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均衡发展实践探索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均衡发展实践探索

新课程改革,不只局限于课程结构和教材的变革,也包括教育教学研究及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我县是一个地处盆中丘陵的农业大县,全县154万人口中,90%的人居住在农村。各级各类学校有800余所,学生20多万,98%的学校分布在农村。由于农村学校点多面广,且发展差距较大,从而领引诸如教育乱收费等问题,这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让所有受教育者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能依法享受公平教育,我们把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在狠抓教学中心环节,深化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实践探索工作。 一、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薄弱学校发展 教学资源匮乏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整合教学资源就是充分发挥教研室的职能作用,通过开展多种活动的帮扶支教活动,调配教学资源,让薄弱学校充分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的实际困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我们采用的主要措施有:1、结对帮扶。即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成教学帮扶对子,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支教活动,通过举办讲座、上示范课、听课评课,共享优质教师的教案、教学论文、课件、试题等形式,让强校参与到弱校的发展中来,让优质的教学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 2、诊断指导。即由县教研室组织各学科教研员介入到薄弱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去,深入剖析其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会诊”,找出“病根”,然后对症“下药”。诊断指导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教研室的教研资源优势,实现教研“扶贫”。 在诊断指导的实践中,发现属于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我们积极向学校领导层提出建议,为其出谋划策,并提供其它学校的成功管理经验供其参考借鉴;对于领导班子的问题,我们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汇报,请他们及时解决;对于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各学科教研员与教师开展平等对话,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采用“单兵训练”的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送教下乡。即由教研室教研员或兼职教研员到农村学校巡回上示范课,通过现场示范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 目前,我县教研室在全县聘请了30名兼职教研员,这些兼职教研员都是各个学科的带头人,每年我们都组织这批教师到基层学校上示范课,让基层学校分享到优质的教师资源。10个教育管理组也采用这种做法,在辖区范围内抽调骨干教师组成送教组送课到校。 送教组送教步骤是:①各校确定本校急需送教的学科,报送送教领导小组;②送教领导小组选定承担送教任务的教师,排定送教时间、顺序;③被送教学校提前两周将有关学科的教学进度通知承担送教任务的教师(同一学科的送教教师不少于2人,每人至少上1节示范课、听2节课);④在上课之前,先召开短会,教研员和学校领导在会上宣传送教活动的目的意义,要求教师做好听课记录(全县统一制发听课记录);⑤听完课后,开展评课议课活动;⑥送教活动结束后,所有送教教师再坐下来讨论,总结经验教训,修订计划,完善措施。 4、对口培训。即针对薄弱学校的需要,为薄弱学校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缺科教师。 薄弱学校往往缺乏学科骨干教师,一些学科如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甚至无专职教师,一般都由兼职教师任课,这些教师在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所以,为薄弱学校对口培训教师就尤其重要。培训工作采用了送培、互培和自培等三种形式。 送培:学校根据需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培训,取得合格学历。 互培:由教育管理组组织,通过区域性的学科教研活动,采用互帮互学的办法,相互促进,提高专业知识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自培:立足于校本培训,依靠本校骨干教师或县专、兼职教研员的力量,采用带徒弟的方式开展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是我们提倡采用的主要方式,其具体做法是: 学校首先确定培训对象,并把培训落实到教研员优秀教师(以下简称“指导者”),然后制定培训计划(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培训对象须根据计划提前自学相关知识,在自学中遇到障碍时,可以记录下来,待日后集中指导,也可以通过电话联系进行及时指导,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指导等;受培者在备课时必须写出教学详案。指导者结合送教下乡活动,通过听受培者的课、查看受培者的教案和检查学生的作业来发现受培者的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再进行指导,让受培者在知识水平上得到提高。 二、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缩小校点教学水平的差距 为把教师组织起来参加区域性教研活动,实现教研资源优势互补,从而以教研指导教学、规范教学、促进教学,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努力开拓新的教研思路,积极建构县中心教研组、管区联合教研组、学校教研组三位一体的教研网络,大力开展以教师为活动的主体,区域活动为主要形式,校本研究为基础的区域性教研活动。 1、充分发挥县中心教研组的引领作用 在三级教研组织中,县中心教研组是龙头,处于首要地位,是学科教研的中心。中心教研组成员由县教研室专兼职教研员和管区学科教研组组长组成,因此在全县教学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在活动计划上,中心教研组每学年初制定出全年的教研计划,定出每学期的教研专题、活动方式、组织形式以及时间地点,并通知各教育管理组,要求各管理组和学校定出相应的教研计划。 在内容上,我们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的困惑作为教研的热点,引导教师开展教材培训、专题研究、探究教材、教法改革,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融入课例交流当中。 在形式上,我们改变了教研员一言堂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把对话、交流、互动有机地融入到教研活动当中,让教师将自己教学的成功和困惑与大家交流分享。为了让老师更好地解读教材、明晰课堂教学结构,我们还采用质疑答辩的教研方式。在研讨中,老师们通过口头或书面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个人的建议,甚至是提出问题进行对话。 互动的教研方式为教师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为教师们解除了困惑,让教师们不仅知道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让教师们每参加一次教研活动都能得到一些收获。中心教研组在发挥教研组的职能方面总结出了很好的经验,使教研活动落到了实处。 2、大力开展联校联合教研 中心教研组研究的是全县教师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起着一种导向作用。但我县由于教育发展的极不平衡,局部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占有的教研资源差距较大,为了更好地解决学校和教师身边的问题,我们以教育管理组为主体,依靠教研联组把邻近的学校,或者有同一研究专题的学校组织在一起,由教研联组老师组织,各校教研组长协助开展联校教研活动,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校,有理论交流、有课例展示,并选择教学中的难点,围绕专题进行系列研究活动。