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融合的途径
摘要:学校文化是教育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不仅要依靠物质形态展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积淀。显性文化与隐形文化的融合重在精神的内化,学校文化内涵的发展。 关键词:显性文化 隐形文化 融合途径
校园文化是通过长期的培养和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生活中形成的师生共同发展的观念和行为,体现的是一种校园特有的氛围和精神。现代学校文化从表现形式来看,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学校的显性文化大多是通过学校的物质形态体现出来,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水平、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的外在表现。学校的隐性文化是校风、教风、学风所凝成的整体精神和发展灵魂,更能体现学校文化的内涵。目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办学条件不断完善,良好的校容校貌所展示的显性文化短期可以取得较大成效,而隐性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一、 环境建设与强化育人功能相融合 显性文化是指学校文化的物质形态。学校完善基础设施和自然人文环境,让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是必要的。因此,投入一定比例的经费,合理安排校园整体布局,绿化校园,美化校园,塑造学校良好的形象,是学校发展的要求。但是管理者如果不顾及学校实际,凭借个人意愿大兴土木,搞豪华建设,房屋更新,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治理校园环境,塑造外观形象上,那是急功近利的行为。试想,校园内楼房高大漂亮,活动场地宽阔,标牌标志醒目,但是工作死水一潭,管理松散,到处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校内环境的育人功能从何体现? 反思学校不切实际的形象建设,我们不能不引起对校园环境育人功能的思考、作为学校,不宜千篇一律模仿“范例”,要针对自身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人文优势,把握文化建设的特点,让硬件设施具有自身的风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让其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观念和行为。建设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端庄文明的校园文化,让师生产生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主要是强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校园的标语口号难免是应对形势的产物。而校园造型、布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校园壁画、园林雕塑、建筑质地等所体现的美学价值、教育功能,显示一种氛围,折射一种精神,对师生的耳濡目染,自然是一种文化的浸润,隐性文化的功能包含其中。 二、 校园活动开展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学校的人文资源丰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文艺体育科技活动,举办大型的艺术节、科技节、节日庆祝活动、纪念活动等,彰显学校的生机与活力是必要的,但是其浩大的声势,壮观热烈的场面仅仅让人耳目一新,总是显性的。 人文教育的因素通常在隐性之中。活动开展立足点不是“热闹”,而是调动广大师生自觉参与、主动参与、广泛参与,在参与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都能体现人文关怀,融及师生心灵,那也是隐性文化的因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这就体现了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比如学校“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所举办的宣传栏、展板、橱窗、广播讲座、网络论坛、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报告会等显性的活动形式,融入对留守学生的关怀,对问题学生的关注,遵循一个主题,持之以恒,融入每一个环节,让思想徜徉人类文明的海洋,让心灵感悟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这样,就能提高师生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就能凝聚隐性文化的魅力。 科技艺术节不仅是一两天活动的展示,知识竞赛、征文赛、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活动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科普图片展览、科普知识讲座、动植物标本制作、开放式的实验、班级板报等系列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而不只是关注获奖人数和个人荣誉。在这些活动中,与社会生活结合,融汇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应是活动中应追求的境界。 三、管理机制约束与情感影响相融合 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机制大多以醒目的文字张贴在办公室,甚至镌刻在显眼的墙壁上,那是环境建设的需要。而影响师生行为的内在精神却是隐性的。师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学生的成人成才,教师的敬业奉献意识取决于他们内在的动力和整体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胚芽,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管理者领导教师应是思想的引领。管理机制的约束,有时也许是苍白无力的。校长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共商办学大计,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翁,比政治口号式的讲话更为有效。同时,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建立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率先垂范、 和衷共济的群体意识,能够激发每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教师是学生言行的领导者、倡导者,他们的言行具有示范作用、导向作用。因此教师以高尚的品格、宽阔的胸怀、高昂的热情凝聚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用爱心滋润学生心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远远胜过训斥和惩罚的功能。 让显性的管理机制增添激励的动力,让规章制度发挥应有的功效,必须注入情感的影响,才能达到一种精神境界。 四、全局谋划与细节落实相融合 校园环境优美,校园景致幽雅,校园道路宽阔平整,教室布置美观科学……这些是显性的文化形态,但是一所学校内在的文化不仅是在“环境优美”,“标语口号”、“校训校歌”、“名人名言”、“雕塑壁画”中显现的,而是在细节中传导的。细微之处所凝聚的内在精神,往往会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 谋划全局,提升学校整体形象的同时,重视校园文化中的细节落实,更需倾注智慧和汗水。如美化校园环境中,注重花草树木的布局映衬,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感染中产生认同感,自觉感、亲切感,体现环境文化的人文关怀,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有一种独到的教育与熏陶功能。又比如教室内张帖一条提示语“迎着朝阳,想想今天怎样面对”,健身场地的墙壁上书写“举手投足之间,健康快乐到永远”,教师办公室书写“认真就是水平,务实就是能力”……校园处处洋溢书香气息,处处是温馨的提示和激励,体现人文关怀,可以为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内在的精神与魅力。显性文化好比迎风矗立的高山,抬头可见;隐性文化好比静静流淌的山泉,能够深入人的心灵。 总之,显性文化建设是明确的外观显现,要融入到隐性的文化建设之中,必须通过师生反复创造,在创造的动态过程中,不断积淀、不断升华,让灵魂受到启迪,从而内化为精神的动力,变成师生自觉的行为,学校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当然,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融合的有效途经很多,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冀获教于时贤。 参考文献:董培仁《现代学校的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 常宝亭《发展隐形内涵,优化显性文化》
南江县正直中学 吴东彪 梁显国
|
- 上一篇: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 下一篇:文言文教学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