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探微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08-12-22 09:17:13 点击数:
574
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站在人文科学知识基础的平台上,通过吸收人类历史长河中优秀的文化进行自我熏陶,做到内在和外在气质相结合的综合体现。人是社会的主体,一个公民具备的人文素质高低,反映了他对自己国家、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吸纳程度,对当代社会的认识和融入情况,决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兴衰。提高人文素质,能够展现国家、民族的良好风貌,能够增强公民的自信心,从而提高综合国力,推进人类社会进步。 党的十六大适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使得提高人文素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人们在寻找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中自然把注意视线转移到国语教育上,通过语文教学教育学生作一个有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的公民。本文即是着力探索中小学语文教育与提高人文素质的关系。 一、中小学语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极为紧迫。 (一)从基础教育抓起提高国民素质是当前社会发展形势所需 随着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大国气象,但是大国气象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发展,比的是国民素质,同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国民素质不能得到相应提高,经济发展就会泛力,社会发展就会迷失方向。不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早就撰文指出:现代社会竟争,将更多的体现在文化的竟争,人文素养的竟争,谁于此抢得先机,谁将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主导当今世界发展的方向。 (二)提高人文素质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要求,也是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形势所迫。 《语文课程标准》把人的素养培养作为教学终极目的,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今中小学语文教育却离新课标要求甚远,许多学校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原轨上,教学方式仍然是老套的灌输法,家长还是把学生考试的分数作为评判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这些现象在广大农村地区尤为突出,以笔者所在的川东北通江为例,全县农村 100多 所中小学,因条件限制,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据中青网报道,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有1亿5000千万,广大农村学生就占了近7成,因此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应从中小学生抓起,在义务阶段的国语教学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面宽量大,任重道远。 (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做人的前提条件。因而中小学语文教育更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今天,我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贫富差别加大、环境与生态恶化、社会公信失落等问题,面对这个日异更新的社会大环境,我们不注意净化社会环境,只管经济效益,难免使一些不良现象渗入广大中小学校,影响到教师,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而我们的许多家长也因文化底子差,平时工作忙,对孩子的教育感到盲目,无从着手,一些家长以给孩子钱的方式沟通父子或母子关系,甚者鼓励孩子在学校与同学比富,一些家长严管不教,信奉棒棍底下出人才,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心路歪曲,也难适应社会。着眼现在,展望未来,要解决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国家和平崛起,就必须提高每个国民的人文素质,否则必然导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更要从中小学生语文教育抓起,让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垫好人文素质的根基。 二、中小学语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让学生走大语文学习之路。教师除了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外,更应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到生活中汲取营养,兴开放式学习之风,校外远足,可以饱览祖国大好风光;社会调查,可以把握四化脉搏跳动;公益活动,可以激发人的爱心;民间采风,可以了解风物人情,这样纳课内课外为一体,融学校、社会为一炉的语文训练形式可谓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 (二)为中小学语文教育创建一个设施完备的教学平台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仅靠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软、硬件齐备的教学平台。要建设好中小学语文教育这块平台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社会高度重视,上下齐心,改善教学环境。此项工作涉及范围宽,任务艰巨,靠单个人、个别单位或仅靠一级政府都是实行不通的。首先各级政府应逐步加大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在财政预算时多考虑西部地区,尤其是一些西部贫困地区,及时减免相关费用并逐年改善这些地方的教学设施,使全国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既能上得起学,又能上好学,在学习中享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二是中小学校应为语文教学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把语文教学中育人工作纳入优秀教师的考核指标。三是社会应净化语言、文字使用环境,杜绝公共场所不文明语言,规范广告、媒体、报章杂志等语言。四是家庭成员言行举止要做到模范示人,自觉在工作之余抽时间学习,充实自己,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的环境氛围。 (三)建设一支精良的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精良的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把握好这一关键环节,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汲取新知识,主动走出“应试教育”的盲区,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讲到,振兴民族的希望靠教育,办好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自身不仅要知识渊博,更应有良好的人格品质,才能成为一代良师,才能影响和教育学生。二是要合理分派师资力量。全国大部分中小学校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中小学生就读于农村中小学,所以留住这些学校老师,对全面提高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意义重大。为稳定和增强中小学的师资力量,防止这些地区的优秀教师外流,并能聘回高校毕业人才到这些学校任教,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势在必行,另外在广大农村地区还要提倡尊师重教,形成教育在先,教育为重的良好氛围。三是在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教师身处市场经济的海洋中,要以德为重,客观地向自己的学生分析事情的真象,不为一些表象迷惑,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思维。 (四)实践新课标,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标准》对语文教育应达到的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赋予了语文教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使命。 1、以人为本,是实现语文教学提高人文性的先决条件 中小学生虽是孩子,但作为学习的主体,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的个性、独立的思维,因此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在应属于他们的蓝天下大胆飞翔,尽情享受快乐。教师作为教的主体,一是应该理解和使用好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二是教师要关注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时间,想象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在反复朗读吟诵中,无尽的遐思中,体验大自然的美,体验爱与恨,三是构建教与学互动的课堂结构。教师应把每一个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课堂局域网,增大信息量,收获更多的知识。 2、以课堂教学为平台,课外实践为补充,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顾振彪在《实与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序中谈到:“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学习语文不能囿于几本教科书,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关注社会,体验生活,丰富阅历,从而能更好地认识自身,培养他们的中国胸怀、世界眼光。如西部大开发中援边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神州五号飞船、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巴以和平、朝鲜半岛安全、大气污染、气候变迁等。学生通过对这些事情的了解、参与、深思,认识到社会培养的人要德才兼备,从而助推学生提高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提高中小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瓦室中学 杨秀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