这些专题的研究来自于教师教学的一线,解决了教师身边的问题,大大促进了骨干教师的成长,也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了平台,催生了一批新的骨干。不少年轻教师,争先在活动中上研讨课,在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活动中迅速成长。 教育管理组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通过建立教研联组,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整合了各校的教研资源,改变了教研活动零碎分散、盲目性及随意性大的状况,变无序为有序,低效为高效。 3、切实落实校本教研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实施单位,只有在提高每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提高每一个教学班的教学质量,提高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各个学校有各自的特点,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各校在教学上遇到的困难,最终也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只有从本校实际出发,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方式,充分挖掘本校的教研力量,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教研室大力宣传、发动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下,我县各学校的校本教研蓬勃发展。有的学校开展了教育叙事活动,写下了师生们的课改中点滴故事;有的学校引导老师进行教学反思,记录了老师们在专业发展中的成长足迹。 三、落实“两项”基础工程,整体提高教师素养 新课改的任何理念、方法没有教师的实践和努力,都将成为空谈。教师专业水平差异大小是决定教育能否均衡发展的关键。我县高、初中办学规模急速扩大,教师被迫层层拔高使用,师资水平不仅落差增大,而且学科教师配备失调,不少学校出现多个学科均无领头羊的情况。加强对教师的教材培训,增强其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演练,增强其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两项工程,是短期内大面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消除因教师差异而造成教育非均衡化现象的重要措施。为此,县教研室发挥职能作用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了“教师教材培训”和“合格课工程”。 1、教师教材培训。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对话得以展开载体。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其文化领悟与理解能力以及实践活动能力都有较大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再创作,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活动能力,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使师生对话得以顺利展开,使学生的文化构建过程得以顺利发生。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和再创作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课程改革使教材更新速度加快,版本增多,增加了教师正确理解和使用的难度,因而加强教材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以县教研室为中心,各学科专、兼职教研员为骨干,校本培训为重点,人文关怀为纽带,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终极目标,包括“送出去”、“请进来”、“县内自主培训”等三种方式的教材培训机制。 我们将教材培训的着力点放在三个方面,以帮助教师消除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再创作的障碍,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①宏观上的纲领性的引导,帮助教师对教材进行整体的把握;②帮助教师消除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盲点和缺失,吸取和更新知识和技能,鼓励教师努力成为知识和技能的主人;③通过示范课、观摩课、说课等方式以研代培,指导教师具体应怎么操作,怎么上课。 县内自主培训以三种方式在各层面展开:一是全县集中培训与学科教研员深入各片区巡回辅导相结合;二是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与教师个人备课、钻研教材相结合;三是示范课、观念课、教师互动交流的教研活动与教材培训相结合。 2、合格课工程。合格课就是指符合教学目标,达到课标及教材要求的课。我们为这一工程锁定的双向目标是:其一,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师从“高耗低效型”向“低耗高效型”转变;其二,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舞台,促进教师练好“内功”,让教师在真实的教学历练中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引导教师向着“合格”→“优质高效”→“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专家学者型教师”发展。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保证合格课工程的实施。 首先,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为确保“工程”质量,我们采用了“三三制”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纵横沟通、整体推进”策略,总体规划布局。 “三三制”指三个阶段、三个步骤及三级考核。 “三个阶段”: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完成。 “三个步骤”:学校考核按三个步骤及要求进行。一是本人自查自评。教师自己认为已达合格标准后,向学校提出考核要求。二是教师互评。 教师之间运用合格课标准广泛进行随堂听课评课,学校广泛听取教师听课评课意见,作好评议记录。三是学校组织有关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考核组,严格按照标准对被考核教师进行不少于四次随堂听课评课考核,最后综合教师互评意见和考核组意见确定考核结果。 “三级考核”:学校、片区、县三级考核相结合,县级考核为终结性考核。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纵横沟通、整体推进”,即是教研室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以典型引路,带动全局。县教研室教研员深入到学校第一线指导和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其次,注重过程,狠抓落实。一是在实施初中合格课工程的具体运作中,对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要求,力求取得实效。二是学校立足于校本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的自主意识,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三是教师积极主动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选择自己所需的学习内容,使自己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发展的主体。 第三,着眼课堂,抓出成效。实施合格课工程,我们突出课堂教学这个重点,牢牢把握教学设计这个关键环节,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抓出成效。 通过以上实践,我县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缩小校际差距,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收到了一定效果,我们将不断努力,继续探索,力求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