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多元情景 引导学生乐学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创设多元情景 引导学生乐学

创设多元情景 引导学生乐学
    如何使学生“愿学、乐学”是语文新课程教学中亟需探讨的问题,笔者尝试着在教学中精心设置多元情景,去有效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其参与意识,使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使其学习活动成为他们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那么,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多元情景有哪些途径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创设多元导入情景——激起兴趣
                          
   创设“多元导人情景”,也就是在传统的口述式导入的基础上,引进了音乐导入、表演导人等方式,它们新颖、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而多元导人情景的创设应顺应儿童以下心理特征:

                          
   1.顺应儿童崇拜心理
   学生崇拜偶像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教师作为儿童所尊敬和崇拜的权威者,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对他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语文教师对此能因势利导,正确导人崇拜机制,那学生将受益匪浅。

   在执教《月光启蒙》时,鉴于这是一篇十分感人的文章,我在导人时便运用自己的特长,用动情的歌声牢牢地牵住学生的心绪:“十几年前,有这样一首歌打动了我的心,这就是《母亲我为你骄傲》——‘深夜里,风儿静悄悄,有个窗口灯光闪耀……婴儿在啼叫,母亲在微笑,是甜是苦,谁能体会到!啊母亲,人们赞美你哺育文明,创造世界,希望和幸福都在你怀抱。母亲,我为你骄傲!’十几年后的今天,一篇文章以同样的情感再次震撼了我的心。这就是‘煤矿诗人’孙友田写的《往事如歌——月光母亲》。诗人孙友田回到故土,看到母亲老了、病了。严重的病情使老人再也不认得眼前的儿子了。这使作者伤感起来,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启迪,写下了《往事如歌——月光母亲》这篇文章。”歌声是最容易打动人心弦的语言,尤其是教师个人才艺的展示,顺应了儿童的崇拜心理,不仅使学生人情人境,自觉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更使他们触摸到作者的情思,为后面的学习准确地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此外,讲述故事、智力猜谜、动情朗诵、简笔绘画、乐器演奏等等,教者若能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施展才能,会令你的学生更加地喜欢你,信服你。

                          
   2.顺应儿童好奇心理
  儿童好问,喜刨根问底,易疑易思,作为教者应顺应其想探究的好奇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加以导入,也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人与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启迪思维。

   在听一位教师执教《五彩池》时,一个学生突然发问:“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问在教者意料之外,但这位教师没有因学生的提问“出格”而流露出不快情绪,而是借题发挥,展开学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这位教师说:“池里能不能游泳,我想取决于四个条件,一是池的大小,二是池水的深浅,三是水质的好坏,四是池底有无障碍物。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于是,学生兴致勃勃地读议课文。有的说:“‘五彩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小的比菜碟大不了多少’,说明许多五彩池不能游,大的勉强可以,但也不会很舒服。”有的说:“课文中告诉我们五彩池深的‘水深不到三米’,浅的‘用手指就能碰到它的底’,说明多数的池不能游,水深的还可以。”有的说:“课文中告诉我们五彩池‘互相连接,水也来自同一溪流’,说明水是活水,溪水是很干净的,一般可以游泳。”有的说:“课文第三节中有这样一句::池底生着许多石笋’,我想游泳是很危险的。”在学生欣喜地发现认真读书可以自己解决疑难时,教师乘机小结:“读书能提出疑问很重要,有了疑问就应该想办法自己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来求得解决,这才叫会读书。”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师要善待学生的提问,并善于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学生阅读课文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引导他们凭借各自的智慧去探求知识,解决疑难。

                          
   二、创设多元导学情景——激活思维
                          
   1.创设文本背景,激思解惑
   当文本背景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当时情况了解甚少,从而阻碍了其对文章讲述内容的认同或理解、难以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时,教师可根据教学进程灵活安排拓展时机。在执教《敦煌莫高窟》一文时,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的一切缺乏感知,他们甚至提出“锦衣玉帛被抢心痛还能理解,一些陈旧的经文被盗有什么可痛心的?”在教学中,我们便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穿越时空——影片《莫高窟的劫难》,加上详实的资料、图片记载,把学生带人了那一段痛苦而悲愤的历史,文本背景的挖掘、创设,唤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慷,此时再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易于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形成共鸣。
          
