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活动的组织,在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在于能够给学生创设何种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环境。本文拟从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思想理念、制定课堂活动原则及确立学生主体性思想、建立起师生相互配合的活动氛围、完善课堂活动操作策略等方面,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上的实践和想法。 一、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认识主体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它提出学生总是在与同伴们合作活动解决真实情境的任务时,在建构知识的同时完成了自我的发展和提高,而教学应在活动中进行,在表现中进行。为了达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一个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环境,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制定课堂活动的基本原则 课堂活动的制定,必须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认知、理解和操作水平,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同时结合小学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特点,使学生得到身心的直接体验。所以,本人认为,在制定课堂活动时应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原则。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如教学《草原》这篇课文的开始,我引导学生:今天,官老师带你们一起到祖国的北方去。到了那儿你们一定会被草原上迷人的景色吸引住,蒙古族人民见到我们这些汉族小朋友,一定会热情地接待,请我们喝奶茶、吃奶豆腐。热烈的情绪使学生形成了学习新课文的内驱力。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学习知识的机会。在制定活动策略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例如在口语交际《我长大了做……》中,我要求每个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一说“长大了做……”“为什么”然后分组互相练说,把细节说具体。最后,代表发言进行交流,全班评议。谁说的好?好在哪儿?为什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讨论出了最好的口语作文,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互补形式,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这样的方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个体作用又突出了“群体效应”,使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得到充分的展示,且迸射出了创造性的火花。 3、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活动仅仅是学生活动的一部分,正确处理好课外活动的关系,可以给课堂活动开辟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活动处于主导地位,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调控和扩大课外活动的成果,而课外活动学生又可以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产生的疑问,具体的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新的疑问,使能力培养逐步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目的。比如,去年“光雾山红叶节”,我让住在东榆、朝阳新区一带的家长带领学生到“朝阳新区”观看焰火晚会,然后写一篇有关“红叶节”的作文。由于学生观察得细致,一幅幅节日气氛的画面跃然纸上。 三、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操作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操作,就是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获得语、数学科各种概念的具体步骤。其中,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情景的创设,活动中的议论和活动后的小结是四个关键的操作环节。 1、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一是实践性内容。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动脑、动口、动手实践活动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一次语文活动课,我组织学生到市场调查采访,然后写一篇小通讯。很多同学对市场的一些问题作了如实记述。如“吃啥有啥”、“乱摆乱卖没人管”“菜价低菜农愁”等。这次活动课,同学们表现活跃,不但学会了调查,练习了写作,还明白了“写作处处有材料”。二是需要性内容。根据学生当前的需要或学生关心的话题来选内容,可以激起学生的热情。如六年级时,很多同学们都互写留言。这时开展一个《赠你一言》活动课,让学生收集和撰写一些富有人生意义、积极向上的格言妙语。结果,这节活动课学生热情高涨,交流创作活跃,不但可赏析格言妙语的深刻含义、结构、修辞,还可以让学生受到激励和教育,提高了学生写留言的品位。三是竞争性内容。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 2、活动课情景的创设。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活动环境,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 (1)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活动情景。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例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救出那个孩子?让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他学生针对提出的方法是否可行,提出异议,并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这样,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并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出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2)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情景。在课堂教学活动的构建中,必须注重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科学》学科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通过构建学用结合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能够逐步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去发现问题,进而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景。优化组合多种媒体,不但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就是运用多媒体展示图像将学生带入文中的。 “同学们,在我国南方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榕树,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株有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河上的一个小岛上,树上住着许多鸟儿。看,榕树的树冠很大很大,它笼罩着18亩左右的河面,独木成林。鸟儿们在上面飞呀,叫呀,它们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欢乐啊!这就是鸟的天堂。现在我们就跟随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去欣赏这鸟的天堂吧!” 3、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控。为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着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两个要素:一是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其选择必须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二是活动过程的调控。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活动发展下去不再具有发展性时,教师应立即结束活动。 4、活动中的议论和小结。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讨论,活动后的小结水平是检验活动是否有成效的标准。教师可采取给出小结提纲——学生小结——教师补充——学生自己小结的递进方式,使学生学会对活动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准确、从单一到系统的思维训练。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的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反应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四川省南江县南江镇第四小学教师 官华蓉 地址:四川省南江县南江镇第四小学 邮编:636600
|
- 上一篇:也说“只有一个地球”
- 下一篇:浅议快乐教育与减轻学生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