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数》说课
一、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是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学习起来是具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主要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分数的形成过程,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感悟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定位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2、 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 2、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重点: 1、 初步认识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 理解必须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难点: 让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并通过直观操作初步认识和理解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多张,彩色笔,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应注重以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在探究分数的过程中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从学生的学来看,应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 四、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的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根据设计理念,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成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环节二:操作交流,探究感知 环节三:总结提升,回归生活 环节四:巩固新知,拓展视野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课的一开始,我创设了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两个小朋友为分东西发生争吵,(4个桃,2瓶矿泉水,一个月饼)你们能帮他们分一分吗?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来学习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主动性。 我先让学生口头回答把4个桃和2瓶水,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把4个桃、两瓶水“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用哪个数表示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新的发展需要与原有发展水平之间有差距,就会推动学生去学习,即产生学习的需要。在这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仅有整数是不够的,需要学习新的数,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落到实处。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操作交流,探究感知 1、 运用演示,初步感知 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认识分数”这节课,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讲解分月饼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再次认识“平均分”,理解图中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这时指出这半个饼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 2、实践操作,主动建构 怎样才能得到一个1/2?想不想亲自动手得到一个1/2,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然后用斜线把它的1/2涂上颜色,行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是出自于手指尖上的。心灵手巧,手巧心灵,手脑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接感性认识。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以后,同桌或者小组内相互交流,然后抽学生展示汇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竖着对折、横着对折、对角折,这些折法都可以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两份。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学生可以发现凡是通过这张长方形纸的中心点的线段都能平分这张长方形纸,这样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适时的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其中一份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呢?让学生感受到: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两份,那每份就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并辅以课件出示四个图形,判断其涂色部分是不是它的二分之一?通过正面和反面的观察与思考,更加强调了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继续学习,认识。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于是提供了再一次动手操作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要求学生先“折一折”,再把它的四分之一涂出来。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在交流汇报时,充分肯定学生不同的折法。 “看着这张被平均分成四份的正方形纸,你还能想到其它分数吗?”在同一个正方形中,不但要认识涂色的部分是四分之一,还要认识没有涂色的部分“3个1/4是3/4”,再根据课件展示小朋友的对话: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 )/4,4份是它的( )/( )。也就是以几分之一为认知基础,认识几分之几。让学生感受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相互关系,能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3、放飞想象,激发创新。 让孩子们在准备的图形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折出像这样的数。“你们还有别的折法吗?试试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课堂就是学生放飞想象的蓝天,孩子们的个性便得到进一步张扬,生命体验得到进一步拓展,不断的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探索创造的成功,会给孩子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我相信一定会有孩子创造出1/8这个分数,如果没有,我将引导孩子折一折:把一张纸(选择的)对折3次,再打开。这张纸被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这样的7份是它的( )/( )。在创新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几分之几。 (三)、总结提升,生活回归 “像1/2、1/4、2/4、3/4、1/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你还能举出几个分数来吗?”“我们这样说下去,能把分数说完吗?”在交流中,孩子们会明白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通过学生自己看书,认识分数线、分母和分子,然后举例,让学生说出这些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经过前边的各种操作交流展示汇报活动,学生对分数的读写应该是非常熟悉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生活中的分数,老师再出示几个国家的国旗,让学生找一找国旗里面的分数,尤其是哥伦比亚国旗里红色部分占它的几分之几呢?给学生带来挑战性。 (四)、巩固新知,拓展视野 “学而时习之,不益乐乎?”新的学习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习实现的,但练习不等于机械地作出某一种重复的反映,练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富有成效的,并且能让学生感到有乐趣的。根据三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形式多样性、内容趣味性。 1、完成书上练习十九的1—4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思考,再全班交流,说出思考评价,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猜一猜谁剩的水多。运用分数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整个练习设计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像 1 1 1 3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 3 4 4 3 …….. (分子) ―― … (分数线)8 ……(分母) 我将用智慧去捕捉和处理课堂信息,从预设走向生成,尽可能使课堂变化多姿,充满生机和活力。 |
- 上一篇:《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 下一篇:《达芬奇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