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兴趣则是体操的旋律,有兴趣学生自然就乐意学。而要培养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不单只是一味的讲解,而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近日,笔者到成都学习,听了名师张冬梅教学《米的认识》一课。感受颇深,她这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体验,她通过设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剪一剪、想一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完成了对“一米究竟有多长”的体验和建构。她用一把把米尺将这堂课演绎得流光溢彩。听后,我不仅被名师那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让我再一次认识到活动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有一种想立马体验一下的冲动。回校上汇报课时,我迫不及待的把张老师的这堂课搬到了我校二年级的课堂。上完后,虽然与名师的课堂相差甚远,但从活跃的课堂气氛;从人人参与活动的热情;从一双双动起来的小手;从你量我记他贴标签忙的不亦乐乎的活动情景中。我已明显的感到活动在本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一点张老师的课做得很好,她先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已有的对一米的初步认识来估计1米高、1米长的物体。再通过一系列的用米尺量1米高、1米长物体的活动,让学生在脑海里逐渐形成1米的表象。最后用脑海中的这一把“米尺”去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来了解,关注,并试着去分析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也许是毫无意义的,但在学生面前如果没有活动的帮助却是无法解决的。我们活动的目的不是只为了让学生真正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更不是要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法。而是关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怎样发现问题的,是怎样思考并试图解决问题的,在关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学生的身心、情感、思维、态度都有了哪些变化。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知识远比教师讲解得来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记忆深刻,不易忘记。这才是我们活动的目的所在。 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的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体会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如二年级的学生学习了1米后,就可以用脑海中的那一把“米尺”量一量家人的身高,饭桌的长和宽等。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还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升华。学生觉得他们今天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真正实现了愿学、乐学、会学。 数学活动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活动。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拓展知识的视野,了解斑斓的世界,共享成功的喜悦。如在张老师的课堂中,设计了大小十四个活动,在四人一组量其中一个同学身上1米高的活动中,四人分工合作,一人用米尺量,一人做记号,另一人贴标签,共同完成了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其它的活动中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1米究竟有多长这一表象后,张老师适时提取表象,用它来判断生活中的物体有几个1米。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并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的应用中强调灵活应用的意识;不仅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感悟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到,离开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是无法实现的。
|
- 上一篇:我怎样教学生解释“空灵”一词
- 下一篇:数学素质教育要注重数学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