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教学论文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谈谈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教学论文

     内容提要:人文精神是热门话题。人文精神包括三方面内容。强调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美中教育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差异。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必然联系。什么是富于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
        关键词:人文精神 专制文化 育人 育才 唤醒 尊重 尊严 独立人格 健全个性
        近几年来,人文精神一直是知识界特别是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人们对当代社会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其中的原因不难明白,在中国这个专制文化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国度,专制主义给我们的国民精神造成了严重的创伤。我们的教育离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实在相差太远。。然而,在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普世价值观的21世纪,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的现代文明进程离不开人文精神,而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这门最基础的学科,当然应该将人文精神作为重要的内容贯穿于其中。
        一、我理解的人文精神
        对于人文精神,由于历史原因,有不少人知之甚少,甚至存在重大误解。比如,有的老师以为人文精神就是人的思想情感,语文中的人文精神就是课文里面的主题思想。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里不是每篇课文都体现了人文思想。而且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缺乏个体精神自由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没有人文精神的,至少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以尊重个人心灵自由为特征的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
        其实,人文精神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成分。具体地说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道主义,二是科学精神,三是宗教精神。而其中影响最大、人们最常提及的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最基本的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是把人看作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因此肯定人在尘世的幸福;又因为人是比动物更高级的存在,人的尊严就在于人世间精神性的存在,因此尊严高于幸福。为了捍卫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和义务应该得到严格的规定和保护,因而得出人格平等、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等结论,也即陈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中学阶段,人文精神表现在“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1程红兵)。科学精神包含了好奇心、怀疑精神和宇宙宗教感情,在中学阶段,好奇心和怀疑精神应该是老师们重视的课题,它能够帮助学生探索社会人生,探索一切未知世界。第三方面,宗教精神,它是人文精神的较高层次的思想,包括人生的困惑,人的精神生活和对宇宙精神本质的思考,在青少年时期,有不少学生会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中,它作为“人”的养成,又具有人伦教化、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它主要是通过文科教育实现的。
        在我国,由于长期专制文化的影响,教育作为政治的附庸缺乏独立地位,成立统治者的工具。近代以来文理分科、科技教育缺乏人文内涵,导致社会的价值感、道德感的普遍降低,许多专业人员知识结构片面偏狭,对本专业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环境生态、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当今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生态、教育、文物保护、道德风尚等方面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只有技术,没有文化”的偏狭的教育所收获的冷酷回报。当今各级管理层中工程和科技专家一统天下,综合性大学的校长均为理科出身,都是历史上未有的。这种种表现,与其说是科学主义,不如说是技术主义、工具主义更为恰当。因此,基础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亟待提倡。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不仅体现在老师的教育观上,体现在对学生的态度和教法方面,也体现在课文内容的发掘方面。
        二、为什么教育要强调人文精神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专制文化,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度中“皇权至上”意识,演化到今天,就成了一种新型的对个体权利的麻木与对公权的畏惧。旧时的科举制度目的就是将百姓驯化成顺民。而这种意识在今天的教育中,往往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奴性教育。比如,我们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听话教育”,听老师话,听家长话,听干部话等等。课堂上,老师的权威高于一切,考试时,必须按照标准答案作题,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我们教育往往无法给孩子提供真实表达的空间。语文课上,孩子们所学的课文,其内容往往反映的是成年人对孩子的要求,缺乏童真童趣;作文中,写自己的独特生活和看法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中学生的情感萌动常常被视为洪水猛兽而大加责难;当我们的孩子完不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家长规定的任务时,我们提供的教育手段往往是简单粗暴的。“师道尊严”忽略了孩子们的独立人格,“长官意志”束缚着孩子自由的心灵。
        更何况,当前的应试教育已经让我们孩子不敢童言无忌、率性而为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分数的重压下,而学校的“标准化”教育也让孩子的自我判断力不断萎缩。而中国当代的应试教育不止于此,而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80年代以来,重新恢复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并导致升学竞争层层下移的恶化。在炽烈的应试教育氛围中,出于增加竞争、提高考试难度的需要,致使我国中小学课程的难度、深度已成全球之最,普遍高于发达国家约一二个年级,已严重脱离了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在80年代末的调查,约有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中学生厌学的达30%,有的地区高达60%[4]。同时,形成了一种所谓“唯理性教学模式”。这种主要从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中形成的教育方法,已经成为中小学主要的教学模式:偏重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较忽视沟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较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通过严格而激烈的竞争保持较高的学习质量。这种教学甚至使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教学也成为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文学的价值和美、人的情感和体验等等不复存在。
        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应试教育”内容的片面性、行为的短期性、目标的功利性,才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是畸形的,是一株株“病梅”。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正是在于我国传统文化中“人”的缺失,人文精神的缺失。五四运动的初衷,也正是要唤起民众“人”的意识的觉醒。
        然而在注重人文精神的美国,学校教育的前提是承认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上天给予每一个人以与众不同的特殊的秉赋,因此,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尊严都应该受到尊重。在美国的中小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项目与活动,以锻炼学生们各种能力,比如独立工作的能力,协调工作的能力,社交能力,演讲能力等等,从小学开始,学校里就有班代表选举,学生会选举等活动,使学生得到政治运作方面的熏陶。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学生自己的隐私,老师无权将学生的成绩透露给其他人。学业并不是最重要的,学生是否成才,成什么才,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你有哪方面的专长,想要有所发展,学校会给你提供你所需的帮助,如果你不想成什么才,只想做个普通人,学校也决不会拔苗助长,毕竟在任何社会,成才的都是极少数,社会上绝大多数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因此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即在于育人,包括教育学生以现代美国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观,以及提供给学生各种能力方面的训练,力图将每一个人都培养成有独立完整人格和健全个性的合格的现代公民,然后学生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开辟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正是这样的学校教育,也许还要加上基督教的传统造就了美国国民,也造就了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华裔学者李政道曾感叹,他在美国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尊重人。
