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与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培养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08-03-11 16:41:19 点击数:
540
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怎样实施教学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的人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突破固有模式,产断创新观念 语文教学,究其原因,是学生学习语言、使用语言、训练思维、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项活动,是促进学生“学会”语文的过程,也是由“扶”到“放”、独立思考的过程。要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教学必须创新。教学要有所创新,在教育观念上就必须有所突破。 1、从“语文教学”观念上突破 第一,语文教学首先应突破传统的“讲读中心”定势,变为引导学生自读,围绕智力开发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第二,突破让学生一味死记知识和常识内容定势,变为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在实践中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不断形成新的语文能力。第三,突破注重学生思维结果、问题答案的定势,变为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科学性、方法性、独特性、新颖性。第四,突破学生无条件接受课本和教师观点定势,变为有选择性接受,鼓励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师,对固有结论“挑剔”或怀疑,敢于置疑,在批判学习中进步。 2、从学生观念上突破 应突破以考分高低、是否循规蹈矩行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定势。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而是能动地去参与教学,他们自身是一个宏大、广阔的世界,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特别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对那些敢想、不盲从、爱“钻牛角尖”的学生,正确引导;对那些喜欢标新立异、善于独立思考,敢于际述主见,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学生,即使他们出点“格”,也不要一下子斥为“异端”,而要保护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的火花,让他们赏识自己长处,获得创新的喜悦。 3、从传统教学过程模式上求突破 传统教学过程模式要求学生以“后知后觉”者进入角色,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教无定法”强调教学法的运用具体有灵活性、多样性,而“教有定则”又说明教学规则具有恒常性。只有将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融汇到恒常性中,从以学生集体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向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个体为主的转变,做到“两突出”: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教师主导作用中的因材施教,建立一种以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悟自得、积极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思、去创,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从教材编制限制上求突破 对语文教材的处理要有创新,在突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基础上,从创新的角度去挖掘,让学生对课文形成一种全新而深刻的认识思路。 同时,要凭一本薄薄的教材,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显然是不够的。要树立互补开放型的教材观,以课本为基础和出发点,突破课本的局限,将课内学习扩展到课外,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在课堂恰当引入报刊文章,使用多种手段,将课外读物带到课堂,由“扶”到“放”,“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逐渐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发现能力、创新能力。 5、从课堂教学模式局限上求突破 传统教学中,学生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这很单一,也不能满足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要突破课堂时间的局限,将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将校内活动课内活动课与校外社会语文实践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观察自然、参与实践、体验生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创造力。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质 经济的时代来临,科教兴国、以德治国方针实施等新形势下要求我们各类教师做到“五要”: 一要强化学习意识。教育改革的对象首先是教师,我们不集结年龄大小、资历深浅、学历高低都必须抓紧学习,学习、再学习;要业余自学,工作挤学,实践再学;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语文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专业知识素质,培养高起点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继续学习的自觉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做到与进俱进,开拓创新。 二要强化的创新意识。不断创新教育观、人才观、应具有敏锐的哲理思辨能力、教学创新精神、创造性实践。只有创造性的教,才会培养创造性的学,而教学创新应以实现学习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不应单纯展示教师的创新技巧。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的创造性实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前提。 三要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既教书又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制订好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坚决克服夸夸其谈、坐而论道不良作风。 四要强化公仆意识。“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摆正自己位置心甘情愿做学生的引路人,把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作为毕业生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端正服务态度,练好服务本领,多为学生做事。正确认识教育工作者的自身价值,一切以教育事业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五要强化法治意识。我们作为党和国家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法治观念,认真学法,真正懂法,善于用法,严格依法治教,坚决克服法纪淡薄,对学生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的法盲作风。 三、开拓创新,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学生作为学生“主人”出现的的教学中,语文教学才可能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2、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无与强弱,不仅取决于知识、技能训练的好差,而且终身受到品格习惯优劣的限制。良好的行为习惯,较之于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更具有重要意义,美国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学曾把自己的所有成功归结到“幼儿园的阿姨教会了我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活动”等良好的习惯,这就说明了良好的习惯,就可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是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3、引导辨析,寻求变异,激发学生学会学习。北宋哲学家张栽曾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而须疑。”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辨析、生疑、质疑、求异、释疑、不迷信书本的权威,主动探索,寻根问底,在课堂教学、话课外实践、日常生活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试验田”。当然,引导学生辨析、求异,并不是对所有学说一概否决,而是通过辨析,掌握求异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4、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课堂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是语言教学中有规律性的经验。小课堂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远远不能形成学生厚实的语文能力,必须突破课堂、教材的局限,向课外延伸,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密切联系生活的语文活动,是扩展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 平昌县金宝小学 王 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