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酒与淀粉》教学案例
生1:为什么有的物体碰到碘就变颜色,有的碰到碘不会变颜色呢? 师:就是呀!同是碰到碘,为什么这一些物体(指板书)会变色,而另一些物体不变颜色呢?我们来想一想吧,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会变色,不会变色,只是表面的现象,隐藏着的变色的原因和不变色的原因是什么呢? (没有人举手)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的。怎么思考呢?我来打个比方帮助你一下吧。柿子是甜的还是咸的? 生众:是甜的。 师:蛋糕呢? 生众:是甜的。 师:柿子是甜的,蛋糕是甜的,月饼是甜的,牛奶是甜的……这些看起来很不一样的物品,尝起来却都是甜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你会怎样想呢?大概它们里面有一种相同的尝起来甜的东西。你知道人们把这种甜的东西叫做什么? 生众:糖。 师:马铃薯碰到碘变色,红薯也变色,馒头也变色…… 生1:因为它们是甜的。 师:是吗?马铃薯是甜的吗?我这里有马铃薯片。(夹出一块马铃薯,请学生用舌尖舔一舔)甜不甜? 生2:不甜。 师:它也变蓝紫色了。该怎么解释呢? 生3:因为它不是甜的。 师:可黄瓜也不是甜的,黄瓜变紫色没有? 生3:没有变。 生4:因为它们里面含有糖。 师:(给糖滴碘酒,糖并不变紫色)因此,不是糖使它们变色的。我们可以这样想:红薯、米饭,这些东西里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一种东西碰到碘就会—— 生众:变紫色。 师:梨、黄瓜、白菜碰到碘不变颜色,因为这些东西里面(有学生插嘴:没有)对,没有那种碰到碘会变色的—— 生众:东西。 师:因为我们不知道那种东西,所以思考起来就特别难一些,现在会想了? 生部分:会! 师:马铃薯碰上碘会变色,红薯会变色,馒头会变色,这是因为它们有一种—— 生5:变色物体! 师:对极了。它们有一种“变色物体”,这种“变色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变色了? 生5:碰到碘酒的时候变色了。 师:对!这种变色物体平时不变色,一碰上碘酒就会“涮”的一下变成紫黑色的了。这么一来,我们的结论又得修改了。变色的不是马铃薯、红薯、馒头、米饭里的别的东西,而是它们里面的那种“变色物体”。后来,人们真把那种物体给提取出来了。叫变色物体太麻烦了,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淀粉”。 (板书新的结论,成为:米饭+碘→紫色 有的物体+碘→紫色 淀粉+碘→紫色) 后记 不管是成人的科学研究,还是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人们总需要对动手收集到的事实和证据进行整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从而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这样的科学思维活动伴随在探索发现的始终,成为科学探究的灵魂。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是课程目标赋予的一项基本要求。上述三个片断从三个不同教学活动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小学科学课科学思维训练的途径:片断一以证明自然界空气的存在为研究点,把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作为思维训练的落脚点,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凭借丰富的实验材料,使大家看到、听到、摸到和感觉到空气,思维十分活跃。片断二则从实验操作的正确科学性这个科学探究至关重要的环节上对学生思维加以训练,学生在动手之前的动脑中,进行不断的批判与创造,实现自我完善。片断三描述的是在探究学习思考与结论这个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阶段,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认识实际和认知特点,通过设置恰当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展开思维,得出结论。 这三个教学片断,启示我们在科学思维的教学培养中: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小学科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思维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是过程方法目标最具体直接体现,教师要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二、要注意教学民主,创设学生科学思维的心理安全氛围。小学生的思维有时看起来是十分幼稚可笑的,如片断三中“因为它们是甜的”,“因为它们不是甜的”,“因为它们里面含有糖”等,粗看起来这些想法似乎很不对头,但实际上是合乎思维发展之理的。教师要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呵护并引导学生的思维。三、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动脑相结合。动脑是为了动手的顺利进行,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才能随之提高,也才能在动手动脑中提高科学素养。四、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各阶段中提出合理的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反映,也是探究活动的助推力,探究活动的深入正是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进行的,教师要训练学生在探究活动进程中提出一个个恰当当的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深入。五、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是他们思维活动最活跃之时,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最好之时。现实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不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时间,造成思维活动参与面和参与深度的不足,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后的等待,让更多学生有更多时间去动脑筋,围绕问题作全面思考,这也是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 问题讨论 科学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应落实在科学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本文所撷取的三个片断是从三个不同角度反映对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个别化案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如何根据不同年龄学生思维特点,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科学素养这个目标,合理设置思维训练点,实现有效的思维培养呢?如何在一个教学课时的不同教学阶段,以问题提出为手段,推进教学进程,达到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呢?这是“内涵课堂”给我们科学教师提出的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 |
- 上一篇:把固体放进水里
- 下一篇:《昼夜的变化》课堂实录与评析