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五“忌”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00 点击数:
696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刷新了原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呼唤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变革,也就意味着教师要改变乃至抛弃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引以自豪的教学方式方法,去重新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焕发新的活力。新课程进行到今天,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确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仍不难发现,我们一些教师在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理解和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造成课堂教学陷入误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为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切实做到“五忌”。
一、忌合作流于形式
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看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操作。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容没有探讨价值,有的只是简单地回答是与否、对与错;二是小组合作前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三是小组合作中分工不明确,成员间互相推让或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四是合作学习时间不足,任务刚刚在布置下来,长则两、三分钟,短则几十秒,学生没有说上两句就草草收场;五是教师旁观,要么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一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摆样子、装门面,要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上等待,要么把学生放在一边,自个儿准备下一教学环节,没有深入小组进行指导、调控,其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忌课堂问题泛滥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师生互动,一改过去讲述式的“满堂灌”为提问式的“满堂问”,把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的问题,在整个课堂过程中,老师一问到底,学生疲于应付。而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而显得繁而无序、琐而无纲,从而造成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主次不分,学生心中的疑惑仍然是提问中延续。
三、忌教学表面热闹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以人为本,民主开放。不容置疑,我们课堂教学活动应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听课过程中看到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小手如林、喊声不断,有的甚者在教室里跑前跑后或爬到桌子上,回答问题整齐化一,表扬不民,掌声此起彼伏,老师不时提醒声音再大点。教师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上课时间在“热闹非凡。”中不知不觉过去,而教学目标却未能实现。
四、忌教学取悦教师,忽略学生
课堂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学既是为了学生的将来,同时也为了满足学生现的需要。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特别是公开课,更多地考虑自己怎样上这节课,怎样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很少想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有滋有味。在教学时教师主要沿着自己的思路把学生巧妙地带入自己设计好的一个又一个“陷井”,师生一唱一和,很少考虑学生的情绪和感受。存在着似精彩的课堂,学生难以实质性的收获和发展。
五、忌教学语言贫乏低效
课改中,虽然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可忽视,教师的语言艺术仍至关重要。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切忌语言贫乏,生硬拉杂,呆板干瘪,“口头禅”严重,语无伦次,模糊不清,造成学生视听困难。在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的是,老师对学生所提问题反复重复,对学生的答语进行复述,老师显得很忙、累,学生显得清闲、烦躁。老师只有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充实自己,使说话具有简洁性、针对性、丰富性、风趣性,讲课时,巧妙使用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的特殊功能,恰当地表情达意,暗示学生规范行为,集中听课,从而达到省时高效。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在课改中,我们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课堂教学的改革,做到课堂教学朴实生动,既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又注重人文关怀。真实、扎实、灵动,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知识生成和能力生发的场所,弘扬师生的个性特长和人格魅力的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