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好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07-12-20 15:10:15 点击数:
491
“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必须加强读书训练”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把读书只是当作一种形式,而不是一种训练。笔者以为,语文课要体现出读书训练的过程。那么,到底怎样把“读”训练到位呢?本人联系教学实践略谈一孔之见: 一、 明确读的目标 在朗读活动前,教师应给学生确定一个明确的朗读目标体系。有感知性读,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有理解性读,即理解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有情感性读,即品味词句,体会感情,读出语气和语调;有运用性读,即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记忆语言。无论是何种层次的读,学生读到何种水平,教师应当心中有数,围绕目标,扎实训练。 二、 选择读的时机 朗读训练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时机的选择将直接作用于训练的效益,适时恰当的朗读会使训练顺理成章,事半功倍。何时读书,怎样读书,应从属于阅读过程中的发展和需要。当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当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相沟通的时候,当文中关键句段出现的时候,凡此种种时候进行读书,获得的效果最佳。 三、 变换读的形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重复的读是必不可少的。但机械呆板的重复,易使学生感到疲劳,索然无味,因此,语文课上应注意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如指名读,分组读,自由读,男女生轮读,开火车读,齐读,对比读,配乐读,对话部分分角色读,难理解部分引读等。实践证明,多种形式的交替朗读有效地激发了读的兴趣,使学生既不感到枯燥,又加强了对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感受,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四、 指导读的技巧 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如果教师只强调学生带着某种感情去读,而不引导明白怎样读才能生动自然地读出这种感情,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去读,可能学生永远也读不出味儿来。对于朗读中声音的轻重高低,节奏的快慢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喜怒哀乐等技巧,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讲解、示范,然后让学生反复练读,直至读出感情。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发现学生把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后的话普遍读成了“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显然,这样的重音、停顿和节奏的安排是不能准确表达小金花当时强忍失去妈妈的悲痛和对敌人充满仇恨的感情的。于是我要求学生再读描写小金花说话前动作、神态的语句(“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引导学生体会小金花的心情,然后我又作了这样的范读:“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读时辅之以表情和动作,让学生于视听中体会小金花当时的感情,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五、 留足读的时间 课堂上,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在学生读书刚到中途时就轻易打断,或者教师因为满足于一个准确的答案而在学生刚入门上路时就轻率中断的例子并不鲜见。须知,上阅读课不是进行阅读速度测试,是培养学生“自学”释“疑”的能力。“疑精于思”对“疑”要做到“问”而后“读”、“读”而后“思”、“思”而后“引”、“引”后再“读”。这样“读”,学生才能进入课文中描写的境界,才能真正领略到读书的兴味。因此,教师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六、 强化读的效果 为了强化读的训练,落实读的任务,取得读的最佳效果,可采取如下做法:1.抄读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按一定的要求,边读边抄边思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还能促进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内涵,感悟遣词造句的精妙。2.“演”读法。即在朗读时,辅之以动作和表情。如教《美丽的公鸡》一课时,让学生戴上自制的头饰,分别表演公鸡、蜜蜂、青蛙、啄木鸟等角色,边读边演,读出它们的语气,演出它们的神态,获得良好的效果。3.述读法。即对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详细复述。读与述结合,可使学生读有目标,读得实在。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朗读训练,切实加强朗读训练教学,使朗读真正成为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根本性训练。
巴师附小 王 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