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猜想验证思想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11-11-28 16:00:03 点击数:
1272
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和经验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猜想验证”这一重要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猜想验证思想呢?笔者通过《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案例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片段一:研究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1.质疑 师:“(看屏幕)话说小兔和小羊是好朋友,它们一起做了一对大小一样的角,(角先是重合的,边讲边平移开)可是小兔想把角变得更大一些,超过小羊的角,于是,它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演示角的边延长)同学们,猜一猜,小兔的角真的变大了吗? 2.猜想 生a:没有。生b:没有。 师:你们都猜小兔的角没有变大,有什么办法证明呢? 3.验证 生:把两个角合拢比一比就知道了。(演示,把小羊的角平移过来,两角重合了) 4.结论 师:你们真聪明,看来,“角的两边延长,角的大小变了没有?” 生:“角的两边延长,角的大小没有变” 5.质疑 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再来验证一下。老师有一把三角尺,你们也有一把三角尺,拿老师三角尺上的一个角与你们的那个角相比,(屏幕演示)谁的角大? 6.猜想 生:一样大。 师:不对呀,老师的三角尺又大又长,怎么会和你们的那个角一样大呢?肯定我的这个角大! 生:不对,不对,角的两边延长,角的大小不变。 7.验证 师:谁来验证一下。 一学生上台,运用重叠法比较。 师:看,他点对点,一条边对一条边,两边都重合了,大小怎样? 生:一样大。 8.结论 师:看来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 生: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 片段二:比较角的大小 1.直觉感知 出示两个大小明显的角。 师:角1大还是角2大? 生:角2大。 师:为什么? 生a:因为角2的边张开得比角1大。生b: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开角越大。 2.提出猜想 出示两个区别不明显的角。 师:猜一猜,角几大? 生a:角2大。生b:角1大。 师:怎么办,意见不同。刚才只是大家的猜想,在我们数学学习中,不仅要猜想,还要学会验证。 3.验证猜想 师:现在,请你利用手中的工具(有活动尺、三角尺、画有两个角的纸),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对的,把好多方法介绍给你的同桌。(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在巡视中找出好的典型进行介绍。 生a:我用一个活动角拉成一个与第一个角一样大的角,再把它移到第二个角上,把顶点与一条边分别重合,看另一条边,判断出第二个角大。(生边说边演示) 生b:我用三角尺上的一个角比,点对点,一条边对一条边,看另一条边,角1的另一条边在里面,角2的另一条边在外面,角2大。 生c:把纸撕开,对着亮光,点对点,一条边对一条边看,角2大。 …… 4.总结归纳 师:其实同学们这些方法归纳起来属于一类,都是间接地把第一个角与第二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重叠法。(课件演示) 师:今后,在比较两个大小不是很明显的角时,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生:重叠法。…… 案例反思: 一、无声渗透,初步体验 片段一是在研究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基础上,教师提出质疑,“小兔的角真的变大了吗?”“老师三角尺上的一个角与你们的那个角相比,谁的角大?”,有趣的情境质疑,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了思维。其次,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思考,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这样的思维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和主体意识的过程。再次,进行验证。只有猜想没有行动,那只能是空想。学生通过“把两个角合拢比一比”、“把老师和自己的三角尺点对点,一条边对一条边,两边都重合了。”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感到非常满足。通过把猜想与探索实践紧密结合,可以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最后,得出结论。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两次经历了质疑——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声明,这就是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但不知不觉已经渗透了这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体验了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 二、有意渗透,完整经历 在片段二初步体验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片段二则提出了“数学学习中,不仅要猜想,还要学会验证。学生通过感知——猜想——验证——归纳,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1.直觉感知 感知是儿童认识的开始,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心理学也研究表明: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越清晰,就越能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知识。片段二正是在学生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情况下再来进行研究的,前面已经有大量的操作、动脑、感知过程,所以刚出示两个大小很明显的角时,学生一下子说明了角2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再出示第二组角比较,已有的感知能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猜想。 2.提出猜想 波利亚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在片段二的教学中,我遵循这一特点,让学生猜测两个大小区别不大的角,谁大?引起了学生的争议。这时,老师指出:“刚才只是大家的猜想,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要猜想,还要学会验证。”用什么方法验证呢?老师要求大家用自己的方法验证,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思维马上活跃了起来,都希望通过亲身操作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3.验证猜想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波利亚说过“数学首先是猜想,然后才是证实。”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猜想,但都是学生的主动思维的过程,都包含着创新因素。学生为了证明自己所猜的正确,开动脑筋,想尽办法,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有体验、人人成功”的氛围。 4.总结归纳 验证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相互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准确地归纳概括出知识结论。如片段二,老师请了方法不同的学生汇报:有的学生用一个活动角拉成一个与第一个角一样大的角,再把它移到第二个角上,把顶点与一条边分别重合,看另一条边,判断出第二个角大;有的用三角尺上的一个角比,点对点,一条边对一条边,看另一条边,角1的另一条边在三角尺的里面,角2的另一条边在三角尺外面,角2大;还有的把纸撕开,对着亮光,点对点,一条边对一条边看,角2大……。其实这些方法无意中都运用了重叠法,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也与片断一中教师有意的渗透有关。最后归纳,当两个角的大小难以区别时,可以用重叠法来比较验证。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突出了比较方法。 猜想已经成为学生当今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抓住不同的教学时机,创设猜想情境,让学生大胆猜想,坚持从低年级就开始有效渗透这种数学思想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激活创造性思维,也使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获取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川省南江县南江镇第四小学 636600) 陈 平
(陈平,男,生于1979年8月,小学一级教师,四川省南江县南江镇第四小学办公室主任,县数学骨干,撰写的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并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