        相比之下,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种育才教育,学业就是一切,学习好,就是成功,学习不好,就是人生的失败,每次大考后,学生的成绩常常会被制成表格,贴在教室的墙上,以表彰先进,鞭挞后进,全然不顾个人的自尊。从不会有人去操心学生人格,个性方面的教育与训练,而学校在这方面的唯一的功能,就是让学生听话,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导致中国的学生千人一面。在教育者眼里,学生只有才和非才的区别,而没有人这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概念,这样培育出来的所谓才,说得好听些,只是一种工具性人才,若说得不好听,这样的“才”常常就只是奴才。
        反思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今天遭到人们普遍诟病的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能不把人文精神作为重要的思想加以认真对待。

        三、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必然联系
        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语文教学当然离不开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一个个精神大师在和我们的学生对话,就是他们精神的引路人;那一篇篇充满童趣、富于青春气息的作文,就是学生们试图张开的一双双眼睛,就是他们向精神家园迈出的脚步;那课堂上的唇枪舌剑,妙语如珠,是学生们心灵中磨砺出的丁冬泉水。大纲规定,高中语文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表示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注和个性发展的重视,这当然也是人文精神在语文大纲中的体现。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看待语文教育呢?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段话正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教育观。
        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个人尊严和特殊个性的人,教育核心是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这种“唤醒”注定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能“灌输”也不能“训练”的。(2李镇西)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尊重学生的精神自由,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精神的故乡,一个心灵的家园。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把学生当“人”看。因为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自己的独立人格,有他自己的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还要看到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孩子,有其惰性,有其贪玩、好动、爱胡思乱想的天性。而学生的成长不应以失去童心为代价。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的幻想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压制的办法,应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理解,给孩子一定的心理自由。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应该尊重这种个性差异,提倡和尊重多元化。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学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青春期本身包含“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事业的向往和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由此贯穿了了锐意激情生命活力,坚强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创造精神”(3钱理群),即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说的“青春精神”——“独立、自由、批判、创造”。而这些,恰恰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而又是为传统文化所忽视的。
        四、怎样才是富于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
        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的每一堂课,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或其他内容的教学,都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其次,人文精神教育还意味着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因为就其本性来说,所有人特别是儿童,都具有自由的天性,包括探索、思考、想像、创造的天性。但在传统教育下,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多,他们的这种天性一步步被压抑被剥夺。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给他们“加进”多少外在的这样思想那样精神,而是注意在语文教育中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具体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到六个解放:1.解放学生的眼睛;2.解放学生的耳朵;3.解放学生的手脚;4.解放学生的嘴吧;5.解放学生的思想;6.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眼睛,即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包括教材的选择,课文的选择;解放学生的耳朵,指让老师尽量少讲,精讲,还课堂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脚,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自由地选择;解放学生的嘴巴,是指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解放学生的思想,是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见解,不随意否定批评,而可见通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判断其观点的正确性。解放学生的空间,是指语文课完全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因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等宽,学习语文不分课内课外。
        在教学中运用这六个解放,我感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了,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我和同学们在学习《鸣凤之死》这篇课文时,通过课堂讨论。,明确了鸣凤精神世界里权利意识的缺乏,同学们对女性的权利和对生命的尊重在认识上得到了强化。通过《逍遥游》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庄子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不断完善自我的人生探寻。在《鸿门宴》里,我们发现了项羽的领袖人格的缺陷,中国传统政治的流氓特色;在《荷花淀》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情爱表达的隐讳、个人情感的忽略;在《小二黑结婚》中,我们发现了法治的缺位……
        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还需要老师以爱心和理解来面对学生,更多肯定引导和鼓励,更多平等的交流,更细致的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在方法上,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开展对课文的研讨,倾听学生的课堂发言和披阅周记作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等方式与之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开导他们的苦闷,启迪其智慧,塑造其健全人格……我从2000年至今一直坚持开展“课前三分钟语文活动”,鼓励同学们面对全班大胆表达,这个活动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拥护,在这个活动中他们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增进了同学间、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许多同学表示其自信心得到提高,对语文的兴趣也得到滋长,师生的感情也更融洽了。
        结语
        曾经有人指出,如果不能培育出一代有完整独立人格和健全个性的合格的现代国民,中国政治的民主与清明,社会的公正与秩序恐怕最终也只是一个泡影。而我坚信,只要能够在教育中坚持人文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充满希望。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以人文精神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贯穿教学活动,牢固鲁迅先生的“立人”哲学,培养有尊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当代新人,他能够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灵魂去安排自己的人生。在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态度这样最根本的问题上,他能够自己做主。这,就是新世纪之初我对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的思考。
        注: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周国平先生2004年1月17日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演讲,程红兵与李镇西老师的通信,钱理群教授的《我的教师梦》。杨东平《恢复教育的人文性、民主性和公正性》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