   2.创设体验情景,深化感悟
   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美国一名心理学家发明了一种疗法,让照顾者模拟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生活体会他们的感受。首先在鞋子里放人没爆开的硬玉米,然后戴上手套用胶布粘起来,再戴上有杂音的耳机和让视力模糊的蛙镜,透过这些模拟老人生理状态的道具看世界。不到几分钟,试验者就觉得耳朵受不了杂音,眼睛疲惫,甚至拿个杯子都成问题。这位试验者说:“自己经历过才知道那有多困难,我真觉得我妈是位勇敢的斗士。”因为试验者母亲是一位老年痴呆症患者。

   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的课文,例如:《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以往教学时,我总是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关注桑兰的语言、动作等生动的描写,找出最令自己感受深刻的语段,谈谈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学生们虽能“侃侃而谈”,但感受浮于表面,更不用说是指导行动。再教这一课时,我增设了这样一个体验活动——让学生尝试进行模拟“双手行走、高空取物”等活动,这着实让学生忙乱了好一阵子。体验活动结束后,我组织了讨论,让大家谈感受。有的说:“双脚不能移动,哪儿都去不成,真难受啊!”有一个同学在不使用双脚的情况下,整整化了5分钟才移来椅子,拿到高于自己一手的物品,他很有感触地说:“残疾人生活真的是很不容易啊!”学生们体验到了残疾人的不便,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痛苦。模拟残疾人的活动后再让学生带着感性的认识进入文本,学生们对桑兰在如此这般逆境之下,依然能微笑着承受一切,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怜悯、关爱和敬佩;对惟有坚定的毅力才是桑兰走向成功的阶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的“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那样,亲身体验成了促使学生“心动”的催化剂,填满了孩子知行脱节的鸿沟,促进了知行统一。

       三、创设多元实践情景——激发创新

                    
   1.学习内容的创新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载体,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凭借,但又决不是唯一的凭借,如果把教材当作圣经,师生都不敢越雷池半步,则很容易陷入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教材读活,充分发挥教材的张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读书。在《曹冲称象》之后,我问学生:“你们认为曹冲称象的办法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有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学生通过一番思考,有的说:“我认为应该把石头称好了再放到船里,这样就可以早一点知道大象的重量,所以我觉得曹冲的办法不是最好的。”有的说:“石头靠人抬上抬下,多累啊,我觉得可以叫曹操的兵士一个个走下船去,等水到了那个刻度,看看有多少个兵士,称一称他们的体重就知道了。”还有的说:“可以做几个一样大小的大水桶,然后把水一桶一桶地倒入船中,再算一算一共倒了几桶这也能知道大象的重量。”学生们就地取材,也并不比曹冲逊色。

                          
   2.学习方法的创新
   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了方法就是交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交给了捕获猎物的猎枪,学生就可以用它去捕获猎物,索取知识的金山。例如在教《云房子》一课时,为体会云房子的千姿百态,教师提供了多种“准备器具”,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柔美的背景音乐(学生们可以通过配乐朗诵来表现),小剪刀和白纸(学生可以剪出或折出各式各样的云房子),纸和笔(画画可爱的云房子,写写奇妙的云房子),白砂泥(让学生捏一捏心中的云房子),白纱裙(演一演飘动的云房子)……因为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有趣极了。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做有心人,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予以适时渗透、相机点拨、构成序列,并经常运用,长此以往,必定能使学生心领神会,尝到甜头。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精心设置多元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其参与意识,让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当然,教学情景的多元,并不在于形式的多,而在于构思的精,在于巧妙到位,这样方能促使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老师作为设计者与导路人,应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跳出原有的教学规范定势,勇于创新,站在新课程的起点上,设计并实施多元情景教学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