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文”与“道”的再思考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新课标》下“文”与“道”的再思考

山东省济南二中语文组  杨云法

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的课程性质这样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文的课程性质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这一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这就把以前争论不休的语文是姓“工具”还是姓“人文”明确下来了,也就是“文”与“道”的统一。但是我对此还想说一说,目的不是争论语文的性质,而是根据《新课标》的整体目标与《新课标》对语文的课程目标的阐述来分析“文”与“道”如何统一。哲学上讲事物的统一必须是在矛盾的对立中统一的,也就是说矛盾的存在是必然的,普遍的,那么必须承认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客观上是有冲突的。它们的统一在我看来不是二者并重而是要有所偏重,先要有所偏重,而后达到才能达到并重的统一,这就是我认为的统一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第一阶段首先应偏重“人文”而后“人文”与“工具”并重,这种统一是由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新课标》的整体目标与《新课标》下语文的课程理念决定的。第一、高中生经过小学、初中的语文学习对语文这个“工具”应该能基本掌握了,为什么说?我们的语文学习的是自己的母语??汉语,所以“工具”的基本内涵就是:交流与表达思想的手?
斡敕绞健6杂谝桓鼍嫜熬拍昴赣锏娜死此邓Ω没灸芄唤涣饔氡泶镒约旱乃枷肓耍裨蛑荒芩滴颐堑哪赣锝萄Т嬖谧啪薮蟮娜毕荨D敲锤咧薪锥蔚挠镂难笆窃诨菊莆铡肮ぞ摺被∩系纳钊耄庵稚钊胛胰衔且揽坑兴夭拍芨玫耐瓿伞5诙⒂朐吹慕萄Т蟾傧啾取缎驴伪辍分饕勘暧腥觯褐队爰寄堋⒐逃敕椒ā⑶楦刑扔爰壑倒邸6爸队爰寄堋闭飧鼋峁阅勘曛械拇蟛糠质且揽坑镂摹肮ぞ摺崩赐瓿傻模肮逃敕椒ā薄ⅰ扒楦刑扔爰壑倒邸闭饬礁鎏逖樾阅勘甑氖迪种饕揽俊叭宋摹崩赐瓿伞5谌ⅰ缎驴伪辍范杂镂牡目纬汤砟钍钦庋龅模骸?、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这种课程理念与原来现行大纲相比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相应地突破:1、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2、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发展探究能力;注重过程。3、变革学习方式。突破就意味着变革,那么如何变革?从课程理念对现行大纲的突破看,无论是在“实现本课程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还是“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发展探究能力;注重过程”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性”语文满足不了的,这显而易见,至于“变革学习方式”这一点,我想也必须依靠具有良好语文人文品格的人来保持的,否则“变革学习方式”就会成为短时的“言说”而无法长久的做下去,也就是说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成为一种理性上的自觉才能是成功的变革。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来认识语文的人文品格。要认识语文的人文品格首先要认识语言以及语言的“人文”内涵。
那么语言是什么?工具论的“语言”是不是语文的“语言”呢?按照经验性的描述,可以认定语言是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但这又不是完整的语言概念,我们的错误在于我们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过分地夸大了语言的工具性的作用,而走向了极端。或者说我们日常教学忽略了语言的另外一些特性。语言不只是工具,语言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系统,它具有自身的规定性。语言的本质在于语言本身。正如诺瓦利斯所言:语言仅仅关切于自身,这就是语言的特性,却无人知晓。亚里斯多德也化出:“有声的表达是一种对心灵的体验的显示,而文字则是一种对声音的显示。”伟大的海德格尔也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以上是哲学家的论述,再来看看语言学家的论述,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姆?洪堡说:“语言乃是永远自身复现着的精神运动,它能够使分音节的声音成为思想的表达。”还有本世纪语言学大师索绪尔将语言分为能指与所指,能指又可以有指称(外延)与意义(内涵)。他认为:语言可以没有指称(具体实在物)但不能没有意义与思想。所有的这此论述只表明:语言更近本质的东西在于关涉心灵,而且语言本身就是心灵 的映照。而我们日常训练的错误在于本想通过单个字、词去领悟语言本身的思想情感时,却偏离了它而成为了文字游戏,?
镅员旧淼耐暾悦挥械玫阶鹬兀⒃獾搅似苹担褪俏侍狻9ぞ呗鄣挠镅灾皇怯镅缘囊恢止δ芎妥饔茫δ茏饔镁霾坏韧诒局省;蛘咚涤镅缘墓ぞ咦饔弥惺且恢值酱锬康牡氐耐揪抖皇悄康牡乇旧怼?
