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语感培养浅议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初中语文教学语感培养浅议

     [摘要]    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对一个人学好语文、接受或输出语言文字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语感培养方面都有过困惑和迷茫。语感获得其实是一种暗中探索的结果,为了这种探索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教师应该给以一定的指导,至少能够言传出他的意见。强烈而持久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感情,会推动学生在学习探索中,自然地获得良好的语感。阅读积累,是培养良好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创设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中生成良好的语感。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关键词]∶    语感生成  语感培养   阅读积累  写   作  问题情景  口语交际    社会实践活动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①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②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语言素质,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③这里所指的“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 应该就是现在所谓的“语感”吧。今天,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它的培养是何其重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 ④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⑤语感培养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被突显了出来。
    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一最要紧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我曾跟一位同事聊起过这个话题,他直言不讳地说:“语感是一个很空洞的东西,它跟学生的悟性和积累有很大关系,是天生的,不好培养。再说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多,时间紧,压力大,哪有什么精力培养语感。”的确,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语感培养方面都有过困惑和迷茫。或者是因为对语感的理解不到位,或者是因为对语感培养方式感到无从下手……但是我们对语感培养途径的探索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朱作仁教授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⑥也就是说,从语文的角度讲,语感既能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又是聪明的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语感对一个人学好语文、接受或输出语言文字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心理特征和培养途径两个方面作出分析。
    一、语感生成的过程和心理特征
    根据人的认知特点和反应机制,良好的语感生成要经历两个阶段:<一>内化   外部世界对人的刺激,都会不同程度地在人脑中留下印象。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宁静的自然风光、精致的人工杰作、优美的音乐、感人的悲欢离合……都能激起丰富的个人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以表象的形式存贮于人脑中。当语言文字呈现于人的面前时,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片断、场景……就会自然地同记忆表象中类似的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也得到巩固和强化;然后逐渐形成自己对词语,句子独特的认识和理解。这一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另一种内化形式是:在大量的语言文字资料的熏陶和一定形式的教育下,个体逐渐获得对词语,句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二>外化   这是生成良好语感的另一个必经过程。外化即是个体把经内化获得的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和自己已经形成的词句表达习惯,精确生动地表达出来。外化和内化过程完美结合,才会生成良好的语感。
    从语感生成的过程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语感有如下一些特征:(1)强烈的个人独特性。语感只能在个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并且只能被个体体验到;而个体之间可能有极大的差异。(2)丰富性。语言运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往往会形成种种复杂微妙,只能整体体验的成分,唯有语感才能把握住它。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3)不可分析性。语感不能被言说,也就不能进入注意力觉察的范围而被我们反省,具有不可分析性。(4)直觉性。正因为语感具有不可分析性,所以,我们在领会和运用语言时通常以直觉判断为主。(5)情景性。语感的生成和语言的运用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展开并加以实现的。语感生成离不开特定的语言情景。(6)实践性。语言的掌握不是遗传的生理成熟的结果,而是后天习得的一种语感经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通过对语感生成过程和心理特征的分析,所谓的“语感是一个很空洞的东西”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语感的培养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语文教师能把握规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就能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初中生思维特点与语感培养
    根据皮亚杰(J.piaget)关于个个体智力年龄阶段的划分,初中阶段正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个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内容和形式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米智贤也认为,初中生思维特点是抽象逻辑占主导地位,但是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还起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初中阶段是培养语感的最佳时机。王荣生指出“语感获得其实是一种暗中探索的结果,为了这种探索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教师应该给以一定的指导,至少能够言传出他的意见。”⑦在初中生逻辑思维形成初期,语文教师如果能加以正确引导,语感将会和学生的思维水平一起突飞猛进。例如:许多初中生虽然没有意识到,但是能够在记叙文写作中熟练地设置悬念来使自己的文章前后环环相扣,突显主题。但这些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中摸索出来的。在悬念的设置和表述方面还有缺点。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对这种手法从逻辑思维上进行总结和归纳;那么,学生就会获得对这一手法的明确认识;其对悬念的运用能力和表述能力也会大有进步。这种语感能力运用到口语交际中,学生“卖关子”
等手法也自然会运用得更圆熟。
三、语感培养途径
    1、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
    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本身就应该是语文素养的有机构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特别强调“激发,培养和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强烈而持久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感情,会推动学生在学习探索中,自然地获得良好的语感。同时,自然获得的良好的语感,又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自信心,成就感。这种自信心和成就感反过来又会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初中语文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和价值,不断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盛情。例如:从七年级开始,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背诵一些课外的经典的中国古典诗词;开展“走进成语世界”的活动;开设“名著赏读”课……让学生充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学习《最后一课》(人教版)时,引导学生学习韩麦尔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感情。充分的学习动力,会让语感培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阅读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的“会呤”即是一种拥有良好语感的体现。而“会呤”是建立在“三百首”即大量的阅读积累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阅读积累,是培养良好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由不会到会,必然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累深厚,对语言的理解和领悟才深刻独特,也才能在语言的运用上驾轻就熟。积累浅薄,良好的语感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阅读和积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阅读有很多种方式:默读、浏览、泛读、朗读……不论哪一种方式都是一项综合性的运动,阅读时,人的脑、眼、耳、口等各种器官协调配合,又各司其职。这些器官在生理运动状态中,又处于理性感悟状态。运动中感悟渐趋加深,感悟中运动更为有效。在这种交融状态中,便会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悟性感觉,这种“感觉”便是语感效应。,同时,阅读的过程又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阅读积累。在课外,利用资源优势,向学生推荐种名著,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索欲望,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生成良好的语感。为推动他们的课外阅读,还可以适度上一些“名著赏读”课等等。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少一点分析讲解,多挤出一些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语言材料,尤其是精彩语段。通过经常的阅读训练,便能使学生形成从大脑到发音器官,甚至连及视觉、听觉器官的良好的反应机制,在大脑中储存起感性的语言模型,积累更多优秀的语言材料。这里的关键是要指导学生真正读进去,读出味,读出情。例如:在教学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人教版)时,让学生结合与黄河相关材料进行反复朗读并组织评读,无需老师分析讲解,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感情。尤其是文中的三个“啊,黄河!”一句,多数同学都能准确把握感情,逐渐强烈地读出来。从学生的朗读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歌蕴含的浓烈感情。当然,这首先是朗读者本身所体会到的,教师抽象枯燥的讲解分析难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众所周知,背诵,是积累的一种不容忽视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经常用这种方法促进学生的积累量增加。背诵分死记硬背和理解性背诵两种。我们承认,理解性背诵是最轻松,最有实效的积累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没有作用。死记硬背也有运用的意义和价值。根据人的认知心理特点,在某一年龄阶段不理解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会自然地理解以前不理解的内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不能只是让学生背诵他们能理解的东西。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死记硬背和理解性背诵要相结合,促进学生的积累。
    3、写作
    作文训练,是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进行的一项内容。但是很多教师只是注意到了作文在反应学生文学积累和修养上的作用;却忽略了对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写作,可以促进语感生成中外化过程的熟练性和精确性。写作可以充分反应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语言运用的习惯。在任何一项写作活动中,学生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进行表达,文章写成后,还要跳出文章,以新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语言表达的方式和其它方面是否完美;这一审视过程也许是一个相当艰难的心理历程。但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语感生成的熟练性和精确性会不知不觉地获得提高。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写作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有以下一些手段可以进行尝试:好词、妙句、佳段的积累;日记的写作,周记的写作;专项的作文训练等等。
    4、巧设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的创设,主要用于促使语感生成过程的外化。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为传统和常规的手段。所有语文教师下意识地,频繁地使用提问进行教学。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提问在培养语感方面所承载的特殊功能。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教师的每一次言说都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心理空间。学生对教师的言说的认知理解,大致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接受话语意义——建立问题空间——对信息进行认知处理——作出行为上的反应。教师采用提问方式进行教学,就帮学生建立了一个问题空间。在问题空间中,学生依据问题空间的类型进行信息处理,以填补信息空缺。这样,促使学生产生行为动力,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一定的方向和范围,引导着学生组织信息的方式——必须以语言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回答。这个过程从头至尾都得到了教师的监控,学生的信息组织和信息筛选也纳入了教师的监控之下。学生要填补信息空缺,思维必须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才能对问题进行解决,较好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因此,创设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中生成良好的语感。在实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培养良好的语感,我们可以采用下列的方式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一)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景;即对课文中的某一点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阐述。例如:上(人教版)七年级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们可以问:如果你是杰利,你会怎么办?上八年级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面对消逝的仙湖罗布泊,你有什么话想对今天的人们说?上九年级的《杨修之死》一文时,我们提出问题:杨修之死,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呢……(二)创设非确定性的问题情景。非确定性的问题是指思维发散性极强,答案不只一个的问题。这类问题最容易引起学生激烈的论争,对培养良好的语感有极好的作用。例如:上《羚羊木雕》一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成“父母”和“孩子”两组就该不该要回羚羊木雕一问题展开辩论。上八年级的《信客》一文时,设置讨论问题情景:作者借信客批判什么?人性批判,社会批判还是文化批判?……这类发散性极强的问题,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于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5、巧妙利用口语交际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变化很大的年龄,其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交往的需要可能会超过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因此,口语交际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口语交际对形成良好语感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它源于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它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下生成良好语感的效率是最高的。交往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组织语言,以不让对方觉得自己修养差;还要根据对方的情绪,处境、理解能力……审视自己说话是否恰当。更难的是,还要认真听和思考、判断,以领会对方说话的意图,确定自己下一步的说话方式。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一次顺利的口语交际不仅能增强学生交往的自信心,还能让学生在获得自信心的同时,获得良好的语感。所以,我们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的交际活动一定要有老师的指导。
     6、开展语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是最有效率的语言学习方式。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认为良好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实践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实践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⑧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⑨脱离了生活实践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开始形成对生活独立见解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探寻生活的本质,了解生命的内涵。这种情况对培养良好语感有极强的推动作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利用这一特殊的有利时机,大胆把学生推入社会生活实践,广泛开展语文性质强烈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迫使”他们在生活中自发培养自己的良好语感。语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如下一些具体方式:(一)富有鼓动性的社会宣传。如“八荣八耻”知识宣传、卫生知识宣传、环境保护宣传……让学生在宣传中学会选择正确的方式交流,勾通,说服别人。(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各类调查。例如:所在城市的环境汅染调查、各类广告,宣传中的词语,成语错别字和误用字调查、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调查……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分析,总结、表述。(三)内容丰富的访谈。例如:校园名人访谈、家乡名人访谈、革命老红军访谈、社区老人慰问……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前后,语文教师还要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丰富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一定会找到培养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培养出具有极高语文素养的学生。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②《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1985年,第一期。
③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3页。
④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2、4页。
⑥转引自《从大师的论述说“语感”》(会议交流材料)江苏海安王垛中心小学孙玉梅、陈千荣
⑦王荣生,《语感、语识与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十期,第5页。
⑧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1980年版,第267页。
⑨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4、45页。

作    者:姚春雷
通讯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茶坝中学
邮    编:636079
电子邮箱:373671012@qq.com
联系电话:13518471228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