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浅谈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个新的名字——动态生成也悄悄的进入了语文课堂,它要求语文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预设的同时追求教学的现场动态生成。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在质疑问难中生成
     质疑问难是发现的设想,探究问题的动力,创新学习的前提。质疑问难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金的研究表明,思维起始于问题,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指点质疑问难的路子,教给质疑问难的方法。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生成智慧,获取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质疑问难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或题目中的题眼、文章的细节、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首尾小结、文章的过渡段、关键词处入手进行质疑 ,也可引导学生从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写作方法和学生对文章的主观感受处进行质疑问难。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语文《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借”字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为什么“借”?②怎样“借”?③“借”后怎样?学生通过文章标题设问,引起了对文本的兴趣,积极主动深入的进行研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有的学生抓住文章当中的“神机妙算”进行质疑问难,寻根问底。
    二、在讨论思辩中生成
    讨论争辩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生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置有价值的讨论话题,然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讨论,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分小组讨论;对于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学习讨论小组中进行引导,也可以让全班同学一起共同讨论;对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灵活机智的归纳处理,然后统一进行分辨讨论,对于两难问题,可以举行辩论会。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十五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学生为是父亲的做法好还是母亲的做法好而犯难,于是,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一个小组是认为父亲的做法好,另一个组是认为母亲的做法好,第三组当裁判,然后展开辩论,最后全班同学一致认为两种爱都是一个人在人生征程中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
     三、在对照比较中生成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只有在比较中我们才能更加清晰的甑辨出事物的特征,从而更加清楚的认识事物本质,掌握规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就能更加清楚的理解课文。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课《卜算子 咏梅》这一首词时,学生通过自学,将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的写作背景进行对照比较,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由于两首词作者的性格、经历、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完全不同。
     四、在情景感悟中生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景,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表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主动的体验学习,促使其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通过主体的参悟,形成重构自我的精神世界。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册《月光曲》一文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播放《月光曲》钢琴曲,在屏幕上呈现出月亮初升、皓月穿云、月照大海、月下波涛等画面,学生完全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图画欣赏中,在回答“听了曲子之后我们会想到什么?”“如果我就站在贝多芬的旁边,感受是什么?”这些问题时,学生个个语调低缓,心情沉重,个性化情感得到了激发,推动了文本课堂的生成。
    五、在实践操作中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挖掘课文中值得拓展的信息,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设计有价值的话题。激发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愿望,激发他们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走进自然、品位自然,在自然感悟和实践操作中生成语文知识。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荔枝》一文时,我设计了:“我心中的母爱”“母亲,我想对你说……”等话题,叫学生回家展开调查,学生通过调查,写下了许多令我吃惊的佳作,如《农村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回来——我的母爱》、《电话声中的母爱》、《背影》、《奶奶是我妈》……直击当今农村中的隔代教育现象。
     六、在盲点求异中生成
     盲点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理解课文时会遇到一些无法明白的词语、句子以及不清楚表达的作用、效果的地方,这些是在预先教师无法估计到的,教师如能相机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这些问题,并以此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在盲点处求异、异中求变、变中求新中学习知识,获得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说与别人不同的话,讲与别人不同的道理,提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学生在交流中思维细致周密,理解深入。从盲点处求异,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机与活力,使课堂绽放智慧的光芒。
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渐进的过程,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中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牢牢把握教学的动态生存,抓住时机,使教学直诉学生自己的心灵境界。
联系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斯连中心小学   张 君
邮编:636029   电话:(0827)5810475    13568465193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