上文说过对于一个经过正规学习了九年母语的人来说他应该基本能够交流与表达自己的思想了,但对于高中生尤其是处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下的高中生,语言的教学也应有所变化。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材”发生了改变,教学也应变化。我用“语文人文品格”这个词来代替“语文技能” ,因为“品格”是一种稳定的素养,“语文人文品格”也就是一种综合的语文素养,它更侧重于学习者对语文学习的未来意义,也就是说终身学习的意义,它不仅仅指语文技能还有多方面的人文内涵。因为现行语文教材还是文选型教材,新课改下语文教材也与以往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之一就是蕴涵丰厚人文品格的文学作品占的比重更大了,人文信息的表达更明确了。以鲁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为例,共有四个单元,单元的标题分别为“开启智慧之门”、“感受艺术魅力”、“走进自然怀抱”、“体悟山水神韵”,从中你就可见编者的用意更侧重于一种人文品格的培养。所以编著者在“编著者寄语”中说:“在这里我们可以和圣者进行突起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可以和智者手挽手步入智慧的殿堂,可以在艺术的天空中尽情飞翔,可以徜徉山水之间,在自然的怀抱里净化自己的灵魂,放飞自己的情感……”还有我选用第一册
为例还表明:这是高一的入学用书。它是否意味着侧重于人文品格的培养应成为整个高中阶段甚至是一生的主题?所以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不是淡化人文性而是强化了。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可称为艺术语言,艺术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正是工具论者所忽视的,或者说工具论者混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而走向语言的功利主义。
因此这里有必要阐述一下艺术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著名学者杨春时先生在他的《艺术符号与解释》中将语言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语言物质层,这是语言的能指层。二是语言的现实意义层,这是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相融合形成的语言确指层。三是语言的艺术涵义层,这是将现实意义层的能指与所指重新合成为艺术的能指,从而使艺术走向了泛指。四是美学哲学层,这是对存在、意义、价值的追问层。这里的一、二两层与我们的日常语言相对应,也就是工具层论语言层,而语言的艺术涵义层与美学哲学层,我们不能简单的用“技能”一词来概括。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正是对世界、生命产生迷惑的时候,“不愤不启”,也正是教师对他们进行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启蒙的绝好时机。再者高中18岁成年礼的举行也表明了高中生是可以在生理上成熟的同时精神上走上成熟的,一个中学生能在中学阶段启蒙生命这将是中学教育的最成功最动人之处。这里的关键是要如何启蒙?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美学哲学层。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教师的素质问题,如果教师是一个浅薄的人或者是只能停留在语言的物质、现实意义层的人就无法完成一个教师那最成功最动人的教育,这至少是一个遗憾。生命哲学最深奥的东西有时可以通过最通俗明了的语言来表达。
我并不完全否定工具论的意义,我只认为面对高中生这个群体我更应有所偏向,实际上我们以前语文教学的误区也不过是一种在没找到真正途径时的不得已而已,语文的人文教育也必须建立在对语言(主要是汉字)的基础上的,这也是语文与政治、历史课的区别,我所说的偏向人文教育也主要是面向文学作品而言的,我在上面讲到新课改下的教材中文学作品是占绝大多数的,以人为本,以“文”化“人”这正是新课标下的语文思想与指南。再有我所说的“人文”下不是“人文精神”,它以情感为核心,以语文教学(尤指文学作品)为载体,指向个性发展,关注生存状态的一种文化品格。这种人文品格的主要内容有:
1、情感。这是语文人文品格的核心。语文人文品格就是要培养学生读了文字间流溢着的作家的艺术情感。因为艺术情感是阅读作品的第一推动力。语文人文品格中对人文情感的体验也理应成为核心。《新课标》中对体验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描述也表明了“情感体验”的重要意义,情感体验是形成具有稳定性的语文品格的关键。那么教师在培养学生形成这种品格时应注意:(1)教师自己要有爱心才能培养出有爱心的人。爱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要素,教师首先要有一颗对生命、对生活、对学生的爱心,这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情感教育的实施的关键。人格影响人格,爱心传播爱。(2)要创设良好的情感教学氛围。教学氛围是一个集体的共同格调,有学者称为“集体人格”,它在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语文人文品格的培养应据具体的作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自主地体验。(3)发挥接受美学理论在语文人文品格的形成中的重要的作用。接受美不学理论首先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地于启蒙与点拨,培养兴趣,巩固兴趣以至自觉理性的学习。其次它重视阅读的再创造性,也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味作品的艺术情感,激活自己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性想象。第三,它可以沟通作家??作品??读?
撸ㄑ??教师,实现真正的“自主”教学。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前提,没有自主也就没有合作、探究,也就不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2、审美。审美甚至也可以看作是除工具性、人文性之外的“第三性”。这是从文选型语文中文学作品的占绝大的比重来看的,美是艺术的最终指向,也是文学作品区别于哲学论文、史料的标准,很难想象只说教或者空谈而没有“美感”文章成为优秀的作品。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者是文质兼美,语文教学法只有在美的感受染下,才能准确地领悟文章的内涵。
3、生命精神。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而对生命的关注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育正具备这样的教育优势,作品就本身蕴含着强烈的生命精神,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语文教育应充分挖掘蕴藏于文字间的生命张力,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悟生命。
4、悟性。悟性是对情感、审美、生命精神理性审视后的一种玩味咀嚼,是一种更高的自觉,是个人品格中的精华,是个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悟性也是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养成的必经之路,而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也是写作的优秀品质中的重中之重。只有通对多读、多悟然后再多写才能在写作中少走弯路,才能事半功倍,从这个意义上说,悟性是由读到写的重要一环。
大哲学家熊十力先生将人的思维和智慧分为两种:一是“量智”,具体到语文可视为语文的知识与技能;一是“性智”,具体到语文可视为语文的人文品格。“量智”与“性智”的结合才是大智慧。
(作者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泺源大街100号,济南二中语文组
邮编:250011邮箱:afa2tl@sohu.com电话:(0)13006584213)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