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体味内涵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创设情境  体味内涵

    我在教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第十五课的《泊船瓜洲》时,创设了相应的“模真”情境,对学生体味诗文内涵,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师:宋朝诗人王安石在朝廷做官被贬后,离任回家。可那条家乡路已不再熟悉,已不知怎样走了。请同学们为他画一画归家的路线图,我们一起送他回家。
生:瓜洲在长江北岸,文中插图怎么在南岸呢?
师:不能一味的用上北下南的方位意识看图,方位是相对而言的。现在作者是站在北岸看南岸,所以长江南岸的京口就应在北岸了。
(生结合诗文注释,画出京口、瓜洲、钟山(南京)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师:现在诗人身在何处?
生:瓜洲。
师:瓜洲与京口之间相距多远?
生:隔着一条长江。
师:京口和钟山之间又有多远?
生:它们之间有几层大山。
师:家乡离瓜洲远吗?
生:隔着一条长江,还有几层大山,很远。

[图画在教学中有直观、一目了然的效果。有了图画,不需要教师烦琐的讲解,学生自己很容易辨清方位,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有地理位置的课(诗)文内容时,创设图画方位情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我们已知道回家的路线了,现在就去为诗人送行,领略江南的旖旎风光。此时此刻,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春风吹绿了江南。请设想一下,江南现在是什么样子的?
生:桃红柳绿,百花齐放,绿草茵茵,草长莺飞,莺歌燕舞……
师:此时,春天像一位画家,画笔一挥,把江南抹得万紫千红;而春风则像一位绿衣天使,把江南的每一个角角落落都吹绿了。江南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这大好春光里,诗人却只有什么相伴?
生:小船、大地、明月。
师:“举头望明月”,诗人心中会怎样想?
生:“低头思故乡”。
生:想马上回到故乡。
生: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
生: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师:为什么作者的思乡之情这么迫切?
生:作者看透了朝廷的黑暗,想回到没有勾心斗角的家乡。
生:春天本是孕育希望的时节,而此时作者变法失败,报国之梦泯灭,想早日回家安享晚年。
师:隔着长江和几层山,原本很远,但从“只”字可以看出,再远作者都觉得很近,更说明了他思乡心切。
师:明月与思乡有何联系?
生:诗人无论身在何处,明月才是与家人共有的,想家的时候可以看看明月。
生:明月之夜的游子更容易萌发思乡之情。如《静夜思》、“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诗句。
师:面对心怀惆怅与没落之情的诗人,你们不想对他说点什么吗?
生:没什么的,人生挫折难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生:诗人应振作起来,不做官同样可以为国分忧。
生:诗人可以把愁绪和苦闷宣泄在诗中,还可以向世人诉说,得到大家的认可。把苦闷装在心里没人知道,也没人同情。
生:虽然当时作者官场受挫,但他的政治主张和诗文却被我们今天所承认。我想对他说:“走自己的路,留与后人评说吧”。(鼓掌)

 [师生论辩的表面形式下潜伏的“真问题”才是课堂的灵魂。教师应有驾驭课堂问题的艺术,不能让学生的思绪“放任自流”,而应始终拽着诗文内容这根主线轴,一步步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有张有弛,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生成没有预设的精彩。而教学中最困难、最有争议的恐怕就是对文章的独特解读,发现一个新问题以及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正是这堂课精华之所在。既让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又让他们的情感被激励,更让他们的知识被激活。《课标》提及的“三维”目标便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落实。]

师:诗人听了大家诚挚的劝告,已以平和的心态回到了家乡。大家把自己“看”到的“江南春”画出来,供诗人选择游赏吧。

[原以为课文到此结束,没想到还有精彩生存。一幅幅有色有香的“江南春”景图出来了,真可谓“妙手回春”。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和潜质被挖掘出来,使课堂内容得到了延续和升华。]

         通江县民胜小学   邓玉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