学术界的专家或学者讲学,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中受到地理素质教育。此外,我们地理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让学生在社会这一课堂中接受地理素质教育.例如在讲“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去调查当地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过调查研究,就会加深对“交通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乡村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的调查。这样使他们体会到地理能力在将来走向社会后的实用价值,我们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地理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求“实”、教学方法上求“趣”,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注重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之材。
3.5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素质教育把教学过程当作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因此,地理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地理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同学上课听得津津有味,过后忘得一干二净。考前背得有板有眼,考场答得“张冠李戴”。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我们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所造成的。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获得知识的方法:
(1)根据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以讲授法和引导法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越性,做到讲中有导,导中有讲,讲导结合。或者采用其它新的教学方法,诸如导学式程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大胆改革实践,善于总结。但要注意可行性研究,鉴别它们是否行之有效。
(2)致力于地理直观教具的研制,使地理教学进一步直观化,这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制作一些地理直观形象的教具,可以化平面为立体,变静态为动态,这对加强地理基础知识教育,强化地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改变应试教育重视大知识量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加强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运用引导法(启发法、问题法)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引导,议论问答等再得出结论。
(4)练习法是实现能力培养,智能转化的有效方法。 练习可以缩短知识与能力的距离,技能通过一般练习即可获得,而智能主要通过综合练习才能掌握。
(5)实行开放性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地理教学具有文学性和综合性,课堂教育是重要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采用新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学到更多的课堂上学不到的新知识,并能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读示意图方法的指导中,首先让学生读图例和注记,看图上什么符号代表什么地理事物,然后读位置,即要了解其地点在什么方位,它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相关位置怎样?接着根据图例和位置,分析判断这里的地形、气候、河湖、资源有什么特点?最后分析其经济发展的有利不利条件,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及怎样合理布局,才能保证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这样坚持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方法就会得到改善,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由此看来,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不仅能使学生成为“今天”的好学生,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成为“明天”的有用之才,使其受益终生。
3.6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地理素质教育重中之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这场变革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对于每位教师都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那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构建学生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在促进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并形成相应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与能力。
3.6.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积极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学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地理课堂教学的每一节课的引言,如果设计得非常有趣,就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时”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思考:假如地球上无大气,假如地球不自转,假如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其它位置,假如地球象月亮一样大,地球上还会有生命吗?然后让学生分组分题利用课余时间研讨,然后在课堂上汇报各组研讨结果,这样既激发
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6.2.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如《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中,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传统做法,要求学生主动发问,并增加发散性问题,如假设地球是自东向西转,那么,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假若地球是直着身子转,地球表面是否还会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现象?用类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推导过程中,找出与众不同的方法,想出与众不同的思路,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
综上所述,地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必须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规律,改进方法,逐步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节课中,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
参考文献:
〔1〕政史地教学与研究.1652010年第51期周刊
〔2〕素质教育全书[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年 4 月版, 第 1624 页.
〔3〕吴春生.教师要重视探究性学习〔J〕.中小学管理.2001,(11):16-19.

           四川省通江县涪阳中学     李香    联系电话:15